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的 现 代 诠 释.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1315692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 的 现 代 诠 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禅 的 现 代 诠 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禅 的 现 代 诠 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禅 的 现 代 诠 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禅 的 现 代 诠 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禅 的 现 代 诠 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 的 现 代 诠 释.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禅 的 现 代 诠 释? 评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 ?广东教育学院00中文本二? 林 晓 瑜? 指导老师:刘劲予?摘要:本文针对村上春树的欧化笔法而意在控掘东方古老的禅在挪中现代诠释 。小说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生死观体现了禅的诸行无常是本常;纯洁脱俗的性爱描写是抱着平常心,显示了禅的高远;宁静的自然风光折射出禅的“空、寂、闲”;无为无争的自我价值观反映了禅的“无我”的境界。从而阐明村上春树终究仍是一位日本民族化的现代作家,作品终究烙上日本古典文学痕迹。?关键词:禅的现代诠释 本常 纯洁? 空寂? 无我? 诸行无常 平常心? 现世? 无心无我 ?尽管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

2、林总用西化的视角审视、把握、感受日本社会的一切。如小说主人公看哲学书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文学作品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听清一色的西方音乐;尽管还总用幽默苦涩的欧化的笔调和屡屡出现西方的威士忌,白兰地名称。但透过时髦的外表,骨子里却藏着一股东方古老的禅意。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乃是禅的现代诠释小说人物无论是生死、性爱、自然和自我都抱着一份淡泊、一份超然、一份玩赏的心态,摒弃凡人的寻求意义的目光去看世界,而用世界本来的、摒除人本身因素去观察这个世界,透出清空纯净的禅味。古老东方的禅为何物?“禅”是梵文Dhyana音译“禅那”的省略。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是说

3、心绪宁静专一、深入思虑义理,人修行经“四个层次静虑”,使人脱离欲界感受,唯念修养功德,而得到不苦不乐的感受。即所谓“逢苦不忧”“得失随缘”、“无所求行”佛教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由中国和朝鲜传入,而禅宗是(11411253)由荣面和道元传入日本,受到幕府将军的皈依,在诸教中最为兴盛,形成日本佛教史上有影响的“五山文学”。被称为“世界第一禅者”的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认为“禅是构成日本特质的唯一要素”。禅确实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日本人独特的视破红尘,泰然处世的谛观,决非从很久以前相沿而来;还有日本人不惜命,“殉情”和“剖腹”的两大自杀方式也是佛教轮回思想影响。那么,禅对日

4、本文学有何贡献呢?据知,远到源氏物语和平氏物语两部日本古典名著,这两部书都包含着佛家诸行无常的思想和宿命论的人生观,尤其是平氏物语的字里行间浸透了许多禅语佛言,出现了众多当时日本寺院禅房;近到近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他的创作思想是禅对日本文学最高的表现,就同中国唐代的诗人王维被称“诗佛”一样影响之大,他的雪国、古都渗透了禅的虚空、素洁,风格跟王维的禅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出一辙。? 村上春树是80年代的“日本后现代”作家,挪是1987年出版,日本的阿克鲁斯报恭维村上春树是“80年代的夏目漱石”。我认为这只是语言的幽默与机警上相似,村

5、上春树小说的文学底蕴仍是古老东方禅意赋予的,这一点上,就与川端康成的悲美,紫式部的幽情有相通之处,且有比之更高层次的悟性。一、生死本常生与死是挪威的森林的主题之一,对于人的生死这严峻而永恒的命题,作品有一句精辟的妙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是主人公渡边在好友木月自杀后大彻大悟的人生真谛。这一真谛与禅法中“诸行无常”命题相通。“诸行无常”佛教的意思说,由于世间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不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世界上没有堪然常往,永恒不变的事物。这是承认生与死组成一个生灭不已的动态过程,它们不再是对立项,而是手足一体,正如举足是在走路,放足也是走路一样。生与死这种看

