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1647403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山东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山东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山东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山东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doc(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12015年)山东省气象局2011年10月目 录一、布局现状- 3 -二、主要问题- 5 -三、需求分析- 6 -四、编制依据- 7 -五、基本原则- 8 -六、总体目标- 9 -七、布局规模- 9 -(一)地面气象观测- 9 -1.地面气候观测- 9 -2.地面天气观测- 11 -3.移动气象观测- 13 -4.区域气象观测- 15 -(二)海洋气象观测- 18 -(三)高空气象观测- 21 -(四)天气雷达- 24 -(五)专业气象观测- 26 -1.农业气象观测- 26 -2.交通气象观测- 30 -3.气候资源观测站(风能、太阳能)- 34 -4.

2、城市与环境气象观测站- 35 -5.人工影响天气观测- 36 -(六)保障体系建设- 39 -八、保障措施- 43 -根据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及相关政策法规要求,结合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工作实际,编制山东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一、布局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紧密契合社会经济和气象业务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科学调整观测站网结构,合理加密观测站点密度,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23个(基准站4个、基本站19个、一般站100个)全部建成自动气象站;列入中国气象局考核的区域气象观测站1372个,站间密度基本达到城区

3、10km、乡村20 km;国家级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37个(海岛站4个、石油平台站5个、船舶站13个、浮标站6个、风暴潮站1个、其它无人站8个);新一代天气雷达6部,数字化天气雷达5部,风廓线雷达6部(固定式3部、移动式3部);探空站3个;GPS/MET监测站79个(气象部门自建20个,与外部门共建59个);测风塔23 座(70米20座、100米2座、30米1座);辐射观测站3个;雷电监测站20个(国家级7个、省级13个);酸雨观测站19个;紫外线观测站22个;沙尘暴观测站2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35个,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速测仪 39个;设施农业气象测站15 个;果品气象观测站2个;开展人工墒

4、情观测的站点增加到114个;高速公路沿线35个气象台站布设能见度观测仪,在港口等地建设无人值守能见度观测站9个;威海石岛空间天气基地建成了太阳色球光球望远镜和太阳射电望远镜观测系统;建设了集气象观测、无线通信、视频会商、天气预报制作一体的省市级应急移动气象台16个、移动天气雷达3部;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技术保障维修系统;完成了省级气象计量检定实验室的搬迁改造及自动气象站气象计量检定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台站自动气象站雨量传感器现场标校系统;启动了省市两级无线视频远程维修指导系统,市级自动气象站气象计量检定异地实验室建设;建立了自动气象站、能见度等探测设备维修试验平台以及省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设备

5、运行监控平台。二、主要问题综合气象观测的站点总量、站网布局、观测项目设置、观测手段等尚不能满足精细化预报业务服务的需求;海洋气象观测能力、大气垂直探测能力、专业气象观测能力仍然比较薄弱;新型设备在运行稳定性、数据标准化、数据质量控制及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等方面尚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没有建立统一的市、县综合观测系统保障体系,缺少相应的机构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技术保障能力明显不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显突出;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应用能力和效益发挥有待加强。三、需求分析(一)山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两个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6、的推进,更多的领域、行业和人们的活动与气象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密切,气象服务在各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求也越来越高。气象及相关信息的高时空密度的精确监测将变得尤为重要。(二)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需要我省是气象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干旱、台风、暴雨、高温、大风、冰雹、大雾、低温冻害、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涝、山洪、风暴潮、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次生和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气象保障能力,迫切需要加强对上述灾害的监测能力。(三)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的需要

7、精准的观测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的基础,为了发展气象预报业务,建立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各类预报预测业务系统,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提供均一性更好、时间序列更长的观测资料,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以获取高精度、高准确度、及时、稳定、可靠的观测数据。(四)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需要全球气候变暖、异常气候事件增多引发的一系列影响事实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迫切要求提高对气候变化要素的监测能力,提高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山东“十年九旱”的状况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提升空中云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尤为迫切。优化

8、调整站网布局、提高对气候变化要素和资源的监测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迫切需要。四、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山东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3号文件加快山东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652号)、关于贯彻国办发200749号文件进一步加强我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 (鲁政办发200771号)、关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的意见(鲁政办发201041号)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山东半岛蓝

