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637577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与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一部分 阅读(90分)一、文言文(共42分)(一)默写(18分)1草枯鹰眼疾, 。 (观猎)2落红不是无情物, 。 (己亥杂诗)3人生自古谁无死, 。 (过零丁洋)4 ,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元夕)5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 ,小桥流水人家。 (生查子元夕)(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天净沙秋元 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7 “影下”的意思是 (2分)8 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前二句作者撷取了六种景物:村、日、霞、烟、

2、树、鸦,营造出一副秋日黄昏图。( )B“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构成动感的画面。(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D整首曲写尽秋意,却不着一个“秋”字,为元曲中写“秋”的名篇。(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9上文“太守”是 (姓名), “阴翳”中“翳”的意思是 。(2分)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

3、子(3分)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 11本文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东山刘公东山刘公为广东方伯时,广中官库有一项羡余钱,自来不上库簿,旧任者皆公然取去,以充囊箧,相袭以为固然。公初至,发库藏,适前任有遗下未尽将去者,库吏以故事白,云不当附库簿。公沉吟久之,乃大声呼曰:刘大夏平日读书做好人,如何遇此一事,沉吟许多时,诚有愧古人,非大丈夫也。乃命吏悉附簿,作正支销,毫无所取云。【注】库簿:仓库帐簿 白:说。刘大夏:刘大夏即刘公。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分)(1)下列“适”的解释符合文中“适前任有遗下未尽将去者”意思的一项

4、是( )A符合 B舒服C归向 D正好1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乃命吏悉附簿,作正支销,毫无所取云。 14文中表现刘公对待羡余钱有过内心的矛盾的句子是 (用原文回答)(3分) 15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二、现代文(共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共20分) 光的衍射我们知道,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产生衍射,衍射也是波特有的现象,并且知道只有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光既然是一种波动,光在传播中是否也能产生衍射现象呢?从前面讲的光的干涉实验知道,光波的波长是很短的,只有十分之几微米,通常的物体都比它大得多,因此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但是,

5、当光射向一个针孔,一条狭缝,一根细丝时,就会出现衍射现象。取一个不透光的屏,在屏中间开一个较大的圆孔。用点光源照射,在像屏上就出现一个明亮的圆形光斑。显然这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圆孔小一些,可以看到像屏上的光斑也随着减小。但是,圆孔很小(直径小于0.1毫米)时,像屏上的光斑不仅不减小,反而变大了,而且光斑的亮度也变得不均匀,成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圆环。这些圆环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光按直线传播所能照到的范围,就是说光绕到小孔以外的区域中去了,这就是光通过小孔产生的衍射现象。如果在不透明的屏上装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狭缝,代替上面实验中的小圆孔,重做实验,可以看到:当缝比较宽时,光沿直线传播,在像屏上出现一

6、条亮线;当缝很窄时,光通过缝后就明显地偏离了直线传播的方向像屏上被照亮的范围变宽,并且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这是光通过狭缝时产生的衍射现象。光的衍射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对建立光的波动说起了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趣事。十八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利用波动理论对光的衍射现象作出了数学分析。当时一位反对波动说的数学家从菲涅耳的分析得出结论:如果菲涅耳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小的圆状物体放在光束中,在距这个圆盘一定距离的像屏上,圆盘的影的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斑。人们从未看到过和听说过这种现象,因而认为这是荒谬的。于是微粒说的拥护者们认为可以驳倒波动说了。菲涅耳接受了这一

7、挑战,精心研究,奇迹终于出现了,实验证明盘影的中心确实有亮斑。微粒说无法解释这种 的现象,而波动说却能作出完满的解释。菲涅耳的理论和实验使波动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6.第段横线处应填写的词语是 。(3分)A. 奇特 B.奇怪17. 观察波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 (3分)18. 第段主要运用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5分)19.下列对光的衍射的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圆孔小,像屏上的光斑就一定随着减小。B. 亮度不匀,明暗相间。C. 面积超过了光按直线传播所能照到的范围。D. 圆孔很小(直径小于0.1毫米)时,像屏上的光斑不仅不减小,反而变大了。20.文中的第三段主要是为了说明:(6分)

