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1352492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重视课前五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而且还没有适应学校紧张的学习生活,在一节课的开始时,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导入“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为了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结合汉语科学习特点,在课前五分钟可进行一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和课堂学习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唱一些有关学习习惯或者是一些增强自信的儿歌。如上学歌:“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2、。 ”为了让学生带着欢快的心情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让学生唱知识歌,例如:在教汉语拼音时让他们唱“声母歌、韵母歌”。为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还可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事,或自己知道的事,并以此导入新课。 当学生习惯了课堂学习后,还可以进行课前复习。例如:抢背课文、选字组词说话、听写汉字。这样,既可以逼使学生必须预先做好课前准备,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新课的到来。 二、创改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力能否保持长久与注意对象关系密切。如果注意的对象是有趣的、变化的、活动的,则注意就比较稳定;反之,如果注意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则注意就

3、较难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创改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之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发展学主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兴趣地学习,提高课堂效果。比如一年级的汉字教学中,那些生字、词语如果单单让学生读,则注意力最多持续5分钟,而通过领读、抢读、比赛读、小组读、读一读做一做等新异的教学方法,学生则会兴趣大增,注意力也一直保在较高的程度 三、教学灵活多样,强化学生个别训练。 不管是其他学科还是汉语学科,如果教学节奏拖沓,个别训练人次低,学生的注意力就难以保持。我看了一些新课程下汉语教师的公开课,总结发现他们上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学节奏紧张有序,一个环节紧

4、扣一个环节,课堂上个别训练次数相当多,真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满怀信心地去学习汉语。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讲究灵活多样。一年级的学生,当紧张的教学活动达到一定的量、持续一定的时间时,学主很容易进人学习疲劳状态。一旦进人这种疲劳状态,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阻碍。所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松弛一下,比如:让学生出谜语、讲故事、说广告、集体唱一首儿歌,或者做一个简单的游戏。我想只要选材得当,一则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另外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惰趣,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让学生蛮消极的“动”转为积极的“动”。 刚刚教一年级,还真是不习惯,学生在自制能力方面

5、很差。我在上课时候有的学生竟然吃零食,有的还随便走来走去,坐着的学生前后左右晃来晃去,还不停地嘟囔着。有几个学生还睡着了,叫也叫不醒。而且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外面一有风吹草动,马上班里就会有很多学生站起来向外看。课堂上不允许一年级学生动,是不理性的,也是不现实的。正确的态度是根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教育规律,选取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变学生消极的“动”为在教师指导下的积极的“动”,从而让学生的“动“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而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蛮难的,一组织学生上来表演一下或者互相之间做一做小游戏,学生们就激动得不得了。看来还需要慢慢掌握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情况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减少学生在课堂上消极的“动”,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感受和体验。 我想,这也正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精神,即在当今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利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和兴趣,不断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