9、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气象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气象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服务合作协议、山东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编制。五、基本原则(一)坚持需求牵引原则。把满足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对气象观测的需求作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的方向、目标与任务。(二)坚持统筹规划原则。加强不同观测方式、不同观测需求、不同部门行业相关观测的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合理设置站网布局和观测内容。统筹业务与科研观测布局,促进各种观测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三

10、)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强化观测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应用,加强技术保障、人才培训和观测队伍建设,理顺业务技术体制机制,注重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与气象信息系统、现代气象业务系统的衔接和协调发展,增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发展后劲,实现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四)坚持标准化原则。使用标准化的观测仪器、观测方法,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适应和保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提高观测数据及产品的可用性。(五)坚持数据共享原则。加强观测系统资源和数据的管理和质量控制,通过完善的数据共享政策、有效的观测质量保证以及健全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提高各种观测数据的融合和共享能力,充分发挥综合气象

11、观测系统的效益。六、总体目标进一步提升地面观测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水平,实现云、能、天、固态降水等人工观测项目的自动观测,依需求增加观测项目;优化区域观测站网结构,加大山洪、中小河流域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域观测站点密度;加强对风、温度、水汽等大气垂直要素探测能力的建设,构建全省高空气象探测骨干网;补充完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的有效覆盖能力;加快海洋、农业、交通、气候资源等专业领域监测能力建设;加强观测业务和技术保障队伍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省、市、县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与综合观测系统发展相适应。建成站点布局合理、功能较为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运行稳定、保障有力的综合气象观

12、测系统,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0%以上。七、布局规模(一)地面气象观测1.地面气候观测(1)建设目标基本气候变量观测能力显著提升, 基本实现气候系统敏感区和关键区基本气候变量的连续观测。(2)建设原则基于现有基准气候观测站,新增无人自动气候站,综合利用各种观测手段,提升自动化水平、气候和气候变化观测能力。(3)布局规模综合评估现有4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对气象探测环境优良且具备长期保护条件的站点惠民实施现址保护,对面临地方城市规划影响难以有效保护现址气象探测环境的站点龙口、莒县、莘县逐步实施搬迁。在荣成高空站新建无人自动气候站,形成能够准确反映我省基本气候状态

13、和气候变化的国家基准气候站网;以气温、降水为基本观测要素,在国家基准气候站配备双套多传感器自动气候站,开展长期、连续、稳定、高精度的自动观测;完善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规范,调整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业务流程。(4)资金匡算建设内容单价(万元)数量合计(万元)多传感器自动气候站308240无人自动气候站20120自动气候站配套设施10550台站环境综合改善604240气象探测环境综合整治304120观测场升级改造10440合 计710(5)实施进度20122013年,完成国家基准气候站评估;制定国家基准气候站人工观测业务调整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完成惠民站新址保护工作。20142015年,完成无人自动气

14、候站建设;根据地方规划实施情况,逐步完成龙口、莒县、莘县站搬迁工作;建设双套多传感器高精度自动气候站;制定和建立相应的业务流程、观测规范。2.地面天气观测(1)建设目标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健全相应的观测规范和业务流程。(2)建设原则基于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综合利用各种观测技术和手段,提升自动化水平,增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3)布局规模综合评估分析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优化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将成山头站调整为国家级无人地面气象观测站;在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和固态降水、电线积冰等人工观测项目自动观测试点试验基础上,逐步建设自动化观测系统;在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建设双套运

15、行的新型自动气象站,逐步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调整观测数据传输方式;建立健全与自动化观测相适应的观测规范、观测业务和规章制度。完善雷电观测网。在现有站点基础上,补充建设我省空白区域国家级云地闪观测站2个(蓬莱、日照);建立省会城市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建设由5个单站和1个主站组成的闪电探测系统,同时在市区重点区域布设7套大气电场仪组成雷电监测网。(4)资金匡算建设内容单价(万元)数量合计(万元)新型自动气象站202384760自动气候站配套设施151191785雷电探测站20240闪电探测系统6001600大气电场仪10770合 计7255(5)实施进度20122013年,完成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评估分析;完成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传输方式调整;开展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等自动观测仪器观测试点;逐步建设自动化观测系统;启动省会城市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20142015年,完成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