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备课资料].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1313667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备课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备课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备课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备课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备课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备课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备课资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必修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备课资料九江市一中 周明学时间:2012、10、4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本课与16课介绍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救国富国”为主线,思想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走自己的路的三个阶段。此三步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的大致历程一、向西方学习又经历三步。1、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洋务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引进西方工业设备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学习西方制度文明(或者政治文明)维新思想,学习日本君主立宪制度维新变法运动(189

2、51898年)、立宪运动(19051911年)、洪宪复辟(19151916年);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学习欧美民主共和制度辛亥革命。3、学习西方精神文明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19151919年)。二、向俄国学习1、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19191949年)。2、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三、走自己的路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马克

3、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理论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本课主要是介绍向西方学习的三步。一、“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1、背景:(1)民族危机严重且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民族危机,空间上多来自中国的北方、西北方陆地,对象上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于内地的游牧民族。而鸦片战争前后的民族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空间

4、上来自东南沿海;二是对象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对付新方向、高于自己的对手?是个全新课题。李鸿章说: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危机表现: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船坚炮利)。使用传统对付办法,如修长城、和亲、互市、册封、建立骑兵、军事出击等,不能奏效。(2)“经世致用”思潮奠定思想基础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一度活跃,清初实行文字狱和思想高压政策,思想领域转入沉寂。康乾盛世之后,清的内外危机、统治危机加深,内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天理教)增多,外英国的鸦片走私,空谈道德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乾嘉朴学无济于事,地主阶级出现了“经世派”,主张正视现实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5、和出路。“向西方学习”成为出路之一。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如龚自珍(17921841)从青年时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国家的严重危机,对现实问题,特别关切西北边疆和东南海防,要求皇上“益奠南国苍生”,“益诫西边将帅”。龚自珍在中年以后,随着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龚自珍的思想就其主导方面说,虽然他的批判不彻底,改良的目标不明确,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看到清王朝的现实统治为“衰世”,为“日之将夕”,确信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并寄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也是始终一贯的。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近代资

6、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政治伦理两个价值维度就是“经世致用”和“爱国主义”。2、倡导者:(1)林则徐: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秘书长林伟功说,根据省公安厅2004年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省人口中林姓约为512万,陈姓约为484万。因此,林姓才是福建第一大姓。为何福建姓陈、林的人数特别多?与会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上中州河南几次大移民造成的。西晋末年爆发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唐朝末年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反唐入闽等,都带来大量人口迁徙。这种迁移而来的姓氏是闽台姓氏的主要来源,并构成了当今闽台姓氏的主体,其中陈、林分别在南朝、东晋时期就已发展成福建大姓了。设立

7、译馆,主持翻译夷书四洲志: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为了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与现状,让幕僚把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出来,亲自加以润色、编辑,撰成四洲志一书。1839年(道光1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在严禁鸦片的同时,积极探求域外大势,派人收辑、翻译外文资料,以备参考。世界地理大全是英人慕瑞所著,1836年伦敦出版。林氏组织幕僚将此书全文译出,并采加润色而成。译作简述世界5大洲30多国的地理、历史、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在近代史上具有开风气的作用。书称四洲者,沿佛书旧称以世界为“四洲”,故名。后魏源受林氏所嘱,以此为蓝本,编著成海国图志。据西人记载有道光二

8、十一年(1841)刊本。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南部瞻洲、东胜神州、北俱芦洲、西牛贺洲。古代中国认为天下为这四洲,中国位于东胜神州,林应该是用这四洲代指天下。此书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各国律例:瑞士法学家滑达尔国际法著作国际法,或运用在国家和主权的行为和事物上的自然法原则,1758年出版的法文本,1759年被译成英文,是国际法学史上经典著作之一。1839年具体承担这项翻译任务的则是传教士伯驾和林则徐本人的译员袁德辉,这是目前有明确中文史料记载的国际法进入中国的一次翻译活动。林则徐与伯驾的交往大约始于1839年6月,伯驾曾经给林则徐写过一封长信,建议林则徐以“公正的条约

