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小小竹排画中游》.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637547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研究《小小竹排画中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案例研究《小小竹排画中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案例研究《小小竹排画中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案例研究《小小竹排画中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案例研究《小小竹排画中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研究《小小竹排画中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研究《小小竹排画中游》.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研究小学语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案例研究 作者单位:新城区东方小学作者姓名: 赵敏联系电话:15332442260邮 编: 710043走入文本 关注生成小小竹排画中游案例研究西安市新城区东方小学 赵敏研究主题走入文本 关注生成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年级小学一年级资源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研究过程一、案例背景语文课程标准在低段教学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念”、“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己和生命”。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六七岁的儿童

2、注重事物的表象,想象力丰富。我抓住孩子的这一特征,用美丽的景色、艳丽的色彩吸引他们的眼球、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调动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游历美景的同时获得知识,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然的崇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把这节课上成学生、我、儿歌间交换思想和想象力的过程这节课我重点指导朗读,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二、学情分析不现在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学前教育,再加上现在的孩子都上过幼儿园,所以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简单的儿歌、诗歌他们都能读的朗朗上口。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基本上都会背一些儿歌、古诗,但是很多同学朗读时没有感情,没有读出儿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刚入学

3、的孩子对于学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到老师的影响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案例实录(一)课文教学第一次课例片段: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师:出示课题条,什么是顺水流呢?学生:顺着水流前进。(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撑着小竹排顺水而下的感觉。)教师:出示鸟儿、鱼儿图片。(小鸟贴在空中,小鱼贴在水中)看图中的小鸟和小鱼在干什么呢?学生:小鸟在唱歌,小鱼在嬉戏。教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因为这里景色很美,他们很高兴。教师:那我们应该读出高兴的心情。同时闭上眼睛想像他们高兴的场面。(师范读,生跟读。)教师:两岸是什么地方?学生:河的两边。教师:密是什么意思?学生:树很多。教师:绿油油呢?学

4、生:禾苗长得很壮。(教师指导学生把贴图贴到相应的地方。闭上眼睛想想自己来到这里所看到的景色。)课后反思:第一次上完课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累。一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本身就不是很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不停的提醒学生注意听讲,需要不断的通过表扬个体的方式来激发其他学生的读字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然而这节课中我主要是通过自己单方面的讲解让学生去理

5、解课文。课后,我反思应该试着让学生在读与看、读与说、读与思有机、巧妙地结合中,去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为此我重新设计了教学程序。第二次课例片段: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后,我利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一下子被江南的美景吸引住了,我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说:“想象一下,你现在就在小竹排上,心情怎么样?”学生说:“高兴!”这时我对学生说:“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想进到画里去,可是怎么也进不去。”我灵机一动,对全班同学说:“那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一边读课文,大家一边想象,看谁能进到画里去,好不好?”同学们都闭起了眼睛,我开始范读课文。读完课

6、文之后,我问:“谁进到画里去了?”许多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举手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说:“我看到了绿油油的禾苗。”有的说:“我听到了鸟叫声。”还有的说:“老师,我坐上了小竹排,感觉小竹排走得真快!”还有一个学生高兴地说:“我还捉到了一条大鱼呢!”看到这种情景,我觉得这是指导朗读的最好时机,就对学生说:“那么你想怎样读课文呢?”有个同学说:“我想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我说:“那你就读一读吧!”学生很高兴,一边做动作一边读了课文。其他同学也受到了感染,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课后反思:第二次实践后,通过调整和改进,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利用多媒体课

7、件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江南水乡的美,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当一名学生提出朗读时遇到了困难,无法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时,我意识到虽然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江南水乡的美景有了初步感受,但是还没有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无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我适时地引导、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想象,学生拥有了广阔的天地,并迅速投入到朗读课文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想象能力。四、案例实录(二)写字教学第一次课例片段:教师:出示生字“口”和“日”。学生:认读并组词。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口”。(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

