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教案.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1348022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矛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矛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矛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矛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矛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矛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矛盾》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29课矛盾教学设计作者:张丽华 工作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叶县昆阳镇第三小学一、复习导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了解到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这节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了解一个有趣的小故事。2、板书课题:矛盾。3、结合课文插图了解矛、盾两种兵器,以及它们各自己的作用。二、授课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4、齐读全文。5、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

2、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6、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7、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并相机指朗读。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8、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9、挥想象,生动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三、明理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

3、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四、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你能帮他想想办法,怎么样才能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呢?(学生们自由发挥,大胆想象,师适时引导学生避免自相矛盾,注意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五、小结。矛盾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背一背这则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说给别人听一听。板书设计: 盾

4、物莫能陷也 矛盾 自相矛盾 矛 于物无不陷也 夸夸其谈矛盾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学生刚刚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对于学习文言文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图文结合,了解矛、盾两种兵器及它们的作用,这一点为下文理解“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着采用范读课文、自读课文、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将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这是下一步理解古文意思的前提。理解课文意思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小组展开学习,我则边巡回边适时指导。然后,选派代表,重点理解几个关键性的句子。对于讲故事,学生更是兴趣更高,一个个发挥自己的想

5、象,把故事描绘得绘声绘色。在此基础上,我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为什么哑口无言?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样前是自相矛盾。并接着设置这样的问题:怎么不矛盾,并把他的矛盾卖出去。其实这个问题又进一步告诉学生说话办事要前后一致。本节课上班里大部分学生在理解了故事的基础上,都能在课堂上达到背诵,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收效明显。基本信息课题西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9课矛盾作者及工作单位张丽华 平顶山市叶县昆阳镇第三小学教材分析矛盾出自西师版六年制小学第十一册29课,是第七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戒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

6、盾。学情分析。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开展自主学习。2、体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体现赏识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再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寓言的特点,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课是一篇古文。学生在上册已对文言文有初步了解,但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寓意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但是,由于这是小学生

7、初次接触古文,不宜采用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办法,更不能讲古汉语的知识。重点词语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4放手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全员参与学习过程。5合作交流,教学相长,共同研读、探索、享受研究成果。6学习过程学生去实践,问题学生去发现,结论学生去得出,方法学生去探索。让学生通过本则寓言的学习从而知道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展开思考讨论。重点:能正确断句,结合注释,自己尝试,

8、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读懂本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复习导课二、授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了解到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这节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了解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板书课题:矛盾。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2、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并相机指朗读。3、明理(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4、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

9、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你能帮他想想办法,怎么样才能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呢?(5、小结。结合课文插图了解矛、盾两种兵器,以及它们各自己的作用。 1、 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齐读全文。2、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发挥想象,生动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讨论交流明白的道理。4、学生们自由发挥,大胆想象,师适时引导学生避免自相矛盾,注意实事

10、求是,前后一致板书设计 盾 物莫能陷也 矛盾 自相矛盾 矛 于物无不陷也 夸夸其谈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学生刚刚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对于学习文言文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图文结合,了解矛、盾两种兵器及它们的作用,这一点为下文理解“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着采用范读课文、自读课文、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将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这是下一步理解古文意思的前提。理解课文意思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小组展开学习,我则边巡回边适时指导。然后,选派代表,重点理解几个关键性的句子。对于讲故事,学生更是兴趣更高,一个个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描绘得绘声绘色。在此基础上,我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为什么哑口无言?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样前是自相矛盾。并接着设置这样的问题:怎么不矛盾,并把他的矛盾卖出去。其实这个问题又进一步告诉学生说话办事要前后一致。本节课上班里大部分学生在理解了故事的基础上,都能在课堂上达到背诵,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收效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