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主义的终结.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63624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拜金主义的终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拜金主义的终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拜金主义的终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拜金主义的终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拜金主义的终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拜金主义的终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拜金主义的终结.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拜金主义的终结杨供法 摘要 拜金主义是资本职能及其运动目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存在都有其极限,因而拜金主义必然随着资本达到极限而终结;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取代资本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昭示了拜金主义终结的条件正在形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为克服拜金主义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拜金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比较盛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资产阶级的重要道德准 则。改革开放以来,拜金主义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市场,这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加以批判、遏制。但是,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批判拜金主义时信心不足,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

2、程中也存在着遏制拜金主义软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 从客观上看,首先是我国社会存在着拜金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拜金主义根源于生产商 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要实现自己劳动的社会性质, 必须实现自己商品与他人商品的交换。货币产生后,商品生产者就只有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 币,这就使商品生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被纯粹的金钱关系所掩盖,从而使金钱在人们的意识中获得了支配人的神秘性质。马克思称这一现象为货币拜物教,即拜金主义。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货币仍然作为一般等价物,因此,产生拜金主义的客观条件依然存在。而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一般等价物职能的发挥愈

3、益充分,甚至可以无差别地同一切活动和关系相交换(如在法制不健全、不严格的条件下,金钱与权力交换),使得货币所有者拥有神秘的权力。凭借这种权力,货币所有者可以占有他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这无疑会在一些人的意识中产生对金钱的崇拜。 其次是我们正处于新旧道德的交叉点。当前我们批判、遏制拜金主义的主要手段仍习惯 于道德教化。毋庸置疑,道德教化具有一定的感化作用,但问题是我们用以教化的道德内容大都沿袭传统的儒家道德和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集体主义”。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总是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反映,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基础之上的传统儒家道德,固然不乏有值得借鉴和吸取的成份,但就其整体而言,相对根源

4、于商品经济的拜金主义,却是一种保守的、落后的道德观念。儒家的“重义轻利”特别是后来儒家的只“言义而不言利”的道德标准,已不适于规范市场经济中以物质利益为动力的社会行为。在建国后的许多年里,我们把“集体主义”奉为工作、行为和思想的最高原则,并把它看作是共产主义思想的体现。应该说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崇高的,我们由此培养了许多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我们以前的“集体主义”教育中,个人独立的物质利益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文革”时期更是把集体主义与尊重、发展个人利益对立起来,一切服从集体需要,几乎一切同个人有关的思想都被当作资产阶级的私心和个人主义予以批判,要求人们根除自我,杜绝

5、私心,口号叫作“兴无灭资”、“大公无私”。这样的“集体主义”教育严重脱离了我国的社会生活,必然失去对大多数人的感化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的事实是:原有的道德和伦理规范体系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渐解体,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德体系正在形成之中,这就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只能用功利主义的视角去认识市场经济,无法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由此陷入功利主义甚至拜金主义的泥淖,这是拜金主义在我国存在的重要原因。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主观原因,即我们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拜金主义消亡的必然性缺乏足够的理解,而当拜金主义消亡的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悄然出现后,却又没有加以足够的关注,这就使我

6、们在批判拜金主义时缺乏理论和事实依据,也就不知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手段,有效遏制拜金主义的滋长和蔓延。那么,拜金主义消亡的必然性和条件是什么呢? 一、拜金主义消亡的必然性 (一)金钱衡量财富的时间极限。资本的目的是无止境地追求并实现剩余价值,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资本为了使其价值不断增殖,必然追求单个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无限小,其结果是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即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物化劳动不断取代活劳动。马克思说:“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最大限度否定必要劳动,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是资本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最终会使资本的技术构成达到这样的一点:机器体系发展为自动化过程,人的直接劳动在量的方

7、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在质的方面不再成为创造物质产品的承担者。到那时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较多地取决于机器的效率,而机器体系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机器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既然物质产品将不再由人的劳动直接制造,既然产品的生产量同人的直接劳动量不成比例,那么,劳动作为财富的源泉以及劳动时间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就失去了基础,“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这就意味着用交换价值的代表货币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自然失去基础。这样,以金钱作为评价一切的拜金主义的价值标准,也就自然失去存在的基础。 (二)追求金钱目标的空间极限。在自然经济阶段

8、,物质财富的经济形式是使用价值,它是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财富,而消费在主观上受到人的生理功能的限制,在客观上受到具体劳动的发展程度和产品形态的限制,因而,以往对使用价值的“占有欲”和“享受欲”是一种相对有限的欲望。随着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财富的经济形式由使用价值发展为价值,对财富的欲望就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具体的、相对有限的“享受欲”转化为抽象的、绝对无限的“求金欲”,资本增殖价值具有了“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止境的无限制的欲望”。为了满足增殖的欲望,资本必然在空间上扩大流通领域,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寻找市场,其结果是使世界上一切能被资本渗人的地方都变成以增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