9、”来解决中英之间的问题,以使中国与西方和睦相处。这封信是否送给过林则徐,已无从得知。该书强调国家主权,包括“一个国家拥有禁绝外国货、没收走私货,以及进行战争的权利”等内容,就为林则徐提出的要求外国鸦片商在缴出全部鸦片后必须出具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的做法提供了充分的国际法的法律根据。从译文的内容来看,此次不是全译,而是有选择性的翻译,主要是论述违禁走私问题,战争问题,服从所在国法律,采取外交与战争的步骤,以及有关英国内政外交的处理方式等等。可以看出,这些内容的翻译,是经过预先认真的选择,与当时查禁鸦片和处理与英国的关系问题直接联系的。

10、从林则徐在广东的作为来看,这些片段的国际法知识确实对其行动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到达广州后。林则徐宣布鸦片是早经清政府明令禁止的违禁物,晓谕广州外商和鸦片烟贩呈交烟土,这种作法符合“各国皆有当禁外国货物之例”。在销毁鸦片之后,林则徐了解到从事鸦片贸易的“奸夷”,“并未领照经营”,“若被彼国查出,在夷法也必处于正刑”,要求各国商人具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按照“欲与外国人理论,先投告对头之王”的步骤,林则徐致书维多利亚女皇称:“向闻贵国王存心仁厚,自不肯以己所不欲者,施之于人,并闻来粤之船,皆经颁给条约,有不许携带禁物之语,是贵国王政令本属严

11、明,只因商船众多,前此或未加察,今既行文照会,明知天朝禁令之严,定必使之不敢再犯”,使自己的禁烟行动有国际法的依据。与此同时,林则徐也按照国际上惯常的做法,区别对待正当贸易和鸦片走私,“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对于遵守中国法令,从事正当贸易的英船,或派人“面加慰谕”,或派船“护带进埔”,并将英国与其他国家区别开来,“专断一国贸易,与概断各国贸易,揆理度势,迥不相同今忽立新章,将现未犯法之各国夷船,与英吉利一同拒绝,是抗违者摈之,恭顺者亦摈之,未免不分良莠,事出无名”,尽管林则徐视此为“以夷制夷”的“控驭之法”,但这些言行与国际法的原则是一致的。林则徐还努力维护中国的司法主权,要求英国人遵守中

12、国法令,“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英国法度”,所以,“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1839年7月林维喜案发生后,林则徐要求义律交出凶手,按例办理,而义律拒不执行,林则徐依据“外国有犯者,即各按各犯事国中律例治罪”的原则,指出:“查该国向有定例,如赴何国贸易,即照何国法度,其例甚为明白”,英国人“犯罪在伊国地方,自听伊国办理,而在天朝地方,岂得不交宪审办”这些做法,表明林则徐是依照国际法的原则来处理中英问题,在对外交涉中是有理有据的。有关这次翻译活动,可参见王维俭林则徐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考略,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953年,在范文澜先生编

13、著的中国近代史上篇即有如此评价:“林则徐是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朱维铮毫不留情地将之定为“伪命题”。明朝初期即有郑和七下西洋,晚期又有徐光启等南国士绅欢迎利玛窦、艾儒略等入华,彰显中国有识之士世界意识的觉醒,如何说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才有人“开眼看世界”?参见朱维铮重读近代史一书(百家出版社2010年)。委托魏源编写海国图志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委托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于1842年编成。(2)魏源: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邵阳名人:魏源(历史学家),蔡锷,廖耀湘(抗日名将),吕振羽(历史学家),贺绿汀,蒋廷黻(历史学家),李剑农(历史学家)、赵立彬(历史学教

14、授、博导)等。海国图志: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22年(1842年),为50卷。道光27年增补刊刻为60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28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100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全新命题。夷:指蛮夷,当时清朝还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所谓“师夷”,就是向

15、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因为当时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对“以夷变夏”是想都不敢想的。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师夷”主张,魏源不得不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夷”与如今来自欧美的洋“夷”作一番区分。他写道:所谓“蛮狄羌夷之名”,指的是那些居住在中国周边而未知“王化”的少数民族,而不是来自欧美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外国人。我们虽然顺从习惯,将来自欧美的外国人称为“夷”,但实际上他们与中国历史上的土“夷”是不同的,他们“明礼行义,上通天像,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是天下的“奇士”、域内的“良友”,值得我们学习。他还批评那些坚持“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反对“师夷”亦即向西方学习的人,是株守一偶、夜郎自大的“夏虫井底之蛙”。目的是“制夷”(抵抗外国的侵略),手段是“师夷之长技”,并非学习西方的一切,而是要学习西方的“长技”,魏源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陈腐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念,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