8、一起复习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的儿歌。学生跟着老师书空“口”字。学生在本子上练习写“口”字。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字。教师和学生互相指出字的问题所在。用同样的方法书写“日”。课后反思:尽管在课堂上教师进行了范写,学生也空书练习,但是在写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字不漂亮,不美观。汉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学生仍然掌握不好,书写过程中的很多细节教师还是没有讲到,如:“口”字要写的上宽下窄,“日”字要写的长一点等等。找出了问题所在,我重新设计了写字环节。第二次课例片段:教师:在写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字宝宝的家(课件出示田字格)这叫做田字格,它有横中线和竖中线,横中线和竖中线把生字宝宝的家分为四个房

9、间。认识四种笔画横、竖、撇、捺。(学生观察电脑写“口”。)教师提问:1、几笔写成?2、先写什么?3、“口”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示范写,学生空书。学生一起复习写字姿势口诀。学生练写一遍。(对照黑板观察自己哪里写的好?哪里还有小问题?)学生写第二个“口”字,和第一个写的“口”字进行比较,看看自己进步了没有?学生接着写第三个“口”字。学生观察电脑写“日”。教师: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教师范写。)学生自己写1个“日”字。实物投影展示,指出问题。学生再写第2个“日”字。同桌互评。学生接着写第3个“日”字。互相展示自己作品。课后反思:“识字和写字”是贯穿在整个义务阶段的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

10、少人误以为这只是第一学段的教学任务,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上识字写字教学越来越少,甚至没有。而低年级课堂的识字和写字教学也并不能令人满意,写字指导往往成为形式或者匆匆忙忙走过场,难以保证写字教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现状直接导致学生的写字习惯和识字写字质量低下。那么通过这节写字课教学,我首先强调孩子们写字的姿势。“一尺一拳和一寸”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老师生搬硬套的要求他们能听见但实施不到位,我要求学生提笔写字提醒他们背了这样一句口诀:写字注意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远。另外在写字之前我又让学生充分巩固了田字格的口诀!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写字效果明显好多了! 五、案例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

11、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因此这节课中通过想象让学生在读与看、读与说、读与思有机、巧妙地结合中,理解课文,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短短三句,描绘了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这是一篇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的诗歌,适宜学生诵读。课堂上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反复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

12、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本班学生课外阅读少,识字量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提前安排学生在家中进行了预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要求比较简单:1、把课文读熟 2、给课后二类字加上拼音 (别小看这两个要求,如果在课上全部完成大约需15分钟左右,而且学生学习时间参差不齐,对好学生来讲,浪费了许多时间)经过预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对文中的二类字也初步认识了几个。这样在课堂上我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朗读、感悟。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是识字量多,对于我现在所教的学生来讲每一个字几乎都是生字,提前预习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从学生一接触课

13、文就开始培养。有要求更要有检查,每次布置完预习作业,我都要逐一检查,完成的表扬,未完成的批评,并请学生监督其课下完成。连续两次没完成的和家长取得联系,给家长讲清预习的重要性,以求取得家长的配合。到本课为止我留过了四次预习作业,情况越来越好,全班学生基本能按要求完成。什么是习惯?就是行为的一种累积,我相信预习会成为本班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二、在教学中不断巩固语文的知识点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扎实和牢固程度至关重要。在在家里一课中我就带领学生认识了两种基本标点符号“,。”在这一课中又进行了复习,请

14、学生独立标出句子,订正后再指名分句读,对读错句子的同学不急于指正,而请全班同学帮助他,这样使大家在思考的同时,对句子的分法又进行了巩固,在后面的分句朗读中学生们都能够正确读出相应句子,并根据标点在朗读时注意了相应停顿。三、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语文教学中“读”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读出情,读出趣,读出思。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出示课文投影片后我问学生:小朋友在宽阔的江面上划着竹排都看到了什么?快自己读读课文。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认真地读着课文,很快找到了鸟儿唱、鱼儿游、树木密、禾苗

15、绿油油等处,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说文中的意思,这样就使学生理解了“密”、“绿”的具体含义。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展现了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一个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他观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感觉自己如同在画中游览一样。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易激起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关注兴趣创设情趣”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积极性,辅以“自我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更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和谐、开放。再说课堂中教师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更是活生生的、性格迥异的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课堂学习不可能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展开,应在“活生生的人”的活动中形成,应在孩子积极地思维、自主地探究中,在孩子惊喜的发现中,在情感的共鸣中,在独特的感悟中热闹有序,活泼而又有所得中生成。如在上述课例中,课件出示江南美景,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