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1349332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来自真实课堂的反思郑婉君摘要: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精心备课弹性预设,课间尊重生成,加强课后反思与经验总结,才能形成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技巧,以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特色,灵活运用教材;提高有效教学意识,使物理课堂教学在预设中动态生成二个方面对新课改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进行了思考。关键词:物理课堂,精心备课,弹性预设,动态生成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教学观念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主要关注教

2、师的表现,关注教师是怎样“教”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对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预设”教案的角色,于是,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包括在课堂上生师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强调“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实现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

3、注学生的“学”,则要求教者不能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物理课堂教学应该突破“预设”的巢臼,着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物理化”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感受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长知识的同时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何能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1。二、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思考物理课堂教学应在弹性预设中动态生成1.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特色,灵活运用教材,精心备课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现有物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将知识直奔主题式传授给学生,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要经历一个由“潜在”到“存在”的发展过程。在这些科学

4、理论发展过程中恰恰存在着学生必须要感受和体验的缄默知识。因此,物理教师还要创造性的“用活”新教材,把必要科学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用一个崭新的思路去整合教材。“活用”教材,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物理知识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具体知识是怎样由隐性到显性、又由显性到隐性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波浪式前进的曲折演变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演变”过程中失败的艰辛、成功的喜悦、蒙难的壮烈、争论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火花闪现这就是教学的预设与动态生成。学生按照这种思路去掌握知识,才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声筒。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准备之课,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基础。

5、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越是准备充分越是能够预设好,也越是能够生成好。反之,越是仓促、草率、过于自信或不负责任,越是不能很好地预设和生成。因此,预设和生成都要从备课开始。过去我们不顾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把备课误解为就是详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就是照搬教案,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精神。备课的根本是备学生,这在于学生是教师“教”的学习者。备课是教师为了协助和促进学生凭借教材进行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对学生不了解就没有备课权。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备课时必须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

6、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23。2. 提高有效教学意识,使物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当我们在讨论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困难,在迷茫于课程目标落实与高考指挥棒的矛盾,在争论素质教育与现有评价制度的冲突时就一线教师而言,想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这些似乎都远了点!我们的新课改不是“云端漫步”而应该是“脚踏实地”,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师,能够做的是:先从提高自身的物理有效教学意识做起。一直以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种不错的教育隐喻,却暗藏了某种教育的隐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种隐患将会越来越明显。在“知识”与“能力”关系的问题上要

7、给学生以形成能力的机会,要给学生以琢磨方法的过程。新课标的要求是最好让学生自己来挑选“渔”,或自己发明“渔”,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在选“渔”或发明“渔”的过程中有知识需要或方法不对时给予知识帮助和方法引导。而获得“渔”主体应该是学生本人,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渔”。这样一来,就会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立体化和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水到渠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将自由选择的机会重新归还给学生,意味着把亲历、体验、发现、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物理教师的智慧在于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即进行有效的预设。然后让学生亲自感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对物理知识“心领神会”。三、建设物理课堂动态

8、生成的环境物理课堂教育有三种境界:静如止水、死水微澜、行云流水。第一种是教师独掌话语权,满堂灌式的课堂;第二种是在满堂问的敲击下,震动出一丝涟漪的课堂;第三种课堂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流程,它如行云“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流水“随势赋形”不断撞击出美丽的浪花。第一种和第二种是传统的课堂,是静态的、单向的、压抑的,不能呈现师生生命的律动,第三种课堂是动态的、开放的、互动的,它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呈现着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契合新课程精神的“动态生成性教育”。了解它,认识它,把握它、驾驭它已成为当务之急。1课堂设计必须要有弹性预设课堂教学必须有预设。教学

9、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有预设。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内外等多方面。就教学目标的预设而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而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要有适当的预案。但教师不可能也无法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准备得毫无疏漏,故有必要在备课时进行弹性预设。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

10、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生成。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4。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探究头脑中不断生成问题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参与互动;能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才可能拥有超凡的创造力,问

11、题的激发可以使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因而教师要会设问、巧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问、善问。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动态就生成于学生的最感兴趣处。如在学习了“压强”的内容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可采用哪些方法来增大与减小自身对地面的压强,并让学生讨论后派代表演示。于是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通过捧着书本、踮起脚尖、乃至有的背起了重重的书包跳起了芭蕾舞等等的表演来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同学也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急忙脱去外衣、有的坐在地上、有的趴在地上、有的躺在地上、有一个同学还表演起了轻功等等。课堂上顿时充满笑语、充满生命之活力,动态的课堂也随之生成。学生们在

12、终身难忘的表演中,既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探究,动态生成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不断从学生的情绪反馈中,整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关注学生的兴奋点,并加以正确引导5。3积极探索教材,从教材中寻求生成点传统教学观念“以本为本”,把学科教学活动简单的理解为“教教材”,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科教学活动理解为“用教材教”。就是用教材去教知识、教方法;就是在运用教材实施教学活动时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探究教材应读懂教材的知识结构、读通教材之间的逻辑体系、读出教材中那些与知识、方法、能力、素质等有关的教育因子,对教材的精妙之处应做深刻理解、教材的简易之处应有完整

13、的认识、教材的不妥之处应能变通处理。从教材中寻求生成点,就是为学生搭设舞台,让学生畅谈教材的理解,袒裸真实的心灵世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材的争议处设质疑点;从教材精彩处设比较揣摩点;从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点;从教材的抽象、空白处寻找想象训练点。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材中有许多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对抽象或不够具体的文字,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对教材的空白处,可设计创造想象训练点。四、一次研究课的体验“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从本质上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单是来自于目标的预设,而更多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智慧交流、

14、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教学片段1:创设情景 师: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比力气”(教师拿出游戏装置),这个装置就是我们刚学过的(稍停顿)杠杆。下面我来介绍游戏规则两位同学用自己的一个胳膊肘压在跷跷板的一端,谁那端的板先着地谁就是今天的“大力士”。 学生一听要比赛,都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参与,课堂开始活跃起来。教师有意挑选了两位看似实力悬殊的男同学“比力气”,支点在中间(教师的预设是当他们在比出胜负以后,让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开始!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两位同学一直僵持着,并没有分出胜负,同学们纷纷为他们加油,气氛十分活跃。教师

15、一看课堂所需要的物理情形已出现,便立即组织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 师:停!请两位同学保持姿势。 师:同学们,他们究竟谁赢了? 生:他们没有分出胜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跷跷板没动,处于静止。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杠杆处于静止状态称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同学们齐声回答,教师板书。) 师:刚才两名同学很好的演示了这一平衡状态,我们用掌声谢谢他们。 由于这次没有分出胜负,考虑到学生的求全心理,教师临时又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两个实力看似更加悬殊的男女同学“比力气”。为了增加神秘感,教师把杠杆的支点用蓝色桌布遮盖,支点靠近男同学。 师:“一、二、三,开始!” 结果令同学们大跌眼镜女同学赢了。当老师掀

16、开蓝色桌布的一刹那,教室里沸腾起来。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同学们不但顺利完成猜想,而且比预设节约了时间。 反思: 我的预设是当学生比出胜负以后,让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力”与“力臂”,结果比赛没有得出胜负,课堂生成是意料之外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捕捉“意外信息”即兴创造,化险为夷。没比出胜负,继而得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的结论,接着只能改进方法再组织一次比赛,得出我预设的结论。许多教师都有导入新课就出现“意外”的经历,我们往往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因为这一意外常常让老师措手不及打破了原来的预设,使得教学不能按照原定的计划顺利进行下去。此时教师是戛然而止,还是抓住这个意外契机即兴创造、化险为夷呢?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过程可以预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