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失地农民情况作业.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1649347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假失地农民情况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暑假失地农民情况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暑假失地农民情况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暑假失地农民情况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暑假失地农民情况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暑假失地农民情况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失地农民情况作业.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失地农民情况调查 调查员:B09090306李俊红调 失地农民情况调查报告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为了掌握和了解失地农民的补偿、目前就业、社会保障情况,并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经济和生活现状,为日后能更好的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实际困难而提供实际可行的合理化建议,我邀请了热心的同学帮忙对家乡所在的县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此次调查我和同学选取了县南失地较多的镇村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失地农民家庭。调查自近年以来的耕地被占用情况及失地后农民就业和生活等现状。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我的家乡在郑州中牟县,有16个乡镇,2

2、个街道办事处,全县有419个村子,共57万户,由于近年来县城的扩张、道路建设、管道铺设、工厂学校的修建等原因,农民土地被大量占用。根据我们调查来的数据和反映上来的信息,经过汇总和整理,我们看到:失地农民包括两类人群:本地的失地农户和由其他县地区由于修建水坝、水电站、自然灾害搬迁过来的失地农民。本地失地农户数量较多,大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85%,平均失地0.6亩/户,占失地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20%。与之相比,搬迁过来的失地农民较少,约占到失地农民的15%,每户失地在25亩不等,这些失地农民的土地大部分是在近五年开始被征用,每户的家庭人口数37人,失地后剩余土地不足2 亩,仅供自给自足种点粮食。调查

3、我们还发现失地农户的文化程度较低,80%是没有上过学或仅是上过小学,上过初中的占到15%,而上过高中及其以上的不足5%。二、 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我县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投资项目用地,如修建水坝,水电站、建道路等征地;2县政府东扩西移后办公楼、新居住楼、学校楼用地;3当地农民承包土地搞集体化生产或建立生态园等;4子女外出打工,劳动力减弱,自愿出租土地,收取地租;5.地方招商引资,建造工厂,厂房基地,办公楼等。三、失地农民目前生活状况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我县给予了一定的补偿,本县失地农民现在大部分人员选择外出打工,少数闲在家中,还有一少

4、部分由政府安置从事第二、三产业;由外搬迁来的农民多由政府集中安置住处,给予一定的土地,安排出事农业生产,当然也有部分人将得到的房屋、土地租出,自己收取租金外,外出打工或外蔬菜瓜果做些小生意赚钱养家。总的来说失地农民目前生活都可以达到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之上。四、失地农民的补偿状况农民失去土地后,我县按照规定都对此进行了补偿行,补偿标准如是道路修建则每亩3至4万元,高速路占地补偿:临时用地800-900元年亩,复垦地2000元亩,林宜地按平均亩产值的3倍亩,被占用的树木则按商议的补偿。县政府还增加征地补偿内容,提高补偿标准。在征地补偿内容上,除了补偿土地价值、劳动力安置、青苗损失及地面附着物外,增加

5、农民在30年内土地正常收益权损失、土地的潜在收益损失、相邻土地的损害、土地增值的价格损失以及农民因失去土地的各项间接损失等项目。即使按现行补偿内容进行补偿,也应参照当前物价水平、消费总体水平等因素,结合农民的意愿,提高补偿标准,把征地补偿提高到每亩3-5万元,以确保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有能力再创业,确保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水平、生存环境能不断提高和改善。对于外来迁入者,政府的补偿措施主要是安排住房,提供住房补助,分配土地,为他们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医疗帮助等,同时,也可在其同意下,安排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或创业基金,尽可能让他们生活无忧,生活安定,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除此之外,积极落实

6、社会保障,按月准时发放养老金,生活保障金等,引导他们生活走上正轨。五、失地农民的收入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成长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失地农民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大幅提高,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工或经商收入,种、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很小。调查的失地农民中,征地前年收入户均约13000元,2010年不含征地补偿款年收入户约均22000元,较征地前年收入户均增加9000元。2010年的收入来源结构为种植业收入户均800元,占总数的3.5%;养殖业收入户均500元,占总数的2.2%;务工收入户均8000元,占总数的34.8%;经商收入户均7400元,占总数的32.6%;房屋土地出租收入户均3600元,

7、占总数的15.9%;其它收入户均2500元,约占总数的11%。从结果来看,大部分人生活都有了保障,农业结构也得到了改善,有利新农村的建设。 失地对于一小部分农民的收入来说,也有不利的,他们失地后总体收入水平下降。据对部分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他们失地前人均纯收入约1800元/人/年左右,失地后为1200元左右,有的甚至不足1000元。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元/人/月,失年地后消费支出将近120元/人/月比失地前增加了50元左右。原因主要是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差,就业相对困难。他们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对

