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二讲快乐的文言文.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1592989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二讲快乐的文言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第二讲快乐的文言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第二讲快乐的文言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第二讲快乐的文言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第二讲快乐的文言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第二讲快乐的文言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二讲快乐的文言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第二讲 快乐的文言文 期数:春 季 年级:四年级 编稿:李晓波 责编:温 静 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文言文?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

2、“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二、你能读懂下面的文言文吗?我的一生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本文言文写的笑话书。中国有笑话书的历史由来已久,但集大成者可说非笑林广记莫属。此书是清代署名“游戏主人”收集而成

3、。笑林广记,语言风趣,文字简练隽秀,表现手法也十分成熟。此书分十二部,每部皆有其独特主题。其题材为各种人、事、物之现象,因此具有扣紧社会脉动,呈显民间风俗的功能,故能反映世情,振聋发聩。在本书中大部分作品抓住了生活中某丑恶现象的本质,深入揭露,一针见血。刻画人物大多用夸张手法,文字简炼生动,语言锋利,风趣幽默,结构精巧,具有很强的喜剧效果。 例1爇(ru)衣 一最性急、一最性缓,冬日围炉聚饮。性急者衣坠炉中,为火所燃,性缓者见之从容谓曰:“适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不利于君,然则言之是耶,不言是耶?”性急者问以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曳衣而起,怒曰:“既然如此,何不早说!

4、”性缓者曰:“外人道君性急,不料果然。”爇:点燃,焚烧。有个人是急性子,另一个是慢性子,冬天围在炉前喝酒。急性子的衣服掉在了火炉中,被烧到了,慢性子见了,从容的说:“刚好有一件事,看见很久了,想说但怕你性急,不说对你不利,是说呢,还是不说呢?”急性子问什么事,慢性子说:“火烧到你的衣服了。”急性子拽起衣服来,生气地说:“都这样了,怎么不早说?”慢性子说:“别人说你性急,果然是这样。”例2 识气一瞎子双目不明,善能闻香识气。有秀才拿一西厢本与他闻,曰:“西厢记。”问:“何以知之?”答曰:“有些脂粉气。”又拿三国志与他闻,曰:“三国志。”又问:“何以知之。”答曰:“有些刀兵气。”秀才以为奇异,却将

5、自做的文字与他闻,瞎子曰:“此是你的佳作。”问:“你怎知?”答曰:“有些屁气。”出笑林广记 - 卷一:腐流部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文言小故事,看看在注释的帮助下,我们能不能读懂它们?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注释: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的外壳。 曝(p):晒太阳。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箝(qin):夹住。 喙(hu):鸟的嘴巴。 渔者:捕鱼的人。 禽:同“擒”,捉获。 舍:放弃;丢下

6、雨 (y):这里用作动词,下雨。即:就,那就。谓曰:对.说。相舍:互相放弃。并:一并。 翻译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例2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 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 曰:叫作 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状:形状 乌:乌鸦 文首:头上有花

7、纹。文,同“纹”,花纹 其鸣自詨(xi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是:这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故:所以 堙:(yn)填塞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例3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

8、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1)临:临摹。 (2)日:每天 (3)率:标准。 (4)书:书法水平。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平生:一生。 (7)尝:曾经。 (8)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 (9)或:有时。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通“稍”,稍微。 (12)易:改换,更换。 (13)不厌:不嫌烦。 厌:嫌麻烦而讨厌。 (14)故:所以。 (15)愈益:愈加,更加。 译文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

9、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妙。文徵明(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即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 启示文徵明习字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而且更不能马虎草率 ;只要有了一定的积累,才会有质量。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潦草,都不会成功。我们学生学习知识也应该如文徵明习字一般,这样才会取得成功的成绩。例4 狐假虎威 “虎求百

10、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注释(1)狐:狐狸。假:借助。虎威:老虎的威势。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0(2)无敢:不敢。食:吃。使,长(zhng):使:派遣。同“掌”,掌管。(3)逆:背,违背。 (4)故:所以 (5)遂:于是就 (6)属:同“嘱”,委托。 (7)假:借 (8)威:威风,威力 (9)长: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 (

11、10)为:是。 (11)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12)求:寻求,寻找 (13)使:让 (14)随:跟随 (15)以为:认为 (16)然:这样,正确的 (17)畏:害怕 译文 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有一天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 启示: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

12、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寓意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例5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齐二的成语。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请大家在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