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历史上的九个决定瞬间.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134421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1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反相机历史上的九个决定瞬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单反相机历史上的九个决定瞬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单反相机历史上的九个决定瞬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单反相机历史上的九个决定瞬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单反相机历史上的九个决定瞬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反相机历史上的九个决定瞬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反相机历史上的九个决定瞬间.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反相机历史上的九个决定瞬间单反相机从出现到现在经过了多长时间的历史?它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和革新?单反最终会往何处去?本文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重现一个单反发展的清晰脉络。135单反相机的出现实际上单反这个结构出现的非常非常早,甚至早到了相机出现之前,学过美术的朋友们都知道那个利用一片玻璃反射而临摹实物的创作方法,这就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单反结构了,在照相术发明之后,1861年,英国人托马斯萨顿(Thomas Satton)则发明了具有相似结构的,于摄影镜头和感光元件之间装置有45角反光镜的照相机,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胶片,所以感光材料使用的是涂抹了卤化银的干板。135单反相机则是在莱卡确立

2、了35mm摄影用135胶片标准之后出现的,1936年,Ihagee公司制造第一台135单镜头反光俯视取景相机Kine Exakta。下面是Ihagee公司第二型Kine Exakta的照片,它在1938年上市。在1936年出厂的第一型Kine Exakta十分罕见(因为生产量很少),品相好的差不多都在收藏家手中,偶而在二手市场上看到的不仅要价奇高而且品相令人伤心。不过36年的第一型和 38年的第二型差别不大。和现代单反相比,这台相机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它是俯视取景的,而并非现在的平视取景型,1936年五棱镜还没有发明呢,暂时先凑合了吧。Kine Exakta与往后的Exakta主要机型有一个有

3、趣的功能。在机底处有一个小缧丝把它转松后向外拉,就会带动一片小刀片把在相机内的底片切断,于是没照完的部份留在片匣中,照完的部份得要在暗房中取出,于是照完的部份就可以冲洗了。其实要说到135单反相机的出现,推动力量和直到现在推动它发展的力量都是同一个:体育摄影的需求。旁轴135相机一经推出就因为携带和使用方便而在新闻用户中流行开来,一些纪实摄影的大师也应运而生,不过旁轴相机限于结构,使用焦距超过135mm的镜头非常困难,而为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需求,各大镜头厂都纷纷推出了长焦镜头,比如Zeiss的Olympia Sonnar 180mm f/2.8就是典型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单反相机也就应运

4、而生了。五棱镜的出现俯视取景相机在使用的时候很麻烦,和135本身轻巧方便的初衷不符,而且由于没有微棱镜的辅助和限于135片幅本身尺寸较小,弯腰驼背的在毛玻璃上调焦也是很痛苦的事情,腰肌劳损恐怕是当时摄影师的职业病了。到了1948年,东德蔡司(CZJ,carl zeiss jena,也叫耶纳蔡司)生产了第一台五棱镜平视取景单反相机Contax S,它最终确立了135单反相机的典型结构,一个镜头,有一个反光镜,然后有一块五棱镜将光路回转了一下,一方面将俯视光路变成平视,另一方面将取景的像左右正过来(俯视取景的时候像是左右相反的),至此,单反相机的标准结构已经确立了,之后再做的改进只不过是让它变的更

5、加先进和易用而已。五棱镜是一个用一整块玻璃切削而成的有5面反光面的棱镜,用以把光束折射90度。光束在棱镜内反射两次,可以把影像的左右颠倒过来。五棱镜内的反射并非由完全内反射造成,由于光束是以少于临界角(critical angle)进入,两个反射面是镀上反射物料以造成镜面的反射效果,而两个传递面则镀上防反光涂层以减低反射。五棱镜第5面则在光学上不会被使用,现代相机上使用的五棱镜则常常会在反射面上以真空镀膜技术镀上一层银膜并且在外面覆盖黑色的保护涂层以加强反射效果。理论上讲,五棱镜的反射视野率是100% 的,不过限于成本和机内空间等等原因,很多单反相机的视野率并不能达到100%,而且还出现了以五

