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作业.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22751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桃花源记》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桃花源记》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作业.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作业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芳草鲜美 屋舍俨然 便要还家: 欣然规往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悉如外人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 寻病终 3、翻译。(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

2、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7.“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 9.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答: 1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1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3、)答: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1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桃花源记答案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

4、,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3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

5、方。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13.答案 要点: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人向渔人

6、询问外界的情况。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11、(2分 )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12、(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