8、于投资技术非常欠缺,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花光吃尽,相当一部分人在数年之后可能会落到生活无着落的困境。同时,土地征用前,农民家庭食品消费如粮、菜主要靠自产自食,水消费不要钱,成本较低,有的农户还可以靠卖粮食来储蓄一部分钱;而如今,粮食蔬菜基本上都要从市场购入,物价上涨,食品、水暖消费增加,导致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 六、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 (一)、目前就业情况 农民失去土地后,就业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据调查了解,有三成的居民选择了没有工作,在家里呆着。有三成的居民选择了有短暂打工,其他的都选择了长久稳定的工作。有大部分的农民表示他们在征地之前从事农业,但是征地后只有很少部分人依旧从事农业,

9、将近一半的人都开始转到服务行业,20的人从事加工行业,10的人从事技术行业。在征地后有很多居民都接受了有关部门的就业培训和提供的就业信息。有一半的人表示愿意参加政府免费举办的就业培训并都希望就近工作,工作后感觉生活质量与失地之前相比有所提高。政府出台多种手段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一是提高培训实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基层群众、街道干部广泛参与比选的方法,择优确定了13家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开设了近30个实用技术性工种,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均可享受免费培训;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合理搭配,重视培训课程的实用性;注重学员就业观念的转变,重视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指导,开展“再就业之星”评比

10、表彰活动,实行“就业及创业人员典型讲课”培训模式,以保证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除了政府的帮助,占地企业也安置就业。近几年随着新上企业的不断增加,占用的土地越来越多,但不少用地企业都把安置失地农民就业作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为政府分忧的主要措施:1、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被占地村组的劳动力就业,确保失地农民不失业。2、号召农民转变观念,开创新业。有一技之长的兴办家庭工业,有的从事商业服务业,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吸纳了不少失地农民,缓解了就业压力。3、鼓励失地农民搞劳务输出。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地后在外务工经商。(二)、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目前,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关键是:就业渠道少、质量

11、不高。原因一是从就业途径上看,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自己拖门子、找关系、进市场自谋职业的人多,而由国家、地方和村集体有计划、有组织、统一安排的人较少;二是从就业形式上看,蹲地摊、当小贩、跑单帮、打短工的人多,而自己有门市、有厂子、有牌照,搞个体工商和办私营企业的人少;三是从就业构成上看,农民在本村工商企业中就业的人多,而在外来工商企业中就业的人少。同时,农民择业观念落后,整体素质偏低。受传统思想、劳动技能及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民在择业方面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农村中年龄较大者偏爱土地心里较重,除了种地别的会做也不愿意做;其次是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除了干些简单的重体力劳动外

12、,很少掌握较高的职业技能。加上受下岗职工和外地来的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无地农民又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失地农民就业就较困难,部分村办企业效益不佳,也使失地农民减少了就业机会。还有一方面就是失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尤为突出。这包括身体上有缺陷的残疾人和体弱多病者。这些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工作或从事其他劳动,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用完了,生活将无着落。(三)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建议通过我所分析出来的情况,对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做出以下建议:1、政府重视,把解决农民就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使农民就业与领导政绩挂

13、钩。2、积极扶持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民非农就业的一条重要出路,是大容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重要载体。3、制定有利于农民就业的各种政策。4、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5、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增强自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6、发展和规范农村劳动力中介组织,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文化培训和职业教育,以此来增加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文化素质。7、同时,希望居民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所能做的,并且积极参加社区等地方举办的就业培训,用心去学,力求达到学以致用,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其次,希望大家谅解政府,毕竟涉及到的征地地区面积甚多,失地农

14、民的人数甚多,政府不可能所有都做到面面俱到,政策以及政策的实施都有待完善。七、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状况据调查,失地农民是一个由各年龄段组成的复杂群体,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年的风险外,还有应对短期内丧失收入来源的风险,又有因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所必需的培训、入学等风险,众多的风险要求为失地农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要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系统地保障农民失地以后面临的各种风险;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为方向,农民参加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并重;适应农民失地后的生活和就业特点,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失

15、地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向失地农民提供可承受的社会保障以外,通过土地入股增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是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同时,政府对现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扩展,建立一个面向所有失地农民的社会保护体系。我县除了社会保险制度外,还建立了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制度,充实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另外,还适度引导商业保险,利用商业保险机制为力所能及的失地农民提供更多层次的养老保障。调查显示,县里个体风险可以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帮助来解决,而群体风险则只能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来化解。如果失地农民的风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则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契机,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因此,。近年来,我县首先在失地多的农民地区推广养老保险制度,分不同的年龄段发放养老金,并定期向下层给生活补贴,作为农村社保的试验推广区。 但社会保障制度毕竟实行时间短,依然会存在各种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险不到位,低保覆盖面不高。由于社会保障措施尚未在农村推开成熟,失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到目前调查农户中极少的人有能力参加商业保险。大部分失地农民反映政府的低保金额较低,不足以维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