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成全一棵树》教案冀教版.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1262168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成全一棵树》教案冀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成全一棵树》教案冀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成全一棵树》教案冀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成全一棵树》教案冀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成全一棵树》教案冀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成全一棵树》教案冀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成全一棵树》教案冀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全一棵树教材分析:中国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全一棵树的作者巧妙地阐释了这句话,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一棵“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地成长,“比别的树更旺盛、更挺拔”;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文章中,两条线索交织着,成为全文情节发展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有效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寓意深远。读完这个故事,每一位读者的灵魂都会被深深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而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儿的自强不息与自信乐观,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的心。其实,成

2、全就是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成全”的内涵,教学重点:理清文章顺序,体会人物情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情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成全”是什么意思?你有过成全别人或被人成全的经历吗?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成全一棵树。(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 “成全”为出发点,既自然引出课文,又印

3、发学生对成全的思考。)二、把握内容,理清思路1自读正音,检查指导。2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思考。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这时,她那腿有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的快要枯萎的小树苗。(起因)经过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茁壮成长,而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经过)许多年过去了,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结果)(设计意图:既得出结论,又指导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3探究线索,理清思路。成全一棵树中,你觉得谁成全了谁?文中的“树”有几层含义?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 母亲成全孩子(暗 线)

4、孩子成全自我(板书)文中的“树”一指那棵树,二指那个孩子。(设计意图:从文章标题入手,既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又能明晰作者写作的思路。)三、研读课文,探究中心1出示中心话题。孩子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孩子,孩子成全了自己。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设计意图:此中心话题能有效将课文的内容与线索整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整体探究,不致将课文肢解。)2结合课文谈感受,交流心得(1)这是一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最终高大挺拔的树。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一些枯萎。”(开始时,这棵树苗先天条件不好,无人重视,容易被人丢弃。)b“可是不久,那棵树苗也长成一

5、棵树了。”(小树的生存愿望很顽强)c“小树一天天长大了赶上了他们。”“春去秋来,那棵小树更挺拔。”“许多年之后,那几棵树已经有一抱粗了。”(这棵树已彻底摆脱随时被人丢弃的命运,他已是一棵和其他树一样正常,甚至比其他树更高大挺拔的树。)为什么会这样呢?(2)这是一个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孩子。a“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这棵树苗和他同病相怜,它既是为树苗争取生存资格,也是为自己表达心声。)b“孩子高兴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他深知这瘦小甚至枯萎的树苗,如果赶上或超过其它树苗的话,除了主观上的努力外,客观上也需要大地母亲给予更多的爱。)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6、“上了学的孩子还总是惦记水塘和树之间。”(这棵先天不足的树需要他更多的照顾,一如先天残疾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孩子既是为小树,也是为自己争取机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自强不息。)d“孩子背着书包给他一个绰号:阳光。”(虽然先天残疾,但是他依旧那样阳光,那样自信、乐观。)(3)这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成全孩子的母亲。a“母亲望着孩子母亲点点头。”(母亲懂孩子的心。)b“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重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学校。”(母亲从孩子精心照料小树的行动上看到了孩子那颗自强不息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相信孩子会像小树一

7、样顽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c“母亲望着已到中年的儿子偷偷地喂那棵树哇!”(母亲当年没有说破秘密,就像当年孩子偷偷地喂那棵树一样,母亲也在偷偷地关爱着孩子。其实,文中的孩子就是小树,母亲成全孩子,就像孩子成全那棵树一样。)(设计意图:从三个方面小树、孩子、母亲来理解课文,能比较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从小树、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或学习了这一课,你领悟到了些什么?(设计意图:学习此篇课文,旨在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能联系并指导自己的生活)五、拓展阅读长在心里的双手板书设计:成全一棵树孩子成全一棵树(明 )母亲成全孩子(暗 )孩子成全自我成全一棵树

8、教学反思执教成全一棵树后,回顾整个执教过程,看到孩子们在读书中因受到感染而涨红的笑脸,感受到他们美好的情感,我的心也被幸福充斥着。这样一篇饱含情感的文章,这样蕴藏着丰富内涵的文本,不仅是很好的语文读本,也是很好的情感教育媒介。在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一直力图通过反复细致的品读语言来促使孩子们感悟文中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并借助想象情节的创设来设身处地的感受孩子的心理状态,理解语言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健康心理,养成健全人格。着眼于此,我将本节课的目标设定为三个:1、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2、在读书中感受

9、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3、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静心反思目标设立与达成的过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遗憾。第一个目标的确立是着眼于文本本身强烈的人文特点,在深入挖掘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熏陶。这一环节完全可以让孩子们打开思路,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畅谈感受,加深理解,我所设计的两个想象训练就是很好的可以展开谈去的点,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更多关注了步骤的完整性,没有给学生更多更大的空间,因此造成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10、的情况,教学策略的灵活性上仍有欠缺。而后两个目标的确立是着眼于语言文字训练的。从本文语言结构上的特点来分析,这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有很突出的细节描写,结构线索特点分明,明暗交织同时推进。实际操作过程中,整体感知环节的实施,还需要在整合过程中,进行概括方法的总结,运用比较示范等方法强化学生的概括能力,使训练更扎实。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感悟语言的方法,在这节课上虽然也设计了朗读训练,但处理得有些粗糙,在朗读上应该很好利用优秀生的示范作用,从对文字的品评入手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对比朗读,示范朗读等方法,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使情感体会更加水到渠成。本课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

11、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