6、法有一句禅语最为形象的描绘“沤生沤灭还归水,师去师来是本常”。(五灯会元)这是禅对死亡的旷达、洒脱、超然。那么,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怎样诠释渡边的那一句话生死无常是本常的人生道理。挪自始至终都被那种与生同在的死亡阴影所笼罩。死亡就象在生之世界目之可及的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人们同样生活、相爱、痛苦、衰老,生与死的世界彼此包含。死去的人木月生前头脑机敏、谈吐潇洒,又有青梅竹马的直子作情人,死前一天下午还与渡边逃学打桌球,夜里就自杀。这似乎很突然,其实这不突然,木月在生时“他决非社交式从物,在学校里,除我以外他同谁也合不来”,渡边“我也是一个只喜欢看书独自听音乐”的人。他不能把直子塑造成真正的女人而

7、苦恼,他自我掩饰软弱、无奈、失意,他自我封闭,与现世格格不入,最后选择解脱是自然的,难怪渡边在木月死后得出一个道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生之中,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木月的生死正是禅意中生死无常的豁达。直子是木月的青梅竹马的情人,她一直活在死亡的影子里,她看到太多无端的死亡。她姐姐,一个优秀的女孩好端端自杀,继而是男友木月,她孤独痛苦地活着,她因心理自闭而造成了轻度的精神分裂症,即使得到了渡边的爱,也拯救不了她,死亡追随着她生活。她躲入与世隔绝的阿美寮(精神病院),她在写给渡边的信里总是透露出她对死亡的念头。“在阿美寮当然过于悠闲了,有时我甚至怀疑这不是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什么

8、是美好的以及如何去获得幸福之类,对我宁说是个十分繁琐而错综复杂的命题,从而使我转求其他标准。”“我不像你,不可能轻易地钻入自己壳中,总能随便做点什么不使自己获得解脱。”她回忆木月时说:“我们两人是一种不能分离关系。”她活着就一直想到死的问题,三年后她还是随木月走了。还有初美的自杀是发现自己单纯无法与现世相容。直子的姐姐自杀是对完美的压力的解脱,绿子父亲死是他安乐的最好方法。一句话,挪中死去的人在活在时一直与死同在,“死”于她们一点不是黑洞洞的东西,生死无常是本常。活着的人渡边,是挪中主人公,也是直子和木月三人团中唯一活着的人,用直子对渡边说的话:“你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你的意义就像根链条,把我们

9、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链条。”意味着渡边是现世中应当活着。渡边是否很现世地活着?不,渡边也不屑于掌握现世的游戏规则,我行我素,朋友不多,不思上进,总用一双“看破红尘”的眼睛看世界,对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淡漠冷讽。木月的死,渡边这样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因为在17岁那年5月一个夜晚俘获了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三年后直子也死了,渡边对死神更接近,他产生梦幻:在这奇妙的地带里,我同死共同生活。直子也在这里活着,同我交谈,同我拥抱。直子在死的前提下生存并告诉我:不要紧,渡边君,那不过是一死罢了,我再说在这里觉得非常快活,则死并不坏渡边就是这里活在死亡的边缘。他对死

10、也不怕还想象死亡的美好。读者从这死去和活着的人身上体会到的不是西方现派代小说常有那种对现实按捺不住的焦躁不安和对社会刻尖的批判和揭露,不是对自我意识破灭的虚无和悲观。而是一种超脱的谛观的不心静气,表现灭我为无,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的思想。这不正是来自由禅的虚无观吗?古老的东方禅宗仍在影响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的日本国民。挪的主题恰是对古老的禅的现代诠释。二、? 性爱纯洁性与爱也是挪威的森林的主题之一,性与爱本是世俗的外壳与内核,怎扯上“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理呢?我认为,这就是挪对禅的现代诠释,也是村上所以为村上的特别之处,关于性,作者自己这样回答记者:“我是想把它写得纯净

