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1588368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徐汇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已被列入我区六大规划之一,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保持风貌区历史、文化、生活延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历史文化风貌区功能升级,使其满足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历史风貌建筑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破坏,永远消失。因此,要想以历史风貌建筑为主线开发旅游资源,首先就要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对此,意大利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意大利是当今世界文物保护先进国家之一,其历史名城相当多,其中有被称为永恒之城的首都罗马、因考古发掘而重获新生的古城庞贝、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等。

2、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均得到了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开发。第一,注重成片保护,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以古都罗马为例,政府制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案,古城的风格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准破坏;对城内遗迹的保护,修旧如旧,限制新建,新建筑和古建筑能够截然区分;建筑物的外部形状、结构归属政府控制。个人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没有对建筑物整体改造的权力;房屋的维修按国家制订的法律进行,不能自作主张。第二,注重现状保护。在意大利能看到众多的残垣断壁,因为他们对大遗址的保护注重现状保护。在真实的历史遗迹之上摆放任何现代人的复制品,都将破坏遗迹的历史真实性。第三,注重科技投入。为了古城

3、保护维修,国家投资建立科技保护维修中心,为建筑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中心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资料整理中心,将文物全部进行数字化处理,内容包括文物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其中记载文物的损伤程度、将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各种保护数据;二是修复中心,该中心拥有大量先进仪器,除害、修复等工序都可用流水作业方式完成。当然,意大利关于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所采取的举措,并不完全适用我国的状况,我们应该本着借鉴的态度,制定一套适合我国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管理办法。1.重视规划和立法要想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和开发,首要的就是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民参与到保护风貌建筑的行动中来。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 屋

4、管理局出台的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就对此进行了规范。2006.11 期78总第 311 期一、基本概况徐汇区是上海市的文化中心区,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建筑是其重要载体之一。我区的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肇嘉浜路以北地区的历史建筑以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为特征,龙华地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征,徐家汇地区则以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为特征,体现了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区的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肇嘉浜路以北地区,现为我市风貌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以花园住宅为主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整个风貌区涉及卢湾、静安、长宁和徐汇四个区,其中徐汇区部分占地约4.3平方公里,占整个风貌区面积的55。衡山

5、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徐汇区部分)内1949年以前建造的房屋总计6377幢,建筑面积总计约192万平方米,其中花园住宅约1450幢,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占上海市1949年前建造花园住宅总面积的46%。另有公寓约184幢,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新式里弄约3000幢,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旧里约1550幢,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非居住的约188幢,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二、工作成效1、形成了以衡山路复兴路和龙华两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为主体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2、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体系,包括相关的体制和机制等。3、完成历史风貌区内建筑整治25

6、.5万平方米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6处。4、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工作不断深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品质的出版物等产品。6、通过长期的宣传工作,历史建筑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三、具体做法(一)建立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体系我区积极开展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申报工作,将历史建筑纳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保护范围。从1989年至2005年我区共计申报并挂牌为市级优秀历史建筑达138处。2003年我区共有衡山路复兴路和龙华两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确定为上海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并于同年编制完成上海市中心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

7、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这些工作,我区以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为目标,建立起以138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和两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主体,包括大量风貌历史建筑在内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体系。(二)完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体系2004年我区通过颁布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实施意见(徐府发200515号),进一步完善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框架体系。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的通知(徐府发200520号)建立起以区领导牵头的保护委员会,同时经过区人大决议,由区财政拨款建立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

8、保护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在日常管理方面,我区依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建立起由执法巡查、网格化巡查、物业公司巡查所组成的三层巡查共管网络体系,明确了向所有人、使用人和物业管理单位告知保护要求和责任义务的管理制度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管理体系。(三)保护与基础研究相结合风貌区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一幢幢的优秀历史建筑上,在各类建筑所共同组成的整体体系上有着更为全面地展现,因此风貌区的保护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展现城市特色的基础上,提升风貌区区域能级,优化老城区的功能,以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我区经济社

9、会各方面的发展。对此,我区在风貌区的发展定位、保护利用原则和思路、具体的推进措施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2003年形成了2003-2010年徐汇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研究肇嘉浜以北历史风貌区功能定位,并获得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2006年形成了历史建筑保护开发融资模式研究等成果。2005年在完成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基础资料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了风貌区内历史建筑较为完整的资料数据库,并编制了保护区内历史建筑“两表三图”的衡山路复兴路(徐汇部分)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分类图,囊括了房屋类型、保护要求和产权性质的信息目录,按房屋类型、保护要求和产权性质分类图,各类建筑分类汇总统计数据等信息,为历

