初中: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166392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初中论文: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精品文档】第 14 页引导得法 拓展有度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教学改革时至今日,参与其间的教师们不断体验着新的教学理念,摸索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于是,课堂教学样式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可谓“遍地生花”。当然,由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把握不太明确,教学实践中就存在着许多迷惑。一部分教师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学中还难以摆脱原来的思维框架,课堂上仍是只求答案的统一、标准。尽管这当中也加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有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课堂教学仍流于形式。此外,一些教师则大刀阔斧,

2、大胆出击,大搞文体拓展。一篇课文仅用十几分钟时间解决,接下来更多的时间用来联想、情感体验、个人评价。一堂课下来倒是轰轰烈烈,只是究竟给了学生什么,听者一头雾水。这是我在接受新课程培训中,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教学困惑。经过将近两年的实践,我想针对课堂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课堂教学应引导得法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要求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情感投入的要求。而这种投入要以学生有兴趣为前提。学生的兴趣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萨特说得好:“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

3、想,要使学生真正对语文感兴趣,实非易事。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一块下功夫,让学生从对一堂课的喜爱发展到对每一节语文课的期盼;从对课内文本的喜欢发展到课外阅读的入迷。这一境界的产生需要教师费尽心思,不断变花样引领,并要有耐心,能持之以恒。首先,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相当重要。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同感:课堂导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如果教师引导得法,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以我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展示课让世界充满爱为例,我在一个班级开课时设计的导语是,用比喻句“爱是雨露,爱是阳光,爱更是”来阐释“爱”的意义,然后就过渡

4、到活动中去了。当时学生反应平平,他们没有被这些看似生动的话语感动。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关“爱”的“汇报课”形成了,“爱”的感情却流失了,整个活动没有高潮。我意识到了自己导入的失败。在另一个班开课,就改换了导入的表达方式。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教师与学生“爱的真人真事”,还联系了自己。记得当我讲述到:“那位受恩于老师的聋哑学生,在大学毕业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送给老师一双鞋,作为他的生日礼物,并用手语向老师倾诉:我爱你! (我为此特意做了这个手语)此后年年如此”教师里鸦雀无声,很多学生眼含泪水,我自己也不禁沉浸其中,还检讨了自己与学生爱的隔阂。接下来,学生似乎个个对爱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气氛活了。平

5、时不太敢发言的学生都很投入地说、唱起来。其中一位叫杨玲的女生,平时从不主动发言,那天她竟主动出场演唱了一首天亮了,她的深情更是把这个活动推向了高潮。这堂课的成功还使这个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不少。最近,参加本区教坛新秀评比的观摩课,我发现导入的设计的确举足轻重。同样一堂课我眼中的香格里拉,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图片展观香格里拉景色,这是一种激趣的方法,但是由于缺少教师必要的语言提示,这种一闪而过的画面并未真正起到震撼学生心灵的作用。因此,当学生说他们眼中的香格里拉时,仅用“雄伟”、“美丽”等常用词。而有一位教师则采用MTV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歌曲香格里拉,学生不仅感兴趣于那画面,更陶醉于那歌声。于是

6、,“神秘”、“梦幻”、“圣洁”等词从他们嘴里溜出来。“水到渠成”一切皆在无言中。当然,这种导入要自然、灵活、多变,或讲故事、或唱歌、或欣赏片断都可以。我个人以为即使是班门弄斧、现炒现卖甚至让自己出丑,只要能激起学生兴趣都要尝试。最好一段时间变个导入花样,让学生有所期待。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词得法。所谓“得法”就是一要紧扣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切不可偏离这些;二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时而投其所好,让他们有“英雄所见(所爱)略同”之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一块而忘了主要的教学过程,那可是得不偿失。其次,得法的教学引导要贯穿课堂始终。对于文本的处理,按照我们常用

7、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参考各种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解决。可是,总发现一节课下来,许多问题都是教师帮助他们解决。说实话,老师的解答也是参考了资料的“标准答案”。学生的阅读兴趣淡了,老师的火可上来了:“怎么像木头似的没反应?”现如今我们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小组讨论确定,在班上交流,即自问自答。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教学理念。可实际上,学生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很多问题是很难解决的。甚至可以说他们连问题都提不出来。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学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时,疏通文意后,要求他们对此文质疑问难。我的设想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来让他们把握宋濂的精神品质。学生准备了大约十五分钟,看了好多遍课文,

