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224630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们授课的内容是一首现代诗歌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单元第四课。本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

2、达到理想境界。通过本文的学习,告诉孩子们:梦想是多彩而美丽的,但追寻梦想的旅程是漫长的,并非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学习作者追逐梦想的过程和体验,只要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梦想终将实现。可以说在七年级上册学习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很及时,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住宿生他们初次离开父母,意味着将一个人面对一些学习,生活等问题,开始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而且,他们正处于一个从童年到少年的过度时期,从身里到心里都需要一个缓冲,这首诗是针对他们面临对新环境的迷惘,初中生活的困惑,和内心的孤独甚至恐惧等心理问题的一剂良药,如果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悟到:人生本身就是困难重重如同座座铁青着脸的大山阻挡着我们前行的路,但总有

3、一座山顶是面向大海的,成功的喜悦是要靠坚持的努力来获得的这一效果,学生能重新认识此刻的处境,慢慢走向成熟,算是本课堂的最高效体现,也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最终愿望,更是我们这堂课所要突破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也见于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快慢,基础知识掌握的深浅,语文素养的不同层次等,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

4、验。与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我们因势利导,突破教学重点。三、教学目标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们结合新课程标准里的三维目标制定了如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习朗读技巧,培养学生体悟情的能力,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

5、一项重要任务,而7-9年级学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认识的字3500个,要求会写3000个字,不管是从纵向来说还是横向来说都有助于其他目标的更好完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精神联系,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与作者共鸣,才能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中蕴意。学习朗读技巧对于七年级学生刻不容缓,尤其大多农村学生不会朗读,这也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急于要解决的一块,所以在集体商榷中达成一致,本课重在朗读,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诗歌主旨,感悟诗中表达的信念和蕴含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精彩语句,体会、品析诗歌精妙的语言及

6、诗情。联系上下文,诗歌主题,山与海的形象特征进行赏析,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在朗读的学习中学生也掌握了一些技巧提升了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主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建构起来的,只有自己学会阅读才能深刻理解诗情和对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当然朗读时需要方法的,在设置时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法,起初没有范读,后来经过商议:只有通过教师的泛读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怎样才能在读中理解语言的精妙,所以在第二次定稿中又加上了教师范读,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听说读写里地听,学会倾听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感受朗读的乐趣和重要性。3、情感

7、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能重新认识自身此刻的处境,慢慢走向成熟 。学习作者追逐梦想的过程和体验 ,从而坚定自己对人生的重新认识。 这个目标学习本诗的终极目的,也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就是学他人的高贵品质从而能内化成自己的感悟和品质,能认识到梦想的实现不仅是需要自身的奋斗和努力更是一个漫长的道路,让学生明白梦想就是在坚持的过程中感受幸福。当然在一堂课里就让学生能达到这种程度毕竟是不容易的,所以这也是本科的难点,是需要我们努力去突破的一个环节。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

8、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对于七年级学生,他们缺乏正确的朗读习惯急于纠正,这是一首诗歌,所以我们把朗读作为本诗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范读教会学生朗读技巧,在多种形式朗读中使用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并能在朗读中理解诗情。2、情镜法这也是一首很有教育意义的诗所以使用创设情境,在课前放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产生视觉感,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这也是符合七年级学生好奇,活泼,感性的特征。然后提问:看到山,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看图片自然会有所想有所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特点。3、 点拨法虽然课堂要体现学生的

9、主体性但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也是必不可少的,达到随时解惑随时指引,避免课堂的阻塞和偏题。六、学习方法1、讨论法讨论也是听说读写环节里说的一种表现,它是一个输入信息后的再输出过程,在阅读的基础上把对诗歌里接受的信息和个体感受表达出来,并且也是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所提出的有一些难度的问题最佳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的过程锻炼学生对文本的更深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七、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学情,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1、导入导入是一堂课最容易出彩的环节,头开的好能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我们设计了课件一副山的图片,与文本内容相结合,情境导入法和问题导入法并用。形成图文并茂的效果目的在于激发

10、学生兴趣。2、 知人论诗王家新是一位教授,学生并不了解,认识作者能更好的理解诗的情感容易与作者发生共鸣,具有真实感,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更好的学习他人的精神品质,这也是在二次定稿时大家重新加上的一个环节。3、 诵读诗歌读是本文的关键,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朗读技巧,读出诗情,感受精妙的语言,加深对主旨的理解。设计了这几个环节:(1)、初读读出诗歌的美,为的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解决疑难字词,也是检查预习的方式(2)、美读泛读美文,教师泛读,学生购电圈画出句子的重音、停顿,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学习朗读技巧这是关键,让学生心中有个更明确的朗读方法,真实领会技巧。(3)、美读整体感知 通过前面的初读,和泛读

11、的技巧学习,学生学以致用,自己练习朗读法,教师能做出点评和纠正,这一点是后来老师提出来的,如果学生只读不做评价学生不会知道自己哪出了问题。(4)赛读读出美感 通过以上多次练读,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极大兴趣,乘热打铁进行赛读的方式把他们跃跃欲试一展身手的欲望激发起来。四、研读赏析 以提问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来完成问题: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意象是本课重点,简易形象的板书面前学生也更容易能理解意象所表达的蕴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也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如果有不懂的学生可以通过知道的学生的讲解也能完成任务。 五,体验反思 这一环节是以提问方式展现:在你的

12、生活学习中,都有哪些座座大山阻碍你的脚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都是怎样翻越它们的? (目的是让学生诉说经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听说读写这几个环节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我们在设计时也注意了这一点,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内化并运用文本的语言形式,把丰富的的想象借助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性和谐相生的境界。我们遵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流程。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文识象明意悟言的过程,就是通过认真阅读语言文字去感知,识记,通过文章的材料明确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而把自己个性独特的体验,通过诵读或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语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