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圈3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161953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大气圈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大气圈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大气圈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大气圈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大气圈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大气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大气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高一地理大气圈3.精品文档.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圈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大气圈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保护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组成和特征、大气圈各层的基本特征及对人类的影响。臭氧洞成因、对地球生命的意义。2地位与作用地球大气圈是太阳辐射能影响地理环境及其各圈层的枢纽,是地球上能量、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地球大气的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与地球的宇宙环境密切相关,是地球外部环境的关键圈层,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巨大。因此,本节内容是“谈天”到“说地”的过渡章节。二、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知道对流层

2、大气的主要特征;了解臭氧洞的分布、产生原因及相应措施。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对流层特征、臭氧洞。四、教学安排共2课时。1大气圈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保护;大气垂直分层,各层基本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1课时)2对流层的特征及其物质组成对地球生命的作用;臭氧层变薄的原因和危害。(1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教师设问: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教师归纳:在地球上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组成。其中,大气圈

3、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设计思想】导入课题,通过地球存在有生命物质的条件,指出地球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二)新课教学1大气对地球生命的保护教师出示地球和月球两幅图片设问:人们观察月球,发现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坑,而地球却少有这样的地形,为什么?教师总结:大气圈是地球的防弹衣。美丽壮观的流星雨现象,正是大气圈充分发挥其防弹衣作用的时候。教师再出示下面的文字,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释。【设计思想】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但是两者的表面环境却相差很大,通过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教师:白天,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也由于臭氧大量吸收

4、紫外线,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几乎被削弱一半,所以白天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大气圈就像地球的“遮阳伞”一样,为地球遮挡住了部分太阳辐射。教师: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大气基本不吸收短波辐射,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地面,地面释放的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地球的保温被:大气的吸收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阴天或夜晚,低层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大气,这个过程类似于温室的保温作用。大气圈就像地球的“保温被”,保护地球不至于太冷。教师设问:有没有人观察过有霜冻出现时的天气状况?为什么?【设计思想】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把

5、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四川、贵州与青藏高原纬度相近,但四川、贵州一带年太阳总辐射不如青藏高原,为什么?【设计思想】与学过知识相联系,学习地球公转时已知年太阳辐射总量受到太阳高度角的影响。本节课大气的遮阳作用也会影响到年太阳辐射总量。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老师出示以下材料,请学生解释缘由。(1)大型飞机起飞后一段时间,飞行比较平稳,天空呈现蔚蓝色,出现晴朗天气。(2)飞行员们将对流层称之为狂暴层,是出现飞机飞行事故最多的区域。【设计思想】转折过渡,通过分析飞机飞行高度不同时大气物理性质的变化,引入大气垂直分层的结构。教师小结:大气分布是不均匀的,大

6、气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气的气温也会发生规律性变化。第2课时:2大气的垂直分层显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教师提问:大气圈可分为哪五层?随高度增加,各层气温如何变化?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有何关系?引导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散逸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上冷下热高空对流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大幅增温,其中的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地球束缚引力小,空气质点往外跑。臭氧层气温下冷上热;大气水平流动,天气晴朗。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显著。教师继续设问:对流层和中间层都是气温下高上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两者有何不同?【设计思想】比较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着重分析对流层和中间层的异

7、同点,引入对流层的特征。通过上面的设问,进而引出“为什么只有对流层有天气和气候现象”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对流层的特征。3对流层教师:对流层的大气组成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干洁空气又有哪些成分,它们对地球及其生命有何作用?学生填表归纳:大气组成主 要 作 用干洁空气主要成分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不能直接利用O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次要成分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O3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尘埃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设计思想】通过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师:水汽和尘埃虽然量少,但是它们却是对流层有天气现象的重要

8、要素。课本上有一句话: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因此,同样有对流运动的中间层有空气对流,但很少有天气现象。教师:大气的成分会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发生变化,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毁林会导致CO2含量增加,给地球环境造成什么现象?SO2含量增加,给地球环境带来什么破坏?人类大量制冷剂的使用使氟氯烃的含量从无到有不断增多,又会怎样破坏地球环境?【设计思想】过渡引出臭氧层的现状和作用。教师设问:为什么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者?并请同学分小组讨论臭氧减少的危害及原因,并把讨论结果写在所发的表格中。原因危害【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关注臭氧层的现状和意义。教师:今天我们探讨了对流层

9、的特征、对地球生命意义,臭氧层的现状、减少原因及其危害。关于臭氧层的讨论还有很多,如:1、平流层臭氧洞的出现造成了地球生命物质的伤害,但对流层臭氧的增加也会同样造成生命物质的伤害,为什么?2、报刊曾经使用“臭氧层空洞”一词,后来又使用“臭氧洞”,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更贴切?3、人类主要集中在中纬度地区排放大量的消耗臭氧物质,但臭氧洞主要出现在南、北极地区及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为什么?4调查人类现在使用的哪些物品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六、专家评析本课题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包括大气对陨星的消

10、耗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表水的保护作用、大气对流层的厚度和特征、臭氧洞的分布和成因等。吴老师把这些内容分为两课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时空范围大,需要直观形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配合教学。本节课吴老师精心选用了不少图像资料,如“地球表面与月球表面对比图”、“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图”、“大气垂直分层图”等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本课的又一特色。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之后是结论的发现,教师则在学生思考解答之后予以补充和完善。教学互动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