8、(1) (2)科学实践使波动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7题(28分)这就是母亲一只只红亮亮、黄澄澄,足有巴掌般大小,肥得都往外渗油的大闸蟹摆上桌来了。闻一闻那扑鼻诱人的蟹香,就够让人垂鲜欲滴的了。妈端上蟹又走哪了?她忙得这么辛苦,吃蟹怎能没有她呢!当然爸爸和我们决不会忽略这点的。我急急跨进厨房。妈妈正在洗手,看见我,她扭脸朝向窗外,“咦,你怎么不去吃蟹?”“都没动,就等您入席开蟹筵了。”我笑嘻嘻地说。妈“哦”了一声,微微一笑,用手抹了下额角,然后双手在围腰上擦了擦。围桌而坐,剥蟹品尝新鲜;欢语笑声,论诗说戏道音乐。我们的家是充满着无限乐趣的。妹妹在上戏校;弟弟在

9、上音乐学院;爸爸妈妈是医务工作者;我没考上大学,当上了职员,但我从小喜欢文学,这几年不要命地读呀写呀的,居然也小有成绩,间或有些小作品发表。我们这些成绩的取得,灌注着妈多少心血呵!在紧张的迎考日子里,无论我们兄妹三人每天复习到多晚,妈也总是借故陪着,其实,我们都明白,妈是怕饿坏了我们,好为我们准备夜点心弟弟妹妹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妈激动得眼眶里都噙着泪珠。我想,一只母燕看到雏燕终于学会飞时,怕就是这种神情吧!话间,不知怎的一来,弟弟谈起了鲁宾斯坦,以及柴可夫斯基怎样给了他影响;后来,妹妹又说起了斯坦尼体系;最后,不知不觉满桌竟听我大谈起刘宾客的诗爸爸可谓博学,任什么他都能和你攀谈得上来,他平

10、日下的功夫没白费。这时,唯有妈妈愣着一双黑亮黑亮的眼睛,一忽儿看看我,一会儿望望他有几次妈妈插上问什么叫“斯坦尼体系”。妹妹随口道:“这解释起来很复杂,你弄不懂。”妈又向我和弟弟问了什么,可能是打听“鲁宾斯坦”和“刘宾客”的情况吧,只是我们争论正烈,无暇顾及后来,我在剥蟹时不经意地瞥见妈的脸上闪烁着两滴晶莹的泪珠,我一愣,用手背揉揉眼睛,再定睛一看,没错,妈的眼圈周围有一抹淡淡的红晕。爸爸最先注意到我的神情。马上,他也注意到妈的神态,忙放下手上的蟹,不安地问:“你怎么了?”“ 妈在哭?”妹妹一嚷,妈这才回过神来,她沉吟一会,随即用手抹了下脸,淡淡一笑,说:“这醋里辣酱油也放得太多了,辣得我都流

11、眼泪了。”可是我们都没太辣的感觉。半夜里,朦胧中,我忽然被一阵轻微的啜泣声惊醒了。我睡意顿消,黑暗中努力睁大眼睛,耳朵也几乎竖了起来。怎么,是妈? “难道你还嫌什么?”这是爸爸压低到极限的话音。只隔着层板壁,加之夜的寂静,所以传到我耳里很是清晰。“孩子们都这么有出息,谁还不高兴。有什么好吃的,我不入座,他们是从不动筷的,这些你都说得对。可你应该比孩子们更懂得,我现在该吃的是什么!每回你们坐下在一起热闹地谈些什么,我不懂问问,你们都嫌我不开了。我才48岁,我也不太笨呀!只是现在我把精力都”妈的话使我震惊了,尽管她的声音轻得不能再轻,以致以下的话我竟没有静心听下去。这时,辽远幽深的天际一颗晶亮的流

12、星闪电般在窗外划过,刹那间,它触发了我绵绵的思绪。“原谅我,我没想到这一点,赶明儿我”爸爸沉涩的话音,忽然被妈妈轻而坚决的声音打断了。“别,千万别。只要你明白我也就满足了。孩子们现在的精力应该让他们放在事业上。你去一说,准要使他们分心不安了”呵,这就是母亲!然而,作为她的儿女,我们又了解母亲多少呢!21第段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错别字 改正 22 第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 (5分)2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的内容。(3分) 24从全文看,母亲迟迟不肯入蟹宴的原因是什么?(4分)(1) (2) 2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A第段和第段二处的“泪珠”表达了母亲不同情感。B第段描写的作用是为了刻画母亲不愿让儿女分心不安的心理变化。C第段中“我现在该吃的什么”表达了母亲因吃不到好东西而产生的抱怨。D最后一段的“母亲”不仅仅指自己的妈妈,还包括天下所有的妈妈。26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的人。(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