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235695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版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备课资料一、人地关系的含义“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作为地

2、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对人地关系的

3、研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出发点,或侧重于人,或侧重于地,或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或强调自然对人类的控制。人地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地理学的主题之一,许多地理学者把人类的居住地(人的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地理学的古老传统。近代地理学产生以来,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赖关系就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着重点,可以说,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地观点一直在地理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中,不管是环境控制或环境影响的论点,还是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论点,其着重点是相同的,都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接着,地区差异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在地理学中先后受到重视。到了70年代,地理学研究中的人地观点令人注目地复兴

4、了,并与空间观点密切地结合起来,也与地区研究的观点结合并相互补充。人地关系研究复兴是因为:第一,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是无法割裂开来研究的,脱离了人类活动的纯自然或脱离了自然环境的社会生产既不真实,这种研究也不利于地理学科的前进;第二,由于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心日益增强,这种关心掀起一种强大的声势,使得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发展方向;第三,由于地理学更趋于深入到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1970年英国的费希尔(c.A.Fisher)在区域地理学往何处去一文(载英国地理学杂志55卷373389页)中,极力呼吁要恢复以人与环境为主旨的区域地理学,并认为它当然是地理学

5、的核心。但70年代的人地关系已不同于30年代的人地关系,过去讲的是因果关系,现在侧重于函数关系。目前,人与环境的关系已用空间系统来研究,即用数学模型来探索位置、距离、方向、范围、密度等人地空间要素在函数上的重要关系。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人与环境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也说明了新的人地观点是如何与区域观点和空间观点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的。二、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论并非同一个概念,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开始即已存在的客观关系,对这种关系,人类早就有各种认识。地理科学产生以后,把地球当作人类的家乡来进行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作为

6、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它从人类的生产、生活、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各个方面,探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制约的关系。由于研究者个人的世界观和阅历不同,各人的认识水平也有差异,以及受时代条件的局限,对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例如,有人过高地估计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有人则在人地关系研究中,强调人定胜天,贬低和忽视了地理环境应有的作用;有人则强调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这些理论来指导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见解,从而导致了人文地理学不同学派的产生。但不管

7、以何种出发点来解释人地关系,这种种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以人地之间的关系作为立论对象,因而被称为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近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科学的人文地理学是近代产生的,从它开创时起,就以探讨人地关系为其主旨,以人地关系理论来解释地面上的种种人生事实,因而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但也需指出的是,人地关系理论并非人文地理学的唯一理论基础,人地关系也并非人文地理学的唯一研究对象。除了人地关系理论外,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还有区位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文化景观论等,虽然这些理论与人地关系理论存在许多重复之处,但也并非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人地关系论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阶段,走

8、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但是作为地理学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它们都是围绕“人地关系”展开的,都企图说明人地关系的客观规律。时至今日,人地关系的理论日臻成熟,以马列主义观点来探讨人地关系,建立合乎辩证思维的人地观,是人文地理学得以积极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人文地理学的马列主义基础就是通过辩证思维建立的人地观”。三、古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思想探究人地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00年,中国杰出的哲学家老聃(前580前500)曾涉及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宣称自然无人性,因而缺乏一种意志感,只能被动地对待。他认为人的责任仅仅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9、他的名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王制篇提出:“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异的人生现象。孟轲(约前372前289)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思想。另一位有名的哲学家苟况(约前313前238)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他发表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精辟言论。他认为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掌握规律,“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苟子性恶),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荀况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向自然控制人类命运这一陈旧观念提出抗争的学者。对于人口繁衍过快而造成资源供应的不足,我国战国时代的思

