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语文教学.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626586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的语文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改的语文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改的语文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改的语文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的语文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的语文教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法探究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已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目的,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已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家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语文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一 目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一)问题设计缺乏研究性这体现在两点:教师没有研究文本和学情。新课程要求老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而现在的许多教师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提问随意性强,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没有按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

2、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思路不同、难易程度不同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提问更缺乏创造性。(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由此可见,学生主体性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虽然现在绝大多数老师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但如今却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节课45分钟设置了二十几个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质疑,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文章思维模式提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学生来一些假质疑,正如民国时的吴曾介先生批评启发式教学“一句直接痛快的话,偏要扭捏设问取答

3、,极其弊,教学的时间多花在问答上”。吕叔湘先生称之为“放胖”现象。想一想多少年以来这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时髦做法。而这种教学模式里面的所谓“合作”是教师为主角的单方面的形式上的伪合作。阅读过程中究竟由谁问,怎么问都值得我们思考,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体现在他在阅读文本时有哪些疑问,而不是老师帮助他们提出自以为学生会不懂的问题,这时老师还是阅读主体而不是主导。(三)过于“预设”,缺乏创造性本次新课改提倡的是创新,但由于大多数的教师都习惯于依赖参考书设计的提问,不能够在理解课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和看法,很难在教科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也就使得课堂提问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教师设置的一个个陷阱,正等着学

4、生跳进自己的思维圈。在课堂提问中我们不否认要有积极的预设,但又不局限于预设,要有开放的生成,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活动。例如: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就可以针对部分学生提出蔺相如为何开始“宁许以负秦曲”,可后秦王已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献璧,“相如奈何使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笔者就适时联系明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设问王世贞为何说蔺相如“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使预设转化为生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四)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建设性的评价有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但是没有及时加以点拨、总结归纳,使学生只停

5、留在激发兴趣层面,而未能深入思考,达不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二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1、在关键处进行层层剖析提问。就是对学生理解整篇文章起关键作用的某些词句和内容提问。抓住这些内容提问,往往可以带动学生对其它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韩少功我心归去一课,抓住“我心为何归去?”这条主线,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法国条件不优越吗?作者为何还有如此强烈的孤寂感吗?”有学生说是因为作者想念家人了,接着问“那把亲人带到法国去,作者的心就不归去了吗?”最后让学生探讨“故乡的内涵”。这样问题就如层层剥笋般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对重点、难点问

6、题的掌握,从而带动学生对全篇内容的理解。2、在文句意韵、结构相似时进行类比联想。不同课文中常常有许多意韵深厚、在文中结构作用相似的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提问,能够拓展学生横向思维和不懈探究的能力。如针对老舍想北平里的结尾“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提问:“作者为什么落泪?仅仅是想念家乡吗?”还可以联想到艾青的我爱着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进行思考,联系写作背景,就能加深学生对句子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发展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我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时,通过抓住“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承上启下的句子设问,让学生背出本文中描写“壮美江山”和“赞叹英雄豪杰”的语

7、句,然后展开联想,背出赤壁赋写景的部分,此时我适时提问:“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要表达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哀痛还是超越无奈的旷达?结合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考比较,再联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写“如此多娇的江山和英雄”的语句,结合作者不同的写作背景,来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通过这样的类比联想提问,既能快速背诵诗歌内容,温故而知新,又能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3、在内容不同处拓展发散思维。在大家对课文某些内容的理解有矛盾之处进行提问,不仅可

8、以化解学生的疑惑,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教学鸿门宴时,课文及相关资料均说,由于项羽的“为人不忍”,痛失了杀刘邦的好机会,致使自己最后兵败自刎。教师及时质疑,项羽真的“为人不忍”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在查找资料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项羽在新安听秦降卒不服己就“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义帝“群臣稍稍背之”就“阴令衡山、临江王急杀之江中”;当齐王田荣反叛自己时,北击齐“皆坑田荣降卒”。哪里有一点妇人之仁,“为人不忍”?项羽是何等的残忍。那项羽为何没有把刘邦杀了呢?有的认为是骄傲轻敌,作为实力最强的项羽根本没把“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刘邦放在眼里。有的

9、认为是顾全大局,那时秦二世弑兄篡位,残暴民众,失去民心,才“一夫作难”“天下云集响应”。作为义军领袖的项羽应该知道其中的道理。而当时的项羽刚刚活埋了二十万秦军士卒,已失去了秦地民心,倘当时再杀了“劳苦功高如此”,尚未有背叛把柄的刘邦,也就意味着违背了诸侯间的盟约,其后果就进一步失去了天下诸侯的心,这样项羽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谈何霸王之业,雄霸天下。 4、在情节的“空白”处想像思考。有些文章的情节说到关键处戛然而止,而又欲说还休,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余地。如项链写到马蒂尔德知道自己经过十

10、年辛苦才还清的原来是假项链,文章戛然而止,而是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所以在教这一课时,可以针对作者留下的“空白”向学生提问,想象马蒂尔德知道假项链后的心理,让他们来发表自己的看法。5、在细节处揣摩探讨。一枝一叶总关情,文章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作者通过“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一个“睨”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机警和随时做好斗争的准备的勇气。同为御史记录,秦御史“前书,令赵王鼓瑟”,而“相如顾召赵御史,秦王为赵王击缻”,“前书”,“顾召”的区别表现出赵御史的反应慢,从而突出蔺相如的机智和应变能力。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时机、角度和原则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当然在教学文言文和现代文时,我也有困惑,如何让学生的整体阅读以及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把握和提高学生高考答题能力如何结合起来。要提高学生语文高考答题能力就必须把文章上的支离破碎,怎样达到一个平衡点,有待今后教学中去探究。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