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159991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尹弘飚摘要:后工业时代发生的社会转型使情绪劳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究其实质,情绪劳动是教师在其专业规范和情绪法则的限制下必须从事的一类情绪管理工作。对教师专业实践来说,情绪劳动同时具备压迫性和酬劳性两个侧面,这对我们理解教师的职业形象和专业规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关键词:教师专业实践;情绪劳动;情绪法则一、情绪与教师职业教师职业一直被人们寄予厚望,这尤其体现在人们形容教师角色时所使用的隐喻之中。如“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往往都被视为教师的代名词。新课程改革以来,“知识建构者”、“共同探究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等词语开始频繁出

2、现,并被越来越多地用以形容教师。这反映出近年来教师公众形象的微妙变化:如果说以前人们多关注教师的道德责任,那么现在人们则偏重考量教师的专业能力。无论关注道德责任还是强调专业能力,上述隐喻都是从局外人的视角出发对教师的社会角色提出规范。毫无疑问,这两个方面对教师来说均十分重要,但若从教师自身的感受出发,其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又会是怎样呢?这里,我们不妨听一听教师对其职业特性的描述:这是一个悲剧性的职业,你知道吗?很多人觉得老师好像很轻松不就是每天两节课吗?事实上老师的工作不止八小时啊!哪个学生没回家,家长打电话告诉你,你得担心。就是说,八小时之外还要工作。这就是人的工作嘛!很多学生的问题到高中其实已

3、经很难解决了,但你还得操这个心,而且这份操心好像又没有结果,然后还要操更多的心!老师天天穿梭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非常辛苦。这个职业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很操心。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就要和他们进行心和心的交流。要和学生有沟通,情感上的沟通。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就是一个“心”的教育。只有动了情,动了真感情,才会把课教好。在第一位教师看来,由于教学是一项“人的工作”,因此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操心”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位教师则道出了“操心”的真谛:“操心”要求教师将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投入教学工作。教师只有“动了真感情”,才能与学生进行“心和心的交流”。于是,情绪成为教师专业实践中无法割舍的一

4、个部分。不过,这项工作并不轻松。无休止的“操心”和情感投入,会让教师成为一个“很辛苦的职业”,甚至可能是“悲剧性的职业”。当我们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去理解这份职业时,不难发现前文提到的那些隐喻似乎遗漏了一类与教师情绪有关的活动。这类活动不能归入“专业能力”的范畴,又未升华到“道德责任”的水平,但却十分重要,甚至影响到教师对其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的界定。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情绪劳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劳动?它对教师专业实践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本文拟在宏观的社会变革脉络中,审视情绪劳动与教师及其专业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二、社会转型与教师的情绪劳

5、动情绪劳动是社会学者霍赫希尔德(Hochschild,A. R.)在分析服务业工人(如空乘人员、收账员等)所从事的劳动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简言之,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以产生公共可见的表情和体态展示。1正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样,情绪劳动是一个与情绪管理(emotional management)相对应的术语。对个体来说,情绪劳动可以出售以获得薪水,因此具有交换价值;而情绪管理则是指个体所做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相同行为。1.社会转型与情绪劳动为何会有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并列的情绪劳动?这需要从上世纪中期以来的社会转型说起。长期以来,情绪都被视为理性的对手,处于社会生活的边缘位置。人们一般谈

6、论的都是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应付”他人和“处理”情绪冲突。2在各种社会组织或工作场景中,情绪也扮演着被压迫的角色,因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现代科层体制排斥和抑制情绪,尤其是那些可能危及现有组织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危险”情绪。为实现控制、秩序和效率,组织必须管理其成员的某些情绪(如愤怒、沮丧、焦虑等)并且激发他们的另外一些情绪(如热情、喜悦等)。3然而,这种状况自上世纪中期开始有所改变,情绪正在逐步同时也是艰难地摆脱它的边缘位置,走入社会组织、文化政治乃至学术研究的聚光灯下。霍赫希尔德比较了工厂工人、技术人员和空乘人员三类企业雇员的劳动性质,指出他们主要从事的分别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情绪劳动,

7、其中情绪劳动是伴随着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后工业时代的主要产业而出现的。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服务业成为经济生产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服务业工人或者从事与服务有关的工作。这不仅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其深远影响还弥漫在包括个体情绪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贝克(Becker,H. S.)指出,4服务业工人遭遇的主要问题大都源于他们与其顾客或消费者之间的人际互动。他们都有某种“理想顾客”的形象,并且根据这种假想形成自己关于工作应该如何履行,以及他们实际的工作技术的观念。当顾客与他们理想中的类型存在差距时,人际冲突就会产生,工人在工作中就会遇到问题。在霍赫希尔德看来,这些

8、冲突主要体现在情绪方面。为吸引和迎合顾客,服务业工人必须从事“情绪劳动”,即诱导或抑制自身的感受,以维持适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外部表情。在这种情况下,情绪不再是私人的事情,而是进入公共领域,接受盈利目的和商业逻辑的支配。于是,原本属于个体私人领域的情绪在此出现了分裂,因为“当产品是微笑、心情、感受和关系时,它更多属于组织而较少属于个体自身”。5当情绪劳动成为组织要求其成员必须从事的一项工作时,情绪的内在体验和外部表达之间的失调就成为一种长期持续的状态。于是,情绪在人际互动中原先负载的社会信息被人为地掩盖了起来,我们无法通过他人的情绪表达了解其真实感受。随着服务行业、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的普及,当今社