10、想家韩非子早已提出警告:“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子。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即有萌芽。管仲(前685前645)是代表人物之一。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墨子认为“顺天意而得赏”,承认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国语鲁语记载,鲁宣公在泗水上张网捕鱼,里革将渔网割断扔进水里,劝鲁宣公渔猎要及时,要让动植物得到繁衍,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兽长,鸟翼彀卵,虫舍蟓,蘩庶物也,古之训也。”在孟子梁惠王篇中,也有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人地协调观点:“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1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如果用细网捕鱼,会把鱼苗也一网打尽,春夏入山砍伐森林,便要无林可伐。商鞅曾提出“为国任地”的观点,商君书算地篇:“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主张人口与耕地比例要保持平衡。认为要“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道路足以处其民,山林、薮泽、溪谷,足以供其利,薮泽、堤防足以蓄。故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兵休民作而畜长足”。已具有人地协调的思想。吕不韦集门客于秦王政八年(前239)编写的吕氏春秋也包含了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内容:“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根据不同地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在西方,探究人地关系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希腊学者希波革

12、拉第(Hippocrates,前460前377)在论空气、水和地方的著作中,专门论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他说:“人们(居住在热带气候里)比较北方人活泼些和健壮些,他们的声音较清朗,性格较温和,智慧较敏锐在这样温度(指热带)里居住的人们,他们的心灵未受过生气蓬勃的刺激,身体也不遭受急剧变化,自然而然使人更为野蛮,性格更为激烈和不易驯服。”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前428前348)是一位用演绎法来进行推理的学者。他主张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都是完美的客体,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都是从完美的客体退化下来的,或是处于退化的过程中。他看到希腊的阿蒂卡地区曾有

13、过肥沃的土壤,能养活居民,过富裕的生活。山地有过森林覆盖,不仅为家畜提供饲料,还能保持雨水,不让暴雨时的雨水从坡地上倾泻下来。“过去,雨水不像现在这样从荒芜的地面流泻入海而白白损失现在剩下的和过去存在过的相比,就像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所有土地上的脂肪和肉都消耗尽了,剩下的只是赤裸的土地骨架。”然而,柏拉图只注重于客观的退化过程,却没有深究产生这一过程的原因,未能认识到那是占用土地的人们使土地改变了面貌,而土壤侵蚀和土地的破坏却是人类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地方都同样出现过。当然受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柏拉图当时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没有建立关于人地关系的推理。到了罗马时代,出现了几

14、位试图解释人文现象与环境关系的地理学家。阿加塔尔齐德斯地理分析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这个观点上,带有朴素的人地适应理论的色彩。斯特拉波是罗马时期重要的地理学家,他的地理(17卷)一书被保存了下来,从他的引文中,人们才得以窥见古代地理学家那些早已散失的著作的零星内容。他给地理学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地理学就是对人们居住世界的描述。他承认气候对于居住区、人口密度和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影响。他把居民及其生活方式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在某一自然环境下社会日常生活状况,如何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如何根据人们的需要和智慧来改造、治理环境。他认为:“在地理的研究上,我们不仅需要观察一个地方的形状与大

15、小,而且像我们说过的,要观察它们的相互关系。”在他的著作中,有着内容极其丰富的经济地理资料,但那是描述地理学时代的巨著,只能阐述人地之间的简单的联系,不可能进行科学的解释。四、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1)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地理学虽然从一开始研究人地关系就强调人地统一,带有追求人地协调的愿望,但是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却走过曲折的道路,产生过许多不同的学派。在理论上,分别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适应论、人类生态理论、文化景观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人地协调论等。它们都企图解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存在何种正确关系的问题。其实这些名称都是别人为了研究方便起见,而人

16、为地给予的概括称呼,它们只是人们对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认识过程,对于地理环境的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估价的差异,它既反映了人类对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也反映了思维认识的发展规律。17世纪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以来,在研究方法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进化论的概念是如此具有吸引力,以致生物学以外的许多学科都通过类推法而加以应用。生物进化通过自然选择以适应环境的理论成为当时科学思想的基调,人们试图按生物原则去估价并综合人地关系,特别是当用来解释不同社会集团的生存是由于他们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时,就逐渐形成了人地关系理论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然而,人们不久就发现环境决定论不能确切地解释人地关系中的种种现实,不能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然力的制约面前,与生物不一样。于是,在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法国的白兰士形成了他的或然论观点,这一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