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1231443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中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期中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期中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期中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期中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中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中复习提纲.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另附有本学期相关PPT课件,请尊重朱老师的劳动成果第一部分物质的性质一、SO2:1、SO2是酸性氧化物,可类比CO2:SO2H2O;SO2NaOH;SO2Ca(OH)2;SO2NH3H2O;SO2CaO2、SO2以还原性为主,在水溶液中更易被氧化:SO2(SO32)与O2;X2溶液;HNO3;Fe3;H2O2;Na2O2;KMnO4;NaClO3、SO2的漂白性及其与HClO等漂白性的区别二、H2SO4:1、稀H2SO4与浓H2SO4的差别2、浓H2SO4的三大特性3、什么是钝化?4、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1)浓硫酸只表现氧化性;(2)浓硫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3)浓硫酸只表现酸性5、H

2、2SO4的工业生产三个反应三种设备三、S与Hg、Cu、Fe四、N2与H2、O2、Mg五、NH3:1、NH3的碱性(包括与水的反应)2、NH3的被氧化:与O2(在纯氧中燃烧、催化氧化);与Cl23、NH4的性质;NH3的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制备六、NO、NO2:1、NOO2;NO2H2O;2、NOO2H2O;NO2O2H2O;3、NO2NaOH;NONO2NaOH(在课本的作业中有)七、HNO3:1、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1)浓硝酸只表现氧化性;(2)浓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3)浓硝酸只表现酸性;(4)硝酸的不稳定性2、Fe、Cu、Ag、SO32、I与浓、稀HN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HNO

3、3的工业制备第二部分重要的实验1、离子的检验:SO42、NH42、气体的检验:SO2(与CO2的鉴别)、NO、NO2(与Br2蒸汽的鉴别)、NH3不能共存的气体如:NO与O2;NH3与HCl;Cl2与HBr等3、Cu与浓硫酸反应要加热吗?现象?4、Cu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重点关注)iviii的答案有尾注 (1)将导管的出口浸入水槽的水中,手握住试管,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表明装置不漏气(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浓硝酸,将试管斜放,再把铜片放在试管内壁,塞紧胶塞,慢慢到直立试管,使铜片沿试管内壁滑下,与浓硝酸接触(3)3Cu8HNO3Cu(NO3)22NO4H2O,2

4、NOO22NO2NaOH、NaNO3、NaNO2(4)甲,在通过C中的水时,NO中所含的NO2跟水反应,又达到NO,再经D中的浓硫酸干燥可达到纯净、干燥的NO用右图装置,进行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同时,为了防止污染,在试管B里盛放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反应产生的气体。(1)实验前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_。(2)若实验使用的试剂是质量分数为63%的硝酸和小铜片,操作中怎样加入硝酸和铜片才能避免铜片与硝酸刚一接触时生成的气体外逸到空气中?_。(3)若使用的试剂是1mol/L的硝酸和小铜片,则A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实验结束后试管B中的溶液所含的溶质有(写化学式)_。(4)为了从上述

5、实验中获得纯净的NO,拟用以下装置除去NO中的杂质,最好选用表中的_(填编号)方法,理由是 。 (1)无 NO(2)出现红棕色气体(3)先关闭a,开启活塞b和c一段时间,充分排除D中空气,再关闭括塞,开启活塞a和c有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b、c是活塞。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色的 (填化学式)气体。(2)当关闭活塞b,开启活塞a和c时,在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3)若要使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时,中的气体始终保持颜色不变,则应对该装置进行如何操作? (1)将装CaCO3的干燥管下移与稀HNO3反应产生CO2 当C处出现白色沉淀时(2)3Cu8H2NO33Cu22NO4H2

6、O(3)用F向E中鼓入空气,E内颜色加深 NO2进入C生成HNO3使CaCO3溶解(4)吸收过量的NO2,防止空气污染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1)实验时,为在E烧瓶中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必须事先赶出去其中的空气。其中第一步实验操作为 。如何确定E中空气已被赶尽 。(2)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如何证明E中收集到的是NO而不是