9、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梅兹托维克(Mestrovic,S. G.)将之称为“后情绪社会”(postemotional society),其中“理性化的、机械的、大规模生产的情绪登上了世界舞台”,人们理性地选择和表现出虚假的愤慨、友好或其他预先包装的情绪,从而创造出虚幻的、人造的真实。62.作为情绪劳动者的教师这场宏大的社会转型看似无关教师痛痒,但实际上,和服务业工人一样,教师情绪也处在变革漩涡的中心。许多研究发现,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同样要付出大量的情绪劳动,教师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今社会为数众多的情绪劳动者大军中的一员。霍赫希尔德指出,需要雇员从事情绪劳动的工作通常具有三个特征:(

10、1)要求雇员和公众进行面对面、声音对声音的接触;(2)要求雇员使他人产生某种情绪状态,如感谢或害怕等;(3)允许雇主通过培训或监督对雇员的情绪活动施加某种程度的控制。7可以说,教师职业基本具备了上述特征。首先,教学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正如受访教师所说的,教师从事的是“人的工作”。离开师生间的人际互动,言传身教根本无从发生。而情绪是人际互动的产物,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是影响个体情绪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基础。8师生间的人际互动能够加深双方的情绪理解,使双方建立起密切的情感纽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情绪是负载着特定功能的。无论教师运用的情绪激励手段是正面的(如讲笑话、开玩笑)还是负面的(如训斥、发脾气)

11、,其目的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投入,维持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这也引出了专业场景中教师情绪的第三个特征,即教师的情绪活动是处于控制之中的。虽然看起来教师没有直接的情绪监督者,是他们自主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但这只是教师将其专业规范内化之后的表象而已。一旦教师对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当,其情绪活动不符合专业规范的要求,就会引发他人对其专业素养是否合格的质疑。于是,原本属于教师私人领域的情绪感受和表达便成为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其必须要接受专业规范的隐性控制。一位教师直接点明了个中奥妙:你要把情绪看成是你的工作内容之一,不能只凭个人兴趣,而要换一种思维:你要调动这种情绪,

12、让它有利于学生学习。你要把它当成一个任务。那种单纯的个人情绪,说不好听的,我把它叫做一种低级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们说教师也是情绪劳动者。从事情绪劳动,意味着教师必须按照某种特定的要求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表达。这些要求就是情绪法则(emotional rules)。情绪法则是文化、社会或组织情境中那些界定或重构情绪的准则和规范体系,通过建立管理情绪交换的权利和义务感引导情绪活动,9它们通常是隐性的。教师的专业实践中不乏此类情绪法则。研究者指出,在学校教学中,作为情绪劳动者的教师需要遵循以下情绪法则:(1)要对学生充满感情,乃至爱自己的学生;(2)要对学科知识有热

13、情;(3)在工作中要保持镇静,避免公开显示喜悦或悲伤等极端情绪,尤其是愤怒等灰色情绪;(4)要爱自己的工作;(5)要有幽默感,会调侃自己和学生的错误。10三、情绪劳动与教师专业实践分析至此,我们应该不难理解为何他人眼中看似轻松的教师职业却成了一种非常辛苦、甚至是悲剧性的职业。教师之所以辛苦,是因为他们在专业实践中既要付出体力劳动,又要付出脑力劳动,此外还要“很操心”,即从事大量的情绪劳动。不过,即使我们承认教师是情绪劳动者,这种情绪劳动是否等同于一般服务业工人的情绪劳动呢?情绪劳动和教师专业实践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特殊关系呢?对此,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问题的分析来作一回答。第一,如果情绪劳动与情绪管理

14、描述的是相同行为,为何我们在术语的选择上要使用情绪劳动而非情绪管理?概言之,现有的教师情绪研究可分为两个取向:一是心理-控制取向,二是建构-诠释取向。11前者将情绪主要视为教师的个体心理现象,认为情绪会干扰教师的理性行为,主张使用一系列策略干预和控制教师的情绪活动,从而使其符合教师身处的教学情境和专业规范的要求,却从不会去质疑这些标准自身的正当性。如何使情绪控制“更有效率”是这类研究追求的目标。后者认为情绪主要是一种在人际互动中生成的社会文化建构,教师感受或表达的情绪大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情绪研究的重点在于唤醒人们对这些社会根源的意识,进而反思这些法则、标准与要求的正当性。诠释教师情绪活动背

15、后蕴含的“意义”是这类研究的目的。这两种取向的分歧正是区别情绪管理与情绪劳动两个术语的关键之处。情绪管理所遵循的是心理-控制取向,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找到更有效地控制自身情绪的策略;而情绪劳动所遵循的则是建构-诠释取向,旨在揭示控制教师情绪的隐性的社会法则,从而促进教师的意识觉醒。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情绪劳动,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师职业对其情绪活动所造成的压迫和限制。在教师职业日益追求“专业化”的今天,这种理解更为重要。所谓专业(profession),是指那些因具备某些独特性质而在职业序列中占据较高位置的职业社群。12通常来说,“专门职业”具有以下特征:13(1)其成员采用的方法与程序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16、和研究作为支持;(2)其成员以顾客的利益作为首要任务;(3)其成员不受专业外势力的控制和限定,有权作出自主的职业判断。另外,主流的专业话语还假定情绪会侵害专业判断,是一种女性化的、非专业的表现,因此专业人士在工作中应保持冷静和理性。14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的不断迈进不仅意味着自身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提高,还意味着能够更加谨慎、更加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与他人的情感联系。然而,人们常常关注的是“专业化”对教师认知能力提出的要求,却忽视了它对教师情绪的压迫性要求,情绪劳动所要揭示的正是这些限制。由此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情绪劳动存在压迫性的话,那么为何教师还愿意在专业实践中付出这种劳动?这首先是出于教师职业所遵循的特定的专业规范,即“关爱伦理”(caring ethics)。与其他专业要求从业人员排除情绪干扰的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