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237013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课程设置改革,不仅要具有实用性,又要具有超前性,还要根据本地产业实际增加乡土教材设置。本文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应坚持的根底性、超前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出发,就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国务院?关于加快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稳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水平,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根底上,加强文化根底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根底。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就业与升学兼顾,从

2、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及教材、教法和教学伎俩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正确结合。社会、经济、科技的开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也必须不断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开展效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局部,是职业教育开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的开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必然结果。通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笔者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必须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入手。一、指导思想要明确明确的指导思想是课程设置改革的首要前提。近年来,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开展形势对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诸多指导性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3、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快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08-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假设干意见等,这些文件精神是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依据。作为职业教育从业者,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这些文件精神,明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开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型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并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努力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办法,确保课程设置改革取得实效。二、开展定位要准确教育部?关于制定

4、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案的原那么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效劳、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以培养生产和效劳一线的技术工人为主,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开展定位,根据这种市场定位,可以找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在劳动力市场的横向分类位置和纵向职业层次位置。课程设置准确瞄准和跟踪市场,培养的毕业生才能适应市场和行业企业需求。三、坚持课程设置的根底性、超前性、灵活性和综合性1.根底性市场经济以营利为主要标志,因此势必不断地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职业教育有其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很难跟上

5、市场这种瞬息万变的变化。作为职业教育从业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根底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设置根底性课程。如在畜牧兽医专业中加强畜牧兽医根底知识教学,强化畜牧兽医工作中的养殖防病办法和增强学生根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各项根底能力,为以后的技能提高和适应多样的变化打下良好的根底。2.超前性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然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有客观规律,人才培养也具有周期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综合考虑未来经济开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对未来的开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分析,从而为超前开发适宜的课程提供依据。3.灵活性课程设置在注重根底、实际操作技能和理论研究结构

6、组合的同时,也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纵向上,要能组合不同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计划,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可组合出企业营销策动人员、营销管理人员和柜台营销人员;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顾专业之间的配合,如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都应该学习掌握市场营销课程,使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能紧密结合起来。4.综合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指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指综合实践活动。从用人单位调查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仅仅掌握一种职业技能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开展需要,只有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开展能力的毕业生,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开展过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潜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四、课程设置要充沛体

7、现职业教育的适用性职业教育的适用性是指职业教育应从应用、适用出发进行,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适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实用性,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适用性。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仅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还要满足学生毕业后岗位对接的需要,即以胜任岗位需要为出发点的课程目标。我们的课程设置要做到既为学生开展打好根底,又使学生具有某一岗位的能力,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企业平安生产课、企业文化课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以及适应学生毕业去向多样化的需求。另外,在课程设置时,也要考虑地区经济特点,适中选择带有地方经济特色的辅修课程,增

8、强毕业生效劳当地经济的能力。如笔者学校就在旅游与效劳管理专业中开设了?保山市旅游指南,在烹饪专业中开设了?保山美食风情。五、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规范课程评价是整个课程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对课程设置改革起着导向作用。笔者认为,课程评价应注意职业性、实用性和整合性,评价体系应由校内和校外两局部构成。校内评价侧重于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进行用人单位人才使用的需求与要求调查,对升学比例进行统计分析;校外对课程体系的评价,诸如社会、用人单位、行业的评价侧重于毕业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评价。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可以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社会评价可以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用人单位的评价可以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

9、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行业评价可以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要。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相适应,紧跟社会、经济、科技开展的步伐,按照教学规律和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课程改革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对企业的适应能力,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中等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开展的需要。参考文献:【1】李志岩.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现代技术开发,2008(10).【2】杨晓敏.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初探.课外阅读,2008(5).【3】屠卫星,黄秋平.“紧跟市场满足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