6、面镜代替五棱镜组成光路的单反相机,这种相机的取景器常常会显得略微的暗淡一些,不如五棱镜那么明亮,代表机种就是尼康的D70/D70s。作为相机生产大国,日本的第一台五棱镜平视取景结构相机是Pentax在1952年推出的Pentax 67,这是一台中画幅相机。反光镜即时回弹结构和高速焦平面快门的出现早期的单反相机取景和拍摄要分几步的,反光镜要要给快门上弦之后才会落下,光圈和旁轴镜头一样是全手动的,要先开到最大光圈取景,在昏暗的腰平毛玻璃上对焦,然后折算一下光线,调到你想要的那一档光圈,按快门,咣当一声巨响后眼前一片漆黑,至于到底没有拍到你想要的东西就只有天晓得了。SLR是如此的麻烦,以至于大部分记

7、者宁可用大中副新闻机也不碰单反,卡帕,布列松那一代人也没有用SLR的,不是他们不想,而是SLR实在是太不成熟。直到1954年Pentax做出了 Asahiflex IIb,才有了第一部的反光镜即时回弹单反相机,这也是单反能实现连拍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结构,那么之后出现的高速连拍相机就只能是镜花水月了。高速纵走焦平面快门相机里面的另一个关键部分是快门,快门的类型有多种,我们这里只谈AF单反机上常见的电子控制纵走式焦点平面帘幕快门(也就是人们常提到的钢片快门,由于现在的快门帘幕并不一定是用钢片制成的,所以称纵走式焦点平面快门更为合理)。焦点平面帘幕快门位于照相机焦点平面前方,它的作用是在未曝光之前

8、遮挡光线,使胶片不见光;在曝光时控制胶片的有效曝光时间。快门一般是装在机身上的独立部件,便于装配和维修。纵走式焦点平面快门的制作材料有钢片和铝合金,也有采用塑料及合金复合式材料。快门由两层帘幕、电磁释放装置和减震装置组成,两层帘幕分别称为第一帘幕(或前帘)和第二帘幕(或后帘)。每一层帘幕由数片(一般为4至 6片)非常平直的小薄片相叠而成。这些小薄片在杠杆的控制下,即可以迅速展开,又可以彼此灵活地重叠在一起。展开之后,其相邻的小薄片之间始终仍有一部分彼此相重叠,因此相邻部位始终不会漏光。在未曝光之前,只有第一帘幕展开,挡住未曝光的胶片;而第二帘幕则是重叠收缩,位于胶卷片窗的底部.(在手动卷片的单

9、反机中,未上快门之前是两层帘幕都挡住未曝光的胶卷;进片及上快门之后,才是一层帘幕挡住胶卷)。曝光时,第一帘幕向上收缩,使胶片暴露在成像光线下进行曝光。当设定的快门速度低于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时,在第一帘幕完全收缩到头后,第二帘幕经过一定时间的延迟后(延迟时间视快门速度大小而定)才开始展开。当设定的快门速度高于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时,在第一帘幕未收缩到头时,第二帘幕就开始展开,两片帘幕之间形成了一条宽度小于24mm的裂缝 (35mm照相机的胶卷规格为3624mm),该裂缝以一定的纵走速度扫过胶卷平面,使胶卷曝光。曝光结束时,第一帘幕完全叠合在片窗上方,第二帘幕完全展开,将片窗遮严。在进片过程中,第一

10、帘幕展开后,第二帘幕再收缩,为下一次曝光做好了准备。实际上这条裂缝的行走速度低于所设定的快门速度,但胶卷平面上每一点的曝光时间却正好是快门速度所对应的时间,所以从理论上分析,每一张底片所记录的景物不是同时曝光的,而是分先后的,但这种差别太小了,以至于在日常摄影中可忽略不计。但在高速摄影中,这种差别会造成画面畸变。调节快门速度实际上是调节两块帘幕之间的缝隙的宽度。有些人认为调节快门速度是调节快门帘幕的行走速度,这是不正确的,在快门动作时,帘幕的行走速度是不变的(如Nikon F4和Canon EOS-1的帘幕行走速度为2.7m/s)。目前最高的快门速度是1/12000s, 而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是

11、1/300s(除了采用频闪实现的高速同步外)。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用轻型材料来制造快门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快门的释放装置为电磁式的,由电磁离合器控制。在快门释放前,电磁离合器处于释放状态,当操作者按下快门释放钮时,电磁离合器通电,将快门帘幕吸起,开启快门帘幕。减震装置的作用是消除快门帘幕收缩和展开所引起的震动。虽然焦平面快门出现的非常早,但是速度却怎么也做不快,早期最好的是Ihagee生产的127幅面相机VP Exakta所用的快门,速度范围从1/25秒到1/1000秒,加上B门和T门,这个快门在当时非常先进,直到1960年,才由柯尼卡开发的单反 Konica F超过。Konica F搭载了名为Hi