9、但是资本流通在空间上的这种扩展最终会达到极限。这个极限就是资本占有了一切市场。一旦达到这一极限,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不能实现的困难就不再是局部存在的问题,而是全面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诚然,资本主义生产是由许许多多资本家进行的,剩余产品通过资本家之间的交换也可以实现其中的剩余价值,但这要求资本必须保持按比例生产,不能以无止境追求剩余价值作为生产目的,然而这些要求与资本的本性是绝对排斥的,是资本根本无法做到的。可见,一旦世界市场饱和,资本就消灭了自己的市场,为价值增殖而从事的生产就失去了实现价值的外部条件,作为资本的流通就被扬弃了,代之而来的是按需要和按比例的生产和交换。这就是资本在空间上扩大

10、流通的极限。资本的这一极限对资本目的的扬弃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变化,即扬弃拜金主义的价值目标。 资本的这些极限何时成为现实,目前我们无法断定,但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现在正处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经济时代的过渡时期,知识已成为所有财富的核心。在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已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来装备,所谓的高新技术不过是高新知识的凝结。随着知识在生产要素中统治地位的确立,新的权力资源已不再是少数人手中的资本,而是多数人脑中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E拉滋洛在他的决定命运的选择)一书中指出:财富的涵义正在从诸如黄金、货币和土地之类有形的东西转移开去,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

11、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知识为标志,它取代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统治地位的确立,无疑宣告了拜金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统治地位的终结,历史留待拜金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只能是衰弱以至最终消亡。 二、拜金主义消亡的条件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发展过程须依次经历“工人的依赖关系”形态、“物的依赖关系”形态和“自由个性”形态。在这三种形态中,人们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是不同的。形态I是人与人直接相联系,个人受社会摆布;形态是人与人通过商品交换建立间接的社会联系,个人摆脱了各种身份规定的社会束缚,获得形式上的独立性,但个人仍然受物的支配,拜金主义就是人受金钱支配关系在意

12、识形态上的反映;形态是人与人自由组合,人是自由结合的人,个人获得完全的独立,人能够自觉地驾驶社会生活过程,“合理地调节人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到这时,也“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纱幕(指货币拜物教引者注)揭掉”,人受物支配的命运才彻底结束,拜金主义消失的社会条件才完全成熟。如果说这个条件在马克思那时看来还必须经过“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那么在当代社会则已露端倪并成为不争的趋势。 从生产过程内部看,从属于机器的独立的个人在生产中开始转为支配机器的联合生产者,这一转变最明显地表现在生产方式和管理

13、方式的“全面一体化地和谐”开始取代“工序分解”。“工序分解”是美国福特公司在20世纪生产方式和劳动管理上的一项发明,它使人从属于机器。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一体化的生产作业组开始流行。英国加的夫商学院的丹琼斯教授将这种生产作业组的生产称作“完美”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的特征与福特制相反,“完美”的生产依赖全部生产过程中所有活动的“全面一体化地和谐”。在这里,劳动者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联合的生产者,他们也不再从属于机器,而是机器的主宰。 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并得到公认,表明人们已经重视“合 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金钱的多少评价

14、人的价值,以追逐更多的金钱为人生目标的拜金主义价值观,不过是资本无止境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然而,资本无止境的膨胀发展,已明显受到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和约束,“罗马俱乐部”早在60年代通过对“人类困境”的研究就已证实: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对资本无度的榨取已达极限。从那时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纷纷提出各种措施企图加以妥善处理,“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截止19鲕年2月,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多达98种,但它们的基本规范和伦理标准是一致的,就是要求人类的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我们

15、共同的未来)的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范和伦理标准得到公认。为了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现在人们已着手把它加以具体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多斯就明确指出:要使世界体系免于突然和不能控制的崩溃,就要遏制资本的急剧增长,使投资率等于折旧率,从而使工业资本保持不变。世界银行的资深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HDsly)认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最低安全标准”,并把它具体规定为三条: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晶的、可持续利用的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不难发现,最低安

16、全标准的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具体保障措施,以“保持资源基础的完整无损”。可见,以无止境追求金钱为目标的拜金主义受到了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明显的制约。 三、一个佐证:经济人的价值观对拜金主义的否定 人类生存环境对拜金主义的制约在西方经济学里也得到了反映,表现之一就是经济人价值目标的多元化和社会化。经济人的最初含义是指不抱其他动机,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并按经济原则进行活动的人。它是亚当斯密从现实的社会人中抽象掉社会性而留下的“自然人”,实质是隐藏在“自然人”下的资产阶级社会真正的人,是资本的人格化。经济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体现着资本的职能和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拜金主义也就是经济人的价值观,经济人则是拜金主义的价值主体。 二战以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消费者,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