7、H2? 。一段时间后,C中白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 。(4)装置D的作用是 。 方法一:(1)在试管C中加水浸没导管口,给B稍加热,C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后,C中导管中有液体回流。(2)使整个装置先满氧气,防止反应生成的NO被氧化(3)试管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2NO十O22NO2(4)吸收尾气中氮的氧化物,防止污染。方法二:(1)CaCO32HClCaCl2CO2H2O(2)D 将试管D旋转至试管口垂直向上(或使试管口中的导气管短进长出)(3)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澄清为了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一氧化氮,某学生实验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加热及固定装置均已略去),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8、。其中E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方案一:A为H2的气体发生装置(1)实验仪器连接完毕,关闭活塞K,如何检查BC装置的气密性?(2)实验开始时,首先要在试管C处检查H2的纯度,其目的是: 。(3)为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一氧化氮,反应一段时间后,由E向试管D中鼓入空气,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试管C中盛有的是NaOH溶液,作用是 。方案二:A为CO2的气体发生装置(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开始时,要使整个装置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图中需进行改进的装置是_(填序号),若无其他任何可选仪器,你认为合理的改进措施是 。(3)

9、若试管C中盛有的是澄清石灰水,反应过程中在该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 (1)3Cu2NO38H3Cu22NO4H2O(2)不能,因为圆底烧瓶中有空气,空气中的氧气会与NO反应生成NO2,出现红棕色。(3)关闭止水夹,将干燥管放入带有水的烧杯中,若干燥管内的液面比烧杯中的液面低,且过一段时间后干燥管内的液面位置保持不变,则表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铜片溶解,且表面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变成蓝色,液面下降。有红棕色气体产生。(4)防止污染环境。右图是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两个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实验装置中能否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是NO气体_(填“能”或“

10、不能”),简述理由 。(3)若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以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则检查气密性的操作是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稀硝酸,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空气,稀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充满整个干燥管,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止水夹,观察干燥管内的现象 。反应停止后,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事先已将注射器内原有的空气推出),关闭止水夹后取下注射器,并抽取一定量的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4)上述实验完成后,将注射器内的气体通入到NaOH溶液中,其目的是 。 (1)3Cu2NO38H3Cu22NO4H2O(2)打口活塞,将稀HNO3从“U”形管a端(右端

11、)注入“U”形管中,至溶液充满左管,关闭活塞。(3)防止反应生成的NO被O2氧化为NO2。(4)用酒精灯在左管下加热(5)能。随反应生成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液面下降,当液面脱离Cu丝时,反应停止。(6)将活塞打开,使无色气体进入分液漏斗中,若无色气体变为红综色,证明无色体为NO。(7)2NO22NaOHNaNO2NaNO3H2O某课外学习小组,为探究稀HNO3能与Cu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稀HNO3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写出向U形管中注入稀HNO3并将左管充满的操作过程:(3)将左管充满稀HNO3的原因是:(4)实验开始时,反应很慢

12、,为加快反应速率,应采取什么措施:(5)实验中HNO3与Cu的反应,能否自动停止?为什么?(6)在实验中,证明生成的无色气体是NO的操作是:(7)为防止气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外溢,污染空气,教师建议同学们在漏斗上口处堵一小团蘸有浓NaOH的棉花,将有毒气体吸收。其中一种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1)NO (2)稀硝酸 铜屑 蒸馏水 净化NO气体,除去NO2 (3)3Cu8HNO33Cu(NO3)22NO4H2O (4)产生无色气泡,烧瓶内气体显红棕色,溶液逐渐变蓝 (5)3NO2H2O2HNO3NO图中装置是某气体X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必要时可加热),打开活塞后A、B、C三装置中都含X气体。所用的试剂从下列试剂中选取23种:硫化亚铁、二氧化锰、亚硫酸钠、铜屑、氯化铁、大理石、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消石灰、浓盐酸和蒸馏水。(1)气体X的化学式为 ;(2)所选药品:甲是 、乙是 、丙是 ;B装置的作用是 ;(3)用所选的药品制气体X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4)在反应刚开始时A中的主要现象是 。(5)B装置发生反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