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33123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我对教育的点滴思考今天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新闻,是北京市一个群租宿舍发生了血案,一名有洁癖的男青年,只因为同租伙伴将几个方便面包装袋随意丢在厨房而发生口角,之后的冲突中将两个人刺死,轻伤一人。关于因为小事而伤人致死的案例很多,还有的大学生蓄意投毒,有的交通肇事逃逸并将受害者碾压致死,这样的恶性案例不时见诸报端。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我想,在追求教育质量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丢了什么?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却没有像七十年代的孩子那样的自由空间。我见过太多的小学生被父母带着去赶各种补习班,就连身为小学教师的父母都在追这个潮流,其实他们明明知道这么做是有悖于孩子成长和认识规

2、律的,但是迫于未来竞争的担忧,大家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又怎么样呢?很多孩子长成了“豆芽菜”,有些孩子成了“小胖墩”,还有的孩子年纪不大却成了“四只眼”,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动手能力已经严重退化: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不会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更不会对于家长的无偿付出表示感恩。他(她)们身体虚弱,内心脆弱,心灵灰暗,小小年纪就学会斤斤计较,谄媚讨好,学会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如此这般,我们还指望这些祖国的“花朵”成就怎样的未来?还期许那样的后代创造怎样的人生?中学阶段更悲惨,孩子们每天早出晚归,在教师们的“监督”之下学习,每天除了在学校“摸爬滚打”之外,还要把各科作业带

3、到家里完成,有的家长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帮助孩子抄作业。孩子们喜欢的专科课,特别是体、音、美等学科,成了“奢侈品”,偶尔上几节,大概也是因为教师要讲公开课或者应付上级检查,在中考来临之前,几乎停掉了所有的“无用”课程,目标只有一个中考取得高分。高中的三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用“煎熬”一词并不为过,高一和高二,每周能休息一天,还留不少作业,进入高三以后,每周只有半天的“洗澡”时间,在这短短的半天里,家长们要给孩子们置办一些生活用品,有的还要花钱请老师给孩子“吃小灶”,可怜的孩子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企盼高考的日子快快到来,然后开始新的生活。这些祖国的“花朵”,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小县城的“花

4、朵”们,在岁这段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接触最多的人是家长、同学和老师,接触最多的事物是教材、作业本、复习资料和考试卷,接受最多的观念是考高分、上好大学,确立的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份高收入或者有广阔的政治前途,有背景、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或许还会存在安排孩子出国深造以及移民的打算。不分地域、民族、性别、文化层次和出身,这样的培养目标适用于所有中国家庭,家长的期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进入大学,在他(她)们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错过了什么,或者说丢掉了什么,我认为大致可以总结如下:一、健康的身体。现在的孩子参与课

5、外活动的机会非常少,得到体能训练的机会更少:原因之一是学校不敢组织活动,为的是安全方面的考虑,一旦在活动中出现意外事故,组织者将无法承担重大责任。原因之二是家长担心孩子因为活动而影响学习成绩,更怕孩子的心玩“野”了收不回来,尽量将课后补习班填满孩子的课余时间。原因之三是电子产品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代替了传统意义的书报和游戏,只要有时间,孩子们基本是在电视机和电脑前看节目。手机的智能化更加剧了这种电子“综合症”,所有公共场所,都随处可见只顾低头玩游戏者,坐地铁、乘公交、等航班、陪护病人,有的甚至过马路也能专心致志、旁若无人(车)地沉浸在手机的“精彩”里。原因之四是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因素的制约。有时候家长也无奈和纠结,本想让孩子步行上学和放学,但是怕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出意外;本打算让孩子找同学好友玩耍,又怕受到意外伤害。原因之五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缺失。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懒惰,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不懂教育,那么你会说,可以让孩子去专业的体育场馆呀,要知道,现在这样的地方都收费,而且价格不菲,小城市中这样的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