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290].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308636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教学设计[29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29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29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29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29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学设计[29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教学设计[290].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山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根据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把握文章内容。2.揣摩语句,理解词句的意蕴,体会描写的特点。3.结合背景知识和文章内容,感悟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 学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2、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 “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2、: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二、 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 篱笆 骨碌 酣 蜷 缀 矗 咀嚼 澎湃 多音字:呜咽 落得很远 词:攀谈 苛捐杂税 奇观 绝壁 骨碌 酣然入梦 蜷 呜咽 澎湃 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

3、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明确: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三、课文分析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4、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1)、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

5、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

6、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六、合作探究1.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2.这篇

7、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恰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络十分清楚。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接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七、 课堂小结本文材料组织清晰,叙述语言生动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设计:老山 界陆 定 一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攀登雷公岩 继续登山山脚访瑶家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