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130720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两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闻两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闻两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闻两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闻两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两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两则》.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樊亮天 2005-9-25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训练重点: 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六要素理清文章层次训练默读体会准确 简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步骤: 一课时 一、导入 再过几天又将是十一国庆节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6周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十多年前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了解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作者简介毛泽东(1

2、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3、。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二、新闻的概念、特点及写法1、新闻:又称消息,包括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等。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今天讲此种) 2、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

4、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4、篇幅:短小精悍。 5、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新闻(消息)的特点: 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 及时(时间性强) 简明扼要6、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三、整体感知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 简介背景资料 (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

5、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2 快速默读课文,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

6、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例: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句概述主要

7、事件(渡江胜利) 句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思考】: 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月22日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再读课文,找出本新闻六要素

8、(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课时 、问题探究 讨论 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体会本文材料组织得严谨而自然,条理分明的特点 分三层,分别写三路大军。 有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西东路。 有内容上的衔接:(见文中标“”语句)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

9、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

10、说服力。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

11、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体会本文语言特色:准确、简明、富于感情色彩 例:“不含”、“较为”、“很”、 能用单音节词便不用双音节词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课堂练习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如: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标题醒目、恰当内容绝对真实 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语言简洁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

12、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

13、”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可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

14、)塞 摘句欣赏例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赏析:语言准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例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突破安庆、鞠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赏析:该句语言简洁准确。“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渡至”的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例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赏析:本句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例4:“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赏析:语言生动。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写作技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