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两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1225247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词两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两首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词两首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徐薇备课思路: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李清照的如梦令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用“常记”回忆,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词人“沉醉”到了“不知归路”的地步,内心的欢愉却跃然纸上,酒不醉人人自醉,词人留连忘返。兴尽方才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词人,移动着的风景和

2、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词写的山水画。“西塞山前”,“白鹭”自在地飞翔,渔父悠闲自得。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又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让我们读到了词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为了带领学生走

3、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种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教学重、难点:1.品读字词,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2.有感情地吟诵词。教学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

4、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板书课题。2.介绍“词”的基本常识。词和诗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通常词牌之下,还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2介绍作者李清照。二、初读如梦令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同学们,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请大家就像这样练着读读整首词。指名读后齐读。4.词中是否有不

5、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三、精读如梦令1. 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对照注释再读读这首词,想想每句的意思,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也可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

6、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5.配乐朗读。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思?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8.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我们再看看李清照其它的词。看能不能读出更多的情趣。四、拓展声声慢,感受晚年的李清照的词的意境。 1.听配乐朗诵。 2.这首词也写到李清照喝酒,哪一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3.此时此刻她

7、喝的是什么酒?闷旧,苦酒,愁酒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它的味道就变了呢? 4.学生再看资料。北宋末年,金入侵,李清照流亡南方,而且丈夫也因病去世,孤苦伶仃交流。(亲人去世,孤独,国破家亡。) 5.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你从哪里读出了她的孤独和愁苦? 6.指导读。(指读,齐读) 过渡:从快乐的少女到孤独的老妇,她饮尽了生活中的甘辛让我们再跟她幸福的回忆一次吧! 7.配乐朗诵如梦令 8.总结:读李清照的词,她的才情、酒香,流光异彩。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五、作业设计1.抄写、背诵。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板书设计:9 词两首如梦令李清照日暮

8、沉醉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爱大自然爱生活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明背如梦令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4.检查预习。(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1.指导

9、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2.全班齐读。3.自由读。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5.教师总结,范读。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逐题反馈。(1)词意:不须归:不愿回家。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10、。(2)体会意境。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五、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1.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3.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词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3.完成作业本上本课的习题。板书设计:渔歌子(张志和)借景抒情江南春景景:鹭、花、水、鱼、风、雨人:渔翁垂钓背景资料:1.词最初称为

11、“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的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号烟波钓徒,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可谓恰如其分。 同题词赏析: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秦观) 遥夜月明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