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芬2014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310239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芬2014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余芬2014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余芬2014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余芬2014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余芬2014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芬2014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芬2014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教学反思.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深入浅出,让难题变乐趣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教学反思 南宁九中初语组 余芬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学的“冷点”,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至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文言文教学仍然没有走出困境。 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当前,文言文教学遭遇的困境可以概

2、括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教学分散,学了不用。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

3、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二是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躁,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

4、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师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又因为市面上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新课标出台后,激进的教师们高举语文改革大旗,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多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鼓励学生自学、质疑、同堂讨论,尤喜在教师的主持下,实现师生互动。新理念的实施给往日沉重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

5、针,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就在大家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另一种弊端又产生了: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贯穿课堂始终,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此时的谈话和提问已经蜕变为另一种刻板的教学程式。在热闹过后,学生仍然没能学到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其三是学生中有厌学情绪。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学生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不管什么考,考前逼着学生反复记诵。学生在这样的朗读环境中,读

6、得极为厌烦,有口无心,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学生的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对朗读失去了兴趣。 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学生们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使大家走出这样一个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尝试和探索方向。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使之不惧怕课外文言文,做到对课外文言文的真正理解和感悟。 如何

7、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了解文言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文言就是书面语言,白话就是口语,“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白话文”就是“用日常口语写成的文章”。在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都是典范的书面语言,所以,所谓古文,实际上指的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所使用的书面语言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不像白话口语那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文言文的特色和优势。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再者,文与言分离,

8、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

9、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

10、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无定法,能活则灵。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能够灵活应用,相互协调,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串讲法,客观地说,教学文言文是离不开串讲法的,但是,串讲法决非自始至终千篇一律的解词译句,而应该根据课文不同而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轻重之分,详略之分,把力度放在要点、重点和难点上面

11、,力避平均用力。 又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多从这个角度去设计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再如多媒体教学,巧用多媒体,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文言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实用”而“轻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光靠美妙的音像来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和丰富。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

12、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读 所谓读,就是诵读。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1、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他可以提供许多帮助了解文章的重要信息,例如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题目交代了重要事件,甚至交代了事情的结果。2、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带着“什么人?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些问题进行整体的速读,

13、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3、读细节,把握人物。 中考的课外文言文选文大多是记叙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是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要细心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偷画: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

14、:“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4、 读注释。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提醒大家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

15、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二).猜 所谓猜,就是猜读,根据字形揣摩字义。因为字形和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把文言文字义弄清楚,才能正确无误的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和构想。1、利用字形特点,猜测字义。 形声字在汉字里占了约85,弄懂形声字的字义对我们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我们先弄懂形声字的形旁,它对我们结合句意推断该字的词义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如: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吕蒙传 “恚”与“心”有关,想去征罚他的应是心里“很生气”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明史 “馔”是“饣”旁,可猜与食物有关。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师旷论学 “昧”从“日”旁,与“日光”有关,“日未”可猜为“没有日光”,“昧行”就是“摸黑走路”。 又凡从“页”的字,多与人的脑袋有关(“页”是“首”的变形)。有的是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