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和重庆发现大油田.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164269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和重庆发现大油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能源--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和重庆发现大油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能源--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和重庆发现大油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能源--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和重庆发现大油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能源--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和重庆发现大油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源--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和重庆发现大油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和重庆发现大油田.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藏高原发现新能源可燃冰 至少350亿吨油当量2009年09月25日13:28 来源:国际在线 中国冻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井第三号孔.(记者冀业摄)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祁连山南麓“可燃冰”钻探现场。(记者冀业) 工程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取出钻探岩芯。(记者冀业摄)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冷奇丰):中国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先生25日在北京介绍,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洪涛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他介绍,初略的估算,远

2、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 “可燃冰”缘何首在青海发现?据人民网消息,此次在青海发现“可燃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1992年在北美麦肯齐三角洲、美国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之后,在陆域通过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青海能够成为我国陆域“可燃冰”的首个“现身地”,有如下几个原因,张洪涛博士娓娓道来:首先,青海有着面积广、厚度深的冻土带资源,为可燃冰的存

3、在提供了地质条件。其次,因为甲烷是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因此可燃冰发现的地方一般都存在油气资源,而青海木里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油气来源。第三,青海木里的交通条件和后勤保障措施,是我国大面积冻土带地区中条件比较好的,也为钻探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四,因为青海木里煤矿资源的开采和当地地质勘探部门的优良传统,积累了较为完整的当地地质资料,为进一步科学选址提供了科学数据保障。可燃冰钻探现场的总指挥、首席科学家祝有海研究员补充到,“青海木里煤矿埋藏浅,只有130-198米,这位伴随的可燃冰开采带来很大有利条件。并且这里的冻土层很薄,以北冰洋周围大陆冻土层600-1000米的厚度为参

4、考,我们这里只有80-120米,也为将来的工程和科研带来极大便利。”祝有海研究员进一步表示,现在我们发现的可燃冰中的气体组分不只是简单的甲烷,还存在丙烷、乙烷等其他气体,组成十分复杂,是一种新型可燃冰,非常值得科学界研究。“当然,新世纪以来我们高度重视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工作,相信青海木里的可燃冰发现,会给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冻土带的可燃冰勘查带来示范性的意义。”张洪涛总工程师表示。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据张洪涛博士介绍,“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在温度、压力、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

5、会在海底或冻土带地层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及0.8立方米的淡水。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并且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延伸阅读:可燃冰,地球留给人类最后的能源 上世纪60-90 年代,科学家在南极冻土带和海底发现一种可以燃烧的“冰”,这种环保能源

6、一度被看作替代石油的最佳能源,但却由于开采困难,一直难以启用。 可燃冰作为燃料虽然环保,但是如果开采不当,却会加剧温室效应。在开采中,一旦失去高压和低温的环境,甲烷就会迅速地从包含物中脱离出来,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甲烷的影响远远大于二氧化碳。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技术能使可燃冰大规模的从海底转移到陆地上,将其保存。3 月22 日,美国国家化学大会在盐湖城召开,关于清洁能源的讨论安排在第二天,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齐聚一堂,希望能够找出更多可以替代石油的燃料来,以应对能源危机。3 月23 日,科学家们的焦点再一次汇聚在可燃冰上:这种经过燃烧只生成少量二氧化碳和水的绿色燃料一经发现就轰动了

7、全世界,但最终却因为难以开采而一直沉寂于南极冻土带和深海海底。但在这一次的会议上,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蒂姆.科莱特(TimCollett)博士带来了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科莱特和他的同事已经掌握了从深海中取出可燃冰的技术,尽管目前看来仍成本巨大,但将其转化为民用的可能性,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遥遥无期。科莱特的报告令很多能源科学家感到振奋,可燃冰一向有着“地球留给人类最后的能源”之称,是一种能量巨大的绿色化石气体,如果它真能为人所用,日益紧迫的能源危机将会因此得到缓解。一种最环保的化石气体“可燃冰实际上并不是冰,”采访中,科莱特博士不厌其烦地称它为“天然气水合物”,通俗地说,就是水包含甲烷的结

8、晶体,因为凝固点略高于水,所以呈现为特殊的结构。可燃冰是自然形成的,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由于需要同时具备高压和低温的环境,它们大多分布在深海底和沿海的冻土区域,这样才能保持稳定的状态。可燃冰被能源科学家看作最环保的化石气体,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能量巨大,是普通天然气的2-5 倍。“我第一次发现这种天然气水合物,是在1995 年的海洋勘探中,这种新能源以前从未见过,实在令人感到激动。” 科莱特博士说。可燃冰令科学家们感到激动的地方还不止于此