12、-Synchro的纵走幕帘快门,最高速度为1/2000秒,闪光同步为1/125 秒。在当时为最快。想想直到七十年代,最快的专业相机也不过是1/1000秒而已。 螺口到卡口的变化最早的单反相机和镜头之间的接口五花八门,有螺口也有插到式的卡口,到40年代的时候Praktica设计的M42螺口逐渐成为了接口的主流,而且由于M42接口标准是开放的,所以很多大大小小的相机生产厂都开发出了自己的M42机身,这也让M42成为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接口,没有之一,日系的相机厂家掺和进M42的也非常多,比如Pentax,Ricoh,Yashica,Mamiya,Fujica,Chinon,Cosina,Vivitar

13、 等等,开发了近百部机身,其中Pentax坚持到了70年代中后期,才最终的放弃了M42,转而使用了K卡口,这就是著名的PK卡口。M42虽然通用性好,但是却有着结构上的缺陷,比如日常使用中镜头拆装麻烦,碰到偶尔有热胀冷缩的环境中镜头拆卸和安装都会变的非常困难,最重要的是 M42卡口无法实现光圈联动测光,看看现在的单反相机的主要拍摄界面:半按快门启动测光,全按下去开启快门暴光。这已经是通用设计了。但在上世纪 60-70 年代,全开光圈测光还是新鲜玩意。而绝大多数 M42 镜头都还是收缩光圈测光(stopdown)用的单针设计。所以当时的经典设计就是以Pentax SP为代表的机身上有一个 stop

14、down 的按钮。使用时要先按下这个按钮来测光,然后在用另外一只手按下快门钮来开启快门暴光。如果我们把现在的这个过程叫做一步的话,那 stopdown 测光就是两部了。挺烦的吧?面对着M42的缺陷,Pentax这个日本单反相机的鼻祖选择了继续改进的做法,而佳能尼康这样的没啥历史负担的新来者则选择了换用插刀式卡口的做法,分别推出了F卡口的nikon F和FL卡口的佳能Canonflex,在接口上解决了收缩光圈联动测光的麻烦。不过科技总是在继续发展的,自动对焦的变革到来之后,佳能选择了抛弃过去的积累,改用EOS全电子化界面的接口,而尼康则选择了继续在F卡口基础上修修补补的做法(F卡口先是改进为AI

15、实现光圈优先AE,然后又改进为AIS,然后是AF)。就目前的发展来说,EOS的全电子化界面显然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这种接口取消了机械传动部分,代之以电子触点,提高了卡口的机械性能和密封能力,我们可以肯定,在可预见的将来,尼康在将镜头全面AFS化了之后,F卡口也必将发展成为一个全电子界面的卡口。TTL测光早期的相机是没有测光系统的,一般都是估计测光或者使用外置测光表,然后发展到了机身搭载测光表的方式,这种做法相当的不准确,因为测光表所测到的读数只是它自己感受到的光量,而并非从镜头进入的光亮,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CdS(硫化镉)测光元件已经可以缩小到装在机身里面的地步之后,终于出现了TTL(th

16、ough the len,通过镜头)测光技术,由于是直接测量的镜头收集到的光线,测光的准确度大大提高了。虽然的摄影大师都是熟悉光线变化如自家卧室的强者,根本不需要测光。只是附庸风雅的有钱人多了,测光仪器也成了必需品。最早的测光表不用电,甚至连任何感光元件都没有。大体上是一个木盒子上装着一块圆盘形的灰色玻璃,颜色在一圈里由浅到深周而复始。测光就是透过灰玻璃一边看一边转动圆盘,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就在盒子上的一个小窗里读出一个测光值,是不是很好玩?那些觉得木头盒子不好玩的人用光电池和光电阻做出了种类繁多的手持测光表。手持的表虽然看起来很专业,但是一手抓机,一手持表快拍还是会顾此失彼,如果没有长第三只手或者请一个助手来给你测光的话,那就要想办法把测光表整合到机身上。稍微有些头脑的厂家推出了肩扛式测光表,通过一个连杆和快门速度盘连动,一个指针对准当前对应的光圈值,又免了用户的劳神,又让很多人心甘情愿的多掏钱买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