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245319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林深处人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竹林深处人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竹林深处人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竹林深处人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竹林深处人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竹林深处人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林深处人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竹林深处人家说课稿泾源一中马义哈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竹林深处人家。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思路、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说课反思等八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本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

2、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根据教材定位,单元要求、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虑,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2、让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相衔接的语言,理清作者的思路。3、体会

3、本文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文时,进行朗读技艺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通过描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出的对祖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对欣欣向荣的生活的讴歌。以及对勤劳、朴实的山村人民的热爱之情。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思路(一)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二)教学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三)课型及教学思路这是一篇描写江南竹乡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反映竹海情景的语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竹林与竹林人家的方法。四、教

4、法学法“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同时课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融洽交流互动合作。为此,教读本文时采用如下的方法: 1、朗读法:“教学诸法读为本”。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理解内容。2、点拔法:运用点拔法以突出重点,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特征。同时点拔法能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3、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符合素质教

5、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本文篇幅教长,教学中应该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五、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竹2、学生说带有“竹”这的成语、俗语。(二)课前1、简介作者(略) 释题: 竹林(景色) 深处 人家(生活)2、预习检测(字词过关)(三)整体感知A、生快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找出这些段落。(竹海之景、竹林人家)2、作者笔下的竹林之景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3、竹林人家的生活有何特点?B、教师引导提示 (板书)(四)合作探

6、究A、分段朗读14段,教师引导分析: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描写竹林的?分别表现了竹林怎样的特点?(提示:行踪变化、比喻的运用)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竹林之景的?远望:宽广深沉 写作手法:移步换景3、引导交流 近看: 深不可测 写作顺序: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 四顾: 密不见底B、生快读58段,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描写竹林人家时如何做到引人入胜的?2、竹林人家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氛围中的?3、57段中找出描写竹乡人色彩、声音、气味的语句。 4、读6段,体会竹乡用竹之彻底? 5、本文用了过半篇幅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是不切文题吗?6、试归纳本文中心。引导交流:a、引人入

7、胜技巧: 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b、祥和、欢乐。c、色彩: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声音:鸡鸣声,欢笑声; 气味:乡土气息,清香的新竹气息,竹的清香。d、用竹彻底(住、用、穿、吃)e、竹景(广、深、密) 铺垫、衬托 生活(祥和、欢乐)f、中心:对勤劳朴实竹乡人的热爱和竹乡生活的向往。,C、总结归纳:(写作特点)1、移步换景(不同视角写景)2、善用修辞、描绘形象3、结构严谨、过渡自然说明:对散文主题和写法的归纳,是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事,故这个环节可放手让学生归纳概括,教师及时点拨引导,从而达到学习本文写景技巧的目的。D、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写景的方法。(1) 写好景

8、物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 (2)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3) 景物描写要安排合理的顺序。 (4) 景物描写中要渗透作者的感情。(五)拓展延伸 竹、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请你任选以上一种植物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其特点,字数不限。说明: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践,强调学以致用,所以在拓展延伸部分我要求学生借鉴运用本课的写景技巧,以“竹、松、梅”为对象写一篇短文,以实现课内向课外迁移。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竹林深处人家 景色 生活(广、深、密) 铺垫、衬托 (欢乐、祥和) 美丽富饶七、

9、教学评价本课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主要在课堂提问反馈、课堂讨论总结、听说训练展示等环节加以补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八、课后反思:1、新课程强调教师授课要“用教材教”,一篇课文,仅仅只是一个例子,教学过程关键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探究美、创造美”。学完一篇课文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2、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教师:马义哈

10、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2、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进行生动描写的写法。三、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描写顺序。四、教法学法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相互质疑,理解课文内容,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增强感性认识。整体感知这是一篇优美如画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写了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是从一个角度,还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呢?全文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竹子,是

11、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二)文化积累,了解作者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黄蒙田:生于1919年,当代著名的美术家,散文家。(三)知识积累,字词处理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山麓隧道竹坞山岚竹箬匾箪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束手无策 名副其实:山岚:山麓: (四)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探究段意:本文共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一、二、三、四段)主要对竹林竹海景物的描写。第二层次:(五、六、七、八段)主要对竹乡的人和物的

12、描写。1、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这里有什么人?解惑:文章描绘了江南乡下的春天,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情景。勤劳质朴的竹农 (五)分析课文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1、 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

13、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2、 作者是从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物?主要突出竹子的什么特点?回答:作者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分别是:(1)、远处所见:远远望去,从平地到山顶全铺着竹子,像全被竹海淹没了。一阵风吹来,只见竹浪一浪推着一浪,直涌到很远。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2)、竹林深处所见:山路两边高大的竹林很密,盖住了天空,一点也感觉不到阳光的猛烈。我们走在路上就好像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像屏风挡住路,好像走不通了,但是我们走到前面一看,另一条山路又出现在我们眼前。(3)、竹坞所见:抬头向四面看望,到处都

14、是竹子。突出竹子多而茂密。3、 提问: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回答: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4、 提问: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用了哪些比喻?回答: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了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老师点拨:同是描写竹林,视觉不同给人的感觉炯然不同,第一自然段写远望,第二自然段写近观,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辽阔,“远望”重点写竹海的雄伟壮阔,近观写竹林的深不可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5、 提问:细读第三自然段,哪一句写视角的变化,所观之景的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一段重点写竹林的什么特点?找出竹坞所见句子。回答: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教师点拨: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