11、些,生殖器也好,性行为也好,越现实地写越没有腥味。”的确,挪中关性描写未给人以低俗煽情之感,而往往带有水到渠成的浪漫氛围或童心未泯的青春感伤,他笔下的性不是原始欲望的驱动,而是高度情绪化的情感需要的表现。挪中性我认为可分两类的美学意义:? 一种是自然化的情调美。这种性爱总是沐浴在柔和的自然环境下,带有忧郁,带有浪漫,带有瑰丽神秘,摒弃了人间的俗秽,超然欲念如“她情绪激动,不各所措,希望得到我的抚慰。我关掉了房间的电灯,缓缓地轻轻地脱去她的衣服,自己也随之脱掉,然后抱在一起。那是个温和的雨夜,我们赤身裸体也未感到寒意。我和直子在黑暗中默默相互抚摸,吻着嘴唇,她的下部温暖湿润,等待着我。”“最后,

12、直子用力抱住我发出呻吟声,在我听过的最冲动的声音里边,这是最为凄楚的。”甚至,还带有梦幻般色彩的“脱掉睡衣后,直子仍然双膝跪地,看着我。沐浴着柔和月色的身体,宛如刚刚降生不久的崭新肉体,柔光熠熠,令人不胜怜爱。”“月光投射的部位便微妙地滑行开来,遍布身体的阴影亦随之变形”挪中,这类性爱就是这样纯洁,这样令人怜爱。简直不是尘世真实存在的性爱,它已超出,变为一种幻景,这应是一番禅境。另一种是朴真的人性美,此类性爱虽以真自然形式出现,但不含色情味道,即没有将性扭曲,没将性工具化、非人化,而是表现得为自然人性的体验。如直子叙述“12岁我们接吻,13岁就你来我房间,我去你房间,我用手帮他处理出来,我一点

13、也没意识到我们早熟,以为是理所当然。”“绿子说,你把那家伙亮出来,那气势汹汹的家伙。”诸如此类的性爱在挪中占分量很大,但这自然而率直的性恰是体现了人性美,没有忸怩遮掩,没有龌龊,把性返朴归真,以平常心对待,就如饥食困睡一样平常。三、自然空寂村上春树的作品大景观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出神入化的经营,造出情调,韵致和不俗的氛围。显著的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象的失踪、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也不例外。挪一文开始便将我们带进一片宁静的草地风光,在某种意义上,这是高度发达城市的人们所渴望的一方净土,一支牧歌。挪中自然景致之所以撩动我们潜意识中的田园情结,还在它以淡雅素洁,空灵绝俗的氤氲然,请看? 连日温馨的霏霏

14、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冻僵似的紧贴着湛蓝的天壁。? 清风抚过草地微微卷起她满头秀发,旋即向杂林吹去。树梢上的叶片簌簌低语,狗的吠声从远而近,若有若无,细微得如同从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传过来似的,此处万籁俱寂。耳畔不闻任何音响。? 我们在死一般寂静的松林走着。路面散落的夏未死去知了外壳,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日落天黑,宿舍院子十分寂静,竟同废墟一般。? 直子眼望窗外明月,月亮看上去比刚才更大更明亮。? 我踏着梦幻奇异的月下光的小路,进入杂林,月亮之下,各种声音发出不可思议的回响,我的足音就像在海底下行走的人的足音那样,从截然相

15、反的方向传来瓮声瓮气的回声。以上有直接出现“寂静”,也有通过意象“月亮更大更亮”,月亮的光是皓洁的,带有冷色,更衬夜的静,世界的空旷,“足音回声”和“狗吠声”都以动反衬静而更静,除了静,“死去的知了外壳”、“废墟”、“叶子籁籁低语”和“狗的吠声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加入”这些意象让人想到“死亡”,阴森森的空灵,这些景象就是所谓的“孤寂之美”。透露出什么精神和境界?我认为是“空、寂、闲”的禅。挪威的森林中景物的描写有似中国唐代“诗佛”王维的禅诗,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这里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鸟鸣深涧”与挪中“足音回声”、“狗吠声”、“知了外壳脚下发出清脆声”都采用了以动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手法,同时,意象的境界静寂凝定。读之,“万念俱寂,身世两亡。”挪中的景物虽简朴,一缕月光,一阵清风,一声狗吠,但这却更能象征更丰富,宽广的境界,真是“寓意无边的无限雅致”(川端康成)读者总能与主人公共同“呼吸草的芬芳,感受风的轻柔,谛听鸟的鸣啭”,并能引导自己进入无涯无际的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