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1306574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教育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要点导学】一、种群特征:(一)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

2、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

3、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五)迁出和迁入: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它们对种群的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二、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年龄组成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变化方向直接影响影响数量变动决定大小和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决定种群的密度;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性别比例影响着种群密度;年龄组

4、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经典例题】例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繁殖 B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D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食物和空间而发生竞争解析: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通过交配而繁殖后代;种群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动;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争夺空间和食物而发生斗争,但这不是竞争,而是种内斗争。答案:D例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D不同人

5、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这些特征都可以影响种群的大小、发生、发展等变化。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都可以影响未来种群的密度大小,但是它们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体现出来的。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预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到时候未必能够实现,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所决定,关键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同样,人类的死亡率也并非仅由自然选择所决定,而对于种群中个体的迁移率,则根本无法预测。因此,对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起

6、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答案:D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点导学】一、J型曲线: (1)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无病疾等理想条件。即不存在自然选择。 不存在生物个体因生活改变而发生的生存斗争,无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如无捕食和竞争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无K值。(2)种群数量增长公式:设为种群的起始数量,每年种群增长率不变,且次年均是前一年的 倍。则第t年种群数量为: (注:不表示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 (3)J型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种群增长率不变,与密度大小无关。 (4)

7、种群增长率变化: 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植为。时间种群增长率 (5)J型增长的两种情况: a. 实验室条件下,当一种细菌接种于适宜培养基中,在细菌增长的开始阶段,由于条件适宜,细菌增殖可看作J型增长。 b. 自然环境中,当一个种群刚刚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如外来物种入侵,由于条件适宜,没有天敌,该种群增长可看作J型增长,二、S型曲线: (1)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各个体间因为食物、空间引起的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率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2)K值理解:K:表示环境最大容量;可以认为是种群中生物数量的最大值,此时种群不再扩

8、大,种群不会增长。:此时曲线斜率最大,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到K值所需时间最短。小于K/2:种群密度过低,很容易因为无法交配而种群灭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K值。 (3)种群增长率变化 : 0最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大到最大值) 00 (K/2) (K) 时间种群增长率 (4)应用:在实际环境中,种群增长一般都呈“S”型曲线,但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一定时期内可看作“J”型曲线。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如渔业捕捞,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开始捕捞,并且应使捕捞后的

9、种群数量保持在K/2点。这样做既可获得较大捕捞量,又可保持这种群数量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制订的依据: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外界条例、性别比例、年龄组成,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只有控制出生率才能影响人类的种群密度。所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允许生育一个孩子,即降低人口出生率。【经典例题】例1:(2007全国理综)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解析:种群在自然界中的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10、种群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密度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当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激烈,种群增长率会下降。在种群迁移到新环境初期,由于环境条件优越,种群增长速度逐步加快,时达到最大,然后又逐步降低,达到K时为0。答案:D例2:下图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下图,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时间种群增长速度时间时间时间时间种群数量时间时间时间时间种群数量时间时间时间时间种群数量时间时间时间时间种群数量时间时间时间ABCD解析:由增长速度曲线知增长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排除A的“J”型增长曲线。时间内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至最高。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又

11、逐渐减少至0,增长率虽然减少,但种群数量仍然增加,增长率为0表示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再增加,故符合“S”型曲线。答案:B第3节 群落的结构【要点导学】一、理解群落的内涵: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的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2)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3)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一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知识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2.群落的物种组成:(1)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

12、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例如在美洲大陆上,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逐渐减少。 (3)平原的生物种类一般比山地的少,草地比林地的少,远离大陆的岛屿比靠近大陆的岛屿生物种类少。(4)在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5)不同生物种的生态位常常不同。据此可以把群落中的生物种划分成不同的群落成员型。凡是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的生物叫做优势种;(6)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

13、质与能量交换中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做建群种。 二、种间关系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原因: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特点:分布具有呈镶嵌性原因: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经典例题】例1: 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

14、捕食寄生捕食解析: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后,大鲈鱼将以小鲈鱼为食,这应属于种内斗争关系,而不应是种间捕食。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汁液为主,应属于寄生关系,如跳蚤与人雄蚊与植物等。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碎食植物属于捕食关系,象牛与草等。答案:C例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解析: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植物明显地分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地被层;池塘中植物明显地分成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其实,草原上的植物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同样也有明显地分层现象,如地上地表地下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