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1303201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5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1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1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21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21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doc(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与2021年高考语文常见八种错误题型总结汇编2021年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词性:词可先粗略的分成实词和虚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_、_、李白、白居易,中国。”、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3、表示物质

2、事物(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火、水、大米。”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_和认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

3、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注意:形容词前能加很。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量词:

4、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代词: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

5、、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

6、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注意:数词和量词通常被人们称为数量词。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连词

7、: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动态(范本)助词,它们是“着、了、过”。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名与动、形的区别: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

8、家?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_。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动词、形容词的区别: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如: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拿把菜刀来。(量词)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

9、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

10、“大家的意见一概”。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2021年高考语文常见八种错误题型总结、字音字形题,耗时过多而丢分。字音字形题耗时不要超过分钟,否则既降低了答对的机率,还挤压了其他题的时间。俗称“丢双份”。高考语文选择题多为复查负效题,不复查还好,越查越易改错。【对策】选择常见_个多音字和_个常错形近字,遵循“以义定音定形”原则,适度联想发散,逐一记忆过关,每天一题,适当训练。、词语(成语)运用题,不知分类而丢分。成语题中只要出双重语义的一般是选择项,比如灯红酒

11、绿、想入非非等。当然成语还有因不了解成语意思误用、因不明成语适用对象误用、因不明成语感_彩误用等角度进行分类。【对策】)选择_个常考成语和_个常错成语,逐一过关,每天一题,适当训练。)其他实词虚词不能放松。3、语病辨析题,不分轻重而丢分。语病题是命题人最头疼的题目,因为语言本就讲求约定俗成,因此答题时不要苛求_,只比较哪个选择项更好一些“认对不认错”。【对策】汇总高考题,熟悉六种语病类型,分类解析,每周一题,适应训练。语病题是训练低效题实词理解题,教材不熟而丢分。实词题与教材文言文联系最紧,出题点一般为教材内容。【对策】汇总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梳理过关。5、文言筛选题、

12、分析概括题,忽略原文而丢分。【对策】文言筛选信息题的关键是将选择项内容代入原文,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排除。分析概括题除了要重视原文,代入原文外,还须盯紧该题设错的五大方面(搅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语意逻辑)。6、文言翻译题,得分点不全而丢分。【对策】汇总必修教材中篇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过关。重视四个落实(一是字字落实,重点在单音节词翻译为以该单音节词为核心的双音节词;二是句式落实,不仅有句式还包括活用法;三是文从句顺语言落实,四是得分点定位落实,是得分点的绝对不能译错更不能译掉。)7、文言断句题,不懂标志而丢分。【对策】断句题命题点在于标志。标志有哪些?句前“犹、况、夫、其”,句末“耶、者”

13、,当然还有句中的“而”等。此外,要善于利用句式特点、主谓、动宾关系等技巧。断句答问命题自由,但无非内容概括和常识考查。内容概括摘原文,常识考查适当须积累文学、文化常识。2021年高考语文理解语句内涵知识点总结与2021年高考语文病句的辨析方法总结汇编2021年高考语文理解语句内涵知识点总结现代文阅读中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和情感的语句;在结构层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等。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很重要的能力,考生一定要注意。做题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把语段或篇章的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对“重

14、要句子”的理解与文章的主旨结合起来,而后再做题。对于选择性试题,要注意辨析对句子的不同解释之间的细微差别,常见的干扰法有:用已然偷换未然,用部分代替整体,用一般偷换特殊,把相对说成绝对,把特称说成全称等,或者相反。就语言、内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别注意那些“形同神异”或“形异神同”的选项。对于主观性试题,则要注意选用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对句子进行概括:对于句子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隐含意思,则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义。具体做法如下:、从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方法指点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要特别注意,定、

15、状、补这些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如_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砘疃斐傻脑帜选闭饩浠暗睦斫猓徽返囊幌钍牵?),其中,要理解的句子中“灾难”的定语“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就暗示了其原因在于人类的主观性。同时,对于复句还要注意明确其句间的关系,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方法示例(_高考全国卷第7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附第一自然段原文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运动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解题指导这一自然段中,“假说”后面有两句话,注意首句中“机能”的定语“高度发达”,而后面的长句也正是说明_“高度发达”,由此来看,A项理解是正确的;后句中,注意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