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权的膨胀.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645277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君权的膨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明朝君权的膨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明朝君权的膨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明朝君权的膨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明朝君权的膨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朝君权的膨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君权的膨胀.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朝君权的膨胀教法建议教法建议1关于新课导入。教师可以提问:谁建立了中国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呢?在学生回答是秦始皇之后,老师接着可以进一步问:那么这种制度到了明朝的时候,有了什么新变化呢?以此进入新课的学习。2关于明朝的建立。在本子目中教师可以不必补充太多的内容,因为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加强集权的具体措施上。对于本子目,教师可以简洁地将明朝取代元朝的历史讲述一下,至于红巾军起义、靖难之役等则可以省略。对于朱元璋本人的经历,教师不必补充史料,利用课文中的朱元璋像和小字部分的介绍就可以了。3关于君权的强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一是废除丞相,设立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本人。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

2、中国的古代社会中,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地位,这就使得皇帝对中央或者地方任何人的势力的增长有着极度的敏感。对于百官之首的丞相来说,他的地位和权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君权极度膨胀的障碍。所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出于对别人的猜忌和对朱明江山永固的考虑,加上当时丞相胡惟庸的一些做法,确实超出了人臣的权力范围,所以朱元璋就借此废除了丞相,解除了自己的心腹之患。权分六部,虽然在政府的行政效率上可能会大打折扣,但是君权的不可撼动,在明朝统治者看来是最应该考虑的问题。虽然,后来为便于统治,设立了内阁大学士,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朱元璋不仅加强了在中央政府内部的绝对统治地位,在地

3、方权力上也决不放松。他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立13司,每个司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别控制,避免了地方势力坐大,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实际上也是加强了君权。三是设立特务机构。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特务机构的办事特点是什么。然后指出,明朝统治者仅仅通过行政手段感到还不足以控制人民,就设立了不经过正规政府渠道而是直接听命于皇帝一人的特务机关:锦衣卫和东厂、西厂。这里教师可以举几个特务组织无所不在的小例子,如宋濂的例子,还有课文的“读一读”部分,都证明了特务机构的行事特点以及他们的无所不在。4关于八股取士。在本子目中,教师首先要指出八股取士是明朝在思想上加强君权的一项措施。其次,教

4、师宜给学生指出八股取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的一个重要变化和特点,避免学生将科举制和八股取士混为一谈。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选择官吏的一项重要途径,为一般地主乃至平民进入统治阶层,保持统治集团的人员更新,确实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明朝的科举制度内容狭窄、形式呆板、思想僵化,成为束缚士人的精神桎梏,毒害了社会风气。为增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教师不妨摘取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关于八股取士毒害人们心灵的内容,补充给学生。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他在思想上的专制统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联系刚刚学过的八股取士,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措施虽然不同,但是统治者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即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教师可以引用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批评,使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问题提示1温故知新:明朝为加强皇帝的权力,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明朝为加强皇帝的权力,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政权;建立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在科举考试中实行八股取士,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2问题探究:进一步收集资料,以便对八股文有更多的了解,并对顾炎武的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结合顾炎武的说法,能说

6、出八股取士的危害就可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儒林外史等反映八股取士的讽刺小说,从文艺作品的角度,感受八股取士对人才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文艺作品是扎根于当时的现实土壤的,是那个时代历史特点的反应。图画说明朱元璋朱元璋(13281398)是明朝开国皇帝,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东北)人。幼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因父母、兄弟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人皇觉寺为僧。但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游食于皖西、豫东,历经磨难,历3年复返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子兴见他状

7、貌奇伟,智勇过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又将养女马氏配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十三年,与徐达、汤和等南攻定远(今属安徽),计降驴牌寨地方武装3000人。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精壮2万,严加治理。后率兵克滁州,拥众3万余,号令严明,军容整肃,甚得民心。十五年春,率部克和州(今和县),奉命总领诸将。时元军10万来攻,朱元璋守城3月,屡用计败之。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当时小明王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于是用其年号以