9、,它虽然在上世纪晚期才被发现,但勘测结果证明,它的储量十分巨大。 2008 年11月12 日,美国内政部长德克肯普索恩和美国地质调查局主任马克迈尔斯发布了一个评估:在阿拉斯加北坡,估计有85.4 万亿立方英尺可采的天然气水合物,理论上说,这足够1 亿人平均使用10 年。科莱特博士指出:“我们怀疑在深海还不止这么多,当然,必须严谨地说,这不能称之为储量,它们还只是潜在的能源。”可燃冰的开采困境可燃冰作为燃料虽然环保,但是如果开采不当,却会加剧温室效应。在开采中,一旦失去高压和低温的环境,甲烷就会迅速地从包含物中脱离出来,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甲烷的影响远远大于二氧化碳。迄今为止,还没有

10、一项技术能使可燃冰大规模的从海底转移到陆地上,将其保存。另有一种争议认为,集中地大量地开采可燃冰,可能会造成大陆架动荡甚至海床塌方。这和泥石流是一样的道理,泥土里的水在冬天凝结成冰,春天到来时,如果冰融化的速度超过了水蒸发的速度,土地就会崩塌。“靠近大陆架位置的可燃冰,我们是不考虑大规模开采的。”科莱特博士说,“主要开采将会集中在永久冻土(如北极地区)以及深海地区。”率先开始勘测研究的是日本,因为在日本周围具有形成可燃冰的良好条件,而他们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依赖进口。如今,他们已拥有7 口钻井,属于领先水平,项目费用预计大约6000 万美元。美国则从2000 年起将之作为政府项目,与各大学和

11、私营公司合作,进行勘测和实地研究,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已花费超过1500 万美元。科莱特博士所在的团队约有12 人,拥有地球物理勘测、数值模型,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勘测计划,当然还有潜艇。据科莱特博士介绍,在勘测过程中,传统的设备就足够了,若要将可燃冰从海底取出,就需要用空心钻,那是一个可以密封并加强压力的特殊设备。换言之,使用现有技术已可以做到获取可燃冰,但成本是每立方米200 美元的天价。究竟还要多长时间才能投入商业化的开采?这始终是个问题。也许还存在新的方法。“这最终变成了经济问题,”科莱特说,“开始的时候,你专注于增强技术,把所有精力和资金投入项目中,但你花费的远远要比从它当中获得的要多

12、。”据科学家们初步统计,中国东海、南海的可燃冰蕴藏量都很可观。加拿大、印度、韩国、挪威等国也纷纷开始投入勘探项目。这个月,科莱特和他的团队正紧张投身于墨西哥湾的勘测钻井项目,那里海底100 米以下是沙石沉积物,正是开采可燃冰的最佳条件。在采访前,他们就已经制作好了数据测试模型和探测方案,不过,他们此行的主要目标不是获取可燃冰,只是预测可燃冰的变化和分布。要获取可燃冰不能和采掘煤、石油相比,那是价格不菲的,还需要不断改进方法,以最安全最有效的手段开采和储存。“在未来五年到十年,我们对可燃冰将会有全面的了解,决策者应把它当作一个长久的考虑,跟开采其他碳氢化合物一样。”科莱特博士说。他们期盼着早日实

13、现这一能源的广泛使用,进一步认识可燃冰对自然的作用,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循环。我国调查船试航成功 迈出开挖“可燃冰”一大步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近期全面完成海上综合试航,返抵上海外高桥码头,该船将于今年国庆节前接回广州,交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世界首艘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海洋六号”试航成功本报讯 (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陈惠玲) 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近日全面完成海上综合试航,返抵上海外高桥码头,该船将于今年国庆节前接回广州,交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海洋六号”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14、船,船总长106米,宽17.4米,设计排水量4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2007年5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成功在南海获得“可燃冰”,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后第4个开采到“可燃冰”的国家。今年初,研究可燃冰矿藏项目被国家批准立项并启动,“海洋六号”的试航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试航显示,“海洋六号”船性能良好,稳定性能理想,海上满舵回转试验,船体倾斜度仅4.5度。目前“海洋六号”已安装了多套大型绞车和提升装置,并预留了多个调查研究工作空间,显示出较强的综合调查能力。中石化在重庆发现千亿级特大气田 被指为亚洲第一大2009年10月26日 08:51成都商报根据中石化最新公布的消息,该集团

15、勘探南方分公司在重庆忠县、梁平、万州一块面积34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勘探,得到一个与目前我国储量最大海相气田达州普光气田类似的千亿级特大气田。而忠县一位干部向记者证实:中石化勘探人员早已称之为“亚洲第一大气田”。目前,该区域第一口预探井兴隆1井井位已在北京通过中石化总部的论证和落实,即将上钻。中石化初步估算认为,兴隆场区块中的“石家场构造-岩性复合圈”天然气资源量达1200多亿立方米。9月下旬,本报记者前往重庆忠县等勘探地采访,得知其野外勘探已结束,但邻近的丰都县等地仍在进行中。记者来到丰都县,找到的却是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213大队。据中石油人士介绍,他们的勘探人员分布在忠县、丰都、垫江、涪陵一线,正在勘探的是“老湾-磨盘板块”,是另外的气田,队伍总人数高达10000余人。(本报记者 刘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