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推断方法.教师版 (1).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129904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推断方法.教师版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推断方法.教师版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推断方法.教师版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推断方法.教师版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推断方法.教师版 (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推断方法.教师版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推断方法.教师版 (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例1、可以独飨(xing)白粲(cn)。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例2、王怒曰:“劓(y)之。”劓:割掉鼻子。例3、家人瞷(jin)见者,悉 惊愕。加点字“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小结: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

2、戈、斤(斧)、殳(sh)”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旨”与美味关;“隹(zhu)”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攴(p)”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而发绕之。二、字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B,便要还家,设

3、酒杀鸡作食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三,前后加字法文言词语多由单音节形式出现,翻译时先将其组成多个多个双音节词(也就是组词),再根据语境从中选取恰当者替换,这是最常用的做法之一.1、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这两人一贯是好孩子呀2、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拔擢、提拔四,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

4、,进而推断词义。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变姓名,诡踪迹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A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B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C句中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为“隐蔽”。D句中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五,课文迁移法: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

5、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A,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高考)B,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高考)在A句中,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还有成语“弃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在B中,我们联想到氓中“乘彼诡垣,以望复关”,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两句中的“乘”都是“登”的意思,进而推断此句的“乘”作“登”讲。六,句式推断法:借助对仗句和互文修辞推断词义。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优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A句既是对仗句又是互文辞格,

6、借助“用”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B句依据“慎”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讲。C句借助“竭”推断出“殚”也作“尽、竭尽”讲。D句中借助“愈”推断出“弥”也作“越、更加”讲。七,语境推断法:(“因文定义”法)语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语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可借助这些语境来推断。A,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A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中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推断为“记载”之义。B句中联系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就可推断出“人事”就是“人的作用、人的主观努力”之义。八,代入推断法

7、:仅适用于选择题。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词义的正确判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0年高考)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可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解释准确即为正确判断。A项把“省”释为“探望”,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省亲”类比,推断A正确。B项把“审”释为“知道”,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当局者迷,旁观者审”类比,推断B正确。D项把“信”释为“使者”,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类比,推断D正确。C项把“樵”释为“打柴”,关键看是名词还是动词,

8、从“取樵”这一动宾式看,“樵”应是名词“柴”,所以本题选C。九、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始速祸焉。六国论“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2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r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3其文约,其辞微。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ji“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5 拜住袖其疏入谏。“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 推断文言虚词的

9、方法(一)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2012年天津卷中的“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两句,判断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于”和“见”搭配使用,表被动,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于”是介词,译为“在”。即时应用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

10、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下面的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续耳(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如“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着泰山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表修饰,不译。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中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

11、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译为“于是,就”,表承接关系。即时应用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下面的句子中的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2)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三)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即时应用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遣人遥尾其后,路其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

12、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何”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试问徽之先生何在(2)君何以知燕王(四)位置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后是助词,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即时应用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

13、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用法是否相同?(1)叔孙通者,薛人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五)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遣使约降于燕”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第二句中“于”译为“被”。即时应用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义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果争橹,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2)

1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六)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志意也”和“必有以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名词,“原因”。即时应用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尝闻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谲计诳人。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坐彝伦堂,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臵,故来见迟耳。”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适”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一日,此生适有犯(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七)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

15、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词,表揣度语气,“大概”,作状语;“其孰能讥之乎”,“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其”,指示代词,“其中的”,作定语;“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作兼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语气助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即时应用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太祖与袁绍方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