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荷塘月色说课稿.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16354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册荷塘月色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二册荷塘月色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二册荷塘月色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册荷塘月色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册荷塘月色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册荷塘月色说课稿荷塘月色是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财经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

2、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3、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 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 “题好文一半”对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

4、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

5、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

6、,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