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1年金山区一模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650594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2011年金山区一模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市2011年金山区一模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市2011年金山区一模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市2011年金山区一模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市2011年金山区一模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2011年金山区一模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2011年金山区一模语文试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山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第一部分 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9分)阅读的二手消费高考资#源网yjw 一个好的学者做研究时,往往应当“上穷碧落下黄泉”,穷尽与题项相涉的重要研究材料,可惜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文学者都没能做到;一个好的读者阅读时,应当抛开书评人、批评家、专业学者这些知识的二手贩子,直接阅读原著,以求直达原作者的心灵和思想的中心,以求更好地靠近那些伟大的魂灵,但是我们时代的绝大多数读者没能做到。毕竟,这已不是书籍的时代了,正经的学问也逐渐变得边缘化了。于是,人们不需要变成知识分子,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蜕变成“知道分子”。 我们身处媒体的时代,有了太多的

2、娱人娱己的方式,不再像18、19世纪书籍时代的读者一样,只能在书山跋涉中去寻求快乐的指引和心灵的成长。现今的读者更易受传媒的影响而阅读。媒体是这个时代的王者,它凭借其自身的强大力量影响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阅读原本是生活中非常私人的事,但是像央视“百家讲坛”却试图说服一般的读者:你应当阅读于丹、易中天、袁腾飞等人的书。于是,没“读”过的人会少了许多谈资,在一个群体之中,他淅渐会觉得自己变成了时代的新文盲。终于,在畅销书这一个舞台,来来回回,粉墨登场了许多二手贩子。高考资#源网yjw像今年非常红火的梁文道就是一例。梁文道的书在大陆火起来也仅仅是2009年的事。作为凤凰卫视的评论员,他开讲“开卷

3、八分钟”一栏,给观众介绍书籍。那些介绍书籍的讲稿,最终汇编成册。今年梁氏的书卖得很火,出书的风头甚盛,四本书换了三个出版社。第五本书梁文道:我读在年关将至时,又换上了上海三联书店于2010年1月出版。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出版社,历来以质量著称,但是自从中华书局为于丹出书以来,其他出版商也同样为生存而降格以求。不知2010年上海三联出版的这本梁文道:我读算不算得上是一种降格呢?高考资#源网yjw但无论如何,这本书还有可取之处。毕竟都市生活节奏非常之快,人人时间有限,而出版业的繁荣又使读者误以为偏偏书籍又那么多,如何读得完呢?何况,知识本身就是无涯无际的。从这两点出发,书评家有了它

4、的存在位置,梁文道的存在位置也正在于此。“道长”要做这个读书的群氓时代的引导者,普渡一般的读者,所以梁文道:我读的好处在于为一般的读者作一导引,如何读好一本本“流行书籍”。试看我读中所选的书,大部分是国内外的热门书,涉及人物和书籍有:王小波和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被消费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和切格瓦拉之死,2009年凭小团圆借尸还魂的张爱玲,作品被误读为青春小说的村上春树和随笔集当我淡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言辞激进者陈丹青,于丹和讲论语的杂书,畅销的沉思录和道德情操论等,几乎已将最近几年的文化热点一网打尽。出版者的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精明之极,所以梁文道:我读

5、也必将畅销一时。读者也可借此获得多点谈资。 本书首篇开宗明义,即问:“为什么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文中,除有主张扩张阅读面之外,观点大有为自身开脱之嫌,即虽然是将知识二手倒卖,但是这本书还是有可读之处的。“倘若读者不能一上来就读论语译注,当然是读于丹论语心得。”同样的逻辑,倘若读者不能一般上来就读 ,当然是读_ 。然而,这种逻辑的不足之处在于,此书所介绍的书,几乎都是畅销书,虽触及了今日的文化热点,但是读者难免会被牵着鼻子走,不读其他更为“正经”的书。那么,那些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经典,肯定是没有时间再读了。 我们翻开梁文道:我读,大半观点仍不外是拾人牙慧。这样的书,会让一般的读者自以为自己

6、读完这些书,懂得了不少知识,殊不知这样的盲从,本身也就很说明那些没有主见的读者,仅是新时代的“文盲”而已。冷饭炒过几次,味道再好,也是有限。何况,既是冷饭,又是他人嚼过的,营养如何,想想更是可知。当然,精明的读者并不需要他人的介绍,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系和辨别能力。至于一般的读者,大概翻读一遍,即可抛开。(中国图书评论2010.4,有删改)1(2分)第段中加点词“二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2(2分)从文中找出与“知道分子”意思相近和相对的短语各一个,填入下面的空格。意思相近的短语 意思相对的短语3(2分)请结合上下文意,填写第段的空白处,将句子补充完整。4(3分)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7、) A第段中引用“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一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做研究一样,都应该抛开他人的评论,直接阅读原著。B第段划线句的含义是,只有在“书籍的时代”,“正经的学问”才能成为主流,暗含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无奈与失望。C第段的划线句形象地说明了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许多书评人、批评家、专业学者的书籍走上了畅销之路。在结构上本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第段作者运用“繁笔”,不厌其烦地罗列了梁文道:我读中介绍的作者和书 籍,目的是为了说明这本书还有可取之处。5(2分)文章第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6(4分)请联系全文,概述“阅读的二手消费”产生的原因。 7(4分)本文属于“书评类”文

8、章,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过资中筠的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请谈谈两篇的“同”与“异”。 二、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4分)“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阙”有什么好呢?“阙”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

9、人惊讶的。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中国人也一直相信天地有其残缺。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虚合起来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

10、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而

11、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

12、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地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 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时,花仍在那里;当果实成 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北京文学2 010. 12,有改动)8(2分)本文开头多次使用疑问句和设问句,这样写的好处是 。9(3分)文章一段选用了三个神话故事,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简述理由。 10(1分)文章、两段内容,让你想起了苏子瞻的水调歌头和前赤壁赋中的哪些经典诗句。(任选其中一句)水调歌头:_前赤壁赋:_11(3分)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赋予“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