10、史文化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四)保护与历史文化底蕴挖掘相结合随着时间流逝,历史建筑背后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逐渐成为其无法复制的历史文化元素,因此,挖掘老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风貌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我区专门编写并于2001年和2006年底分别出版发行了梧桐树后的老房子和梧桐树后的老房子(第二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建立了第二批、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的建筑档案和人文档案,详细记载了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现状、保护类别、结构类型、建造年代、人文典故、历史风情等。此外,我区从2005年起对四批138处历史建筑现状进行详细普查,为日后

11、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依据。(五)保护与宣传相结合2006年,我区通过组织开展梧桐树后的老房子徐汇历史建筑摄影展,进行了广泛的历史建筑保护科普活动;2007年我区开展了“走近老房子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开放徐汇区20处历史建筑活动”,共计接待参观者六万余人次,这些工作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使得历史建筑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六)保护与改造利用相结合我区建筑历史文化悠久,汇聚了风格各异的花园洋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典故是吸引外商入驻的“黄金资源”。但由于历史久远,大多数的老房子和老社区已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充分挖掘其

12、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利用充满“欧陆风情”的花园住宅和周边环境,以历史街坊改造为契机,吸引艺术、建筑设计、咨询行业等国际知名公司入驻,通过形成主题商务社区,创建特色商务、居住区域的方式,提升徐家汇商务办公的禀异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徐家汇商务中心的竞争力。我区现已开始实施建业里等项目的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并与波特曼、花旗集团等国外大型企业合作建立保护的合资企业,相关保护设计方案等已基本完成,待审批完成后即可进入正式施工阶段。从2006年开始,我区已完成了10余幢花园住宅、凯文公寓等建筑的腾空和重新利用工作。(七)保护与改善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社会相结合我区所辖风貌区内的历

13、史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历史久远和使用不当,大部分建筑出现了结构性损坏,有的内部木结构部分开裂霉烂,内部设备陈旧、老化,有的甚至已被毁坏。同时多数原设计为一幢一户的花园住宅和里弄住宅,由于历史原因和人口增长等原因,现为多户共住,原有空间严重超载,卫厕多户合用,居住面积狭小,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因此,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应使其充分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我区今年综合整修风貌区房屋约25.5万平方米,完成东平路9号等6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其中东平路9号被列入上海市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公益性保护修缮项目。通过合理规划,利用旧区改造,完善公共服务、文化、生活设施和市政设施,增加绿地和

14、公共空间整顿,改善道路系统和居住环境,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八)保护与“迎世博”相结合2007年我区制定了徐汇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迎“世博”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以“世博会”为契机,最终实现保护历史建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长期目标,推进风貌保护,改善居民生活,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多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世博会”中期目标,我区将通过开放40处历史建筑,形成武康路一线、衡山路一线、徐家汇一线、龙华一线四条特色历史建筑观瞻线,最终实现“世博会”东西联动,充分展示区域历史文化、区域发展、城市管理和区政水平,满足世博会的相关需求。在工作上突破常规,以整合资源(开放即历史建筑)

15、为主,以保护性修缮、改造和再利用为抓手,“点、线、面”相结合,将修缮“硬件”与管理“软件”建设相结合,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和城市建筑品味。在此过程中,我区对东平路9号“爱庐”的公益性保护修缮试点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开放思路,即通过政府对修缮进行补贴,业主承诺修缮后定期对外开放的方式逐渐扩大历史建筑的开放程度新华网上海频道月日消息:一边是老房子上巨大的“拆”字刺痛人心,另一边渍痕斑驳的砖墙与周边的街区风貌格格不入。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老建筑的“去”与“留”向来是困扰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的难题。7月3日,本报一版报道的“拆”与“保”之间有无第三条路,介绍了海外“采取局部、片断式的保护方式,将一面老墙、一带旧檐,巧妙而隽永地嫁接进当代城市风貌”的一些做法。 在城市发展的滚滚洪流中,该如何将历史建筑“保好用活”?上海建筑界曾经做出过怎样的尝试?笔者日前走访了建筑规划方面的专家,找寻“变脸”后依然存留的城市记忆。 平移:让老建筑穿“鞋”走路 走进人民路淮海东路交叉处,眼前是老城厢的小北门。陷身于民宅、楼宇深处,一座刻有“四明公所”的牌坊格外醒目。与之邻接的是人寿大厦的高楼,两者之间由高约3米的玻璃屏风相连接,宛如从古至今的过渡。 据悉,现存的“四明公所”门楼曾经移动过。始建于179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