8、也进行了小组的“热烈讨论”。到交流时,问题出来了,“无疑而问”比比皆是:他为何“足肤皲裂”,“他为何每天只吃两顿饭”等等,令人啼笑皆非。看来,放手过快不行,必要的引导示范不可省去。我试着先从第一段文字引导学生:针对宋濂的“借书、抄书、还书”之事,你难道不想说点什么吗?这下学生的反应来了:“从中可见他是怎样的人”。我继续点拨:“大家看,这段文字只写了宋濂一个人物吗?对他,你有什么想法可与同学交流呢?”学生很快提出了许多疑问:“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为何摆出这副面孔?作者干嘛提到他?”“宋濂在老师面前的那种样子与我们今天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差别在哪里?”课堂上学生一下有疑可问,有话可说了。接下来第

9、二段的学习讨论中,学生提问有了层次,重点也有了把握。我从中深切体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突出,必须有教师合理的教学设计,更需要得法的教学引导,再加上耐心和坚持,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飞得更高更远。二、课堂教学要拓展有度“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个性”是语文教学的新理念。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题,来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已成了教学过程的一个板块模式,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这在我们每篇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就有所体现。只是许多时候,我们许多老师过分看重拓宽训练而走入误区。其一,为求热闹,拓展内容重复而无意义。前面提到的我眼中的香格里拉教学中,一位教师在探究问题时,出示

10、了一道题:“如果你到香格里拉去旅游,要想受到当地藏民的欢迎,你应该注意些什么?”此题应该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的一次能力的应用,目的在于让学生再次体会香格里拉的民族风俗,注意保护自然。可是,在接下来的“应用能力的展示”一块,教师又出示了两道供学生选做的题:“1、如果你是一位香格里拉的当地居民,你想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哪些金点子?2、为了提高香格里拉的知名度,请为它设计一个徽标。”初看,题目设计很有吸引力,学生也不乏有思维亮点。可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拓展的问题并未跳出“香格里拉”,而且后两问题还不如第一问来得切合课文内容。这种拓展就失去了意义,倒不如与学生家乡的环保挂上钩,为家乡环保出些金点子或

11、设计一个徽标。从这个案例中不难发现,拓展内容并不在多,而在于精。要想多,也要逐层递进。其二,拓展内容牵强附会或毫无联系。拓展延伸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打破学生思维定义,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拓展都要提升到一个很理性、很深沉的高度,这有“为赋新词强言愁”之嫌。如有教师在旅鼠之谜课堂拓展延伸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老鼠爱大米是近几年流行的歌曲,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为何会广泛流行?”不禁让人莫名其妙。这问题的设计,与文本主旨相去甚远,可谓生拉硬扯,只会破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如一位教师,在春(朱自清)一文的“拓展延伸”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伟人在青

12、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的事迹吗?说说你的看法。”“春”的含义跟“远大志向”实在很难沾边。其三,拓展训练成了教学过程的重头戏。拓展延伸只是为了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中内容作出正确而有个子性的把握。但是,也有人把它当作教学的全过程。一位教师在写作训练课上,点评学生日记。他首先提出日记的可写记,指出人生只有三篇文章,即“自然、社会、人”,又提出16字写作要求“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觉所悟”,听者觉得颇有道理。可接下来不知怎么就说到金庸武侠小说,说到水浒传、红楼梦,又说到作者在小说中替人物取名之绝。又以金庸为列,说“郭靖”、“杨康”,谈“木婉清”、

13、“风清扬”,最后告诉学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学生可以由此及彼,借鉴他人写作之长处。接着,他又范读了金庸武侠小说中一段描绘景色的语言,等到真正点评学生日记只剩十几分钟时间,这当中还包括朗读自己与学生的同步作文。应该说,这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老师,知识的储备相当丰富。只是,这堂作文课通过自己知识的拓展,究竟想教给学生什么,变得模糊不清。他对知识的拓展已经变成了个人课堂的表演,这也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有所违背的。这样的毛病在自己身上也是常常发生。有时,介绍到某个作家或提到某件事,正好自己十分了解和喜欢,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们生平事迹或者奇闻逸事都娓娓道来,结果一堂课就在自己的侃侃而谈中结束了,这种现象偶有发生尚可,有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但每每为之,则后果不堪设想,学生似听天书:或呆若木鸡,或傻笑应付,最后一概忘之。总之,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得体的引导,适度地拓展。这是我作为课堂教学实践者最深的体会。当然也可称之为“一些幼稚的看法”。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因此,我们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辛勤地耕耘,不断地思考。只有在思考中才会有比较,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它更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坚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继承和创新,直到创出一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