8、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朱元璋。后来朱元璋率军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令农时则耕,闲则习武,有事则战,并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又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采纳刘基建议,确定先灭陈友谅、后攻张士诚、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先用火攻挫其锐气,继扼湖口

9、,水陆伏击,歼灭陈军号60万,并击杀陈友谅,创造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接着按预定方略转兵东向,攻击张士诚。针对张士诚辖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兵力分散等弱点,采取先取淮东,再占浙西,剪除两翼,后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之策,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出征。交战近两年,大量歼灭张军主力。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张士诚。不久,迫降割据浙东的方国珍。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途中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民众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

10、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朝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人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

11、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为了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使其“屏藩皇室”。他还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又允许以后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从而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朱元璋出身贫民,对百姓的疾苦记忆犹新。即位后,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兴修水利,如明初共修陂渠、堤岸5000多处,疏浚河道41

12、00多条,开掘堰塘409万多处。这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据洪武二十六年的统计数字,明初全国户数增长近10倍,耕地面积扩大4倍,国家的租税额比元朝增加了3倍之多。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朱元璋亲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败、官贪吏残的情形,深恨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国之后,他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当时法令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

13、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60两银子以上,一律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他还采用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等酷刑。朱元璋称帝30余年间,先后惩办了不少贪官污吏。仅在洪武九年(1376),有罪官吏被发往安徽风阳屯田者,即至万余人。在其所处理的一系列贪污案件中,最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户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粮贪赃枉法,洪武十八年(1385)事发,结果被迫赃粮700万

14、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处死,供词牵连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杀者又有数万人,追赃还牵连到全国许多富户,以致中产之家大抵皆破产。像这样使用严刑峻法惩治和诛杀贪官污吏,可以说从古以来所未有。朱元璋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重惩贪吏,这对于杀减贪风、改良吏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朱元璋屡兴大狱、滥杀功臣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其中最大的两次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是左丞相,深得朱元璋的宠信,因而权势日盛,遂专权跋扈,不知自忌。如朝中有人命生死及官员升降等大事,往往不奏径行。凡内外诸衙门上奏章,有不利于己者,辄匿不奏闻。一时四方钻营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莫不争投门下。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

15、擅权枉法的罪状杀了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10年之后,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又以胡党为题大开杀戒。于是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家属70余人被杀。同时被杀者,又有陆仲亨等列侯多人。总计先后株连蔓延被杀者共3万余人。蓝玉是功勋卓著的大将,被封为凉国公,同样不知自忌,侵占民田,鞭打御史。又北征归来,夜扣喜峰关,关吏不及开门,遂纵兵毁关而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玉被告谋反,朱元璋也将他杀了,连坐被族诛的有15000人。所有勇武的元功宿将几乎在这一案中被杀光。在两案之外,开国功臣死于非命的还有不少。明朝开国功臣侥幸得以善终者,惟有汤和、耿并文等寥寥数人。朱元璋如

16、此杀戮功臣,实千古所未有。朱元璋认为用如此严厉的手段镇压臣下,整肃吏治,是治国之初所必要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一直使用。所以到晚年他曾下令严禁后人效法。朱元璋出身贫困,称帝后的生活还是较为朴素、节俭,不喜欢饮酒。江南行省的长官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送给他,他发怒说:“这和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砸碎。他要求臣下写折子要文字简洁。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后还未听到具体的建议,全是空话,顿时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来痛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16500字以后才涉及本题,提出了5项建议,其中有4项他认为是可取的,便马上命令施行。同时指出这折子只要写500多字就够了,却写得这么冗长,但又承认自己厌听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对,并赞扬茹太素是忠臣。由于整日忙于国政,朱元璋50岁以后就感体力不支。太子朱标死后,他又伤心过度,身体愈益衰弱。他立朱标次子(朱标长子早亡)、16岁的朱允坟为皇太孙,又怕太孙驾驭不了重臣宿将,便再次诛杀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