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非物质文化彰显民族活力.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1224606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彰显民族活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彰显民族活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彰显民族活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彰显民族活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彰显民族活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彰显民族活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非物质文化彰显民族活力.doc(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 彰显民族活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较妥。)(同意编辑意见)安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既互相学习,又保留了各自不同的民族习俗、语言、服饰、居住、节日等传统,造就了安龙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一、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可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可移动文物是指可以随意移动其摆放位置的文物,如历史上各时代的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

2、料、代表性实物等。也可划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

3、、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二、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内涵正发生着急剧而又巨大的变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以及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却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与力度,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了我国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杂技与竞技类、民间美

5、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共10类,518项。贵州省有31项入选。民间文学:苗族古歌、苗族刻道;民间音乐: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铜鼓十二调;民间舞蹈:芦笙舞、木鼓舞;传统戏剧:花灯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傩戏、安顺地戏、木偶戏;曲艺:布依族八音坐唱;民间美术:苗绣、水族马尾绣;传统手工技艺:丹寨苗族蜡染技艺、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皮纸制作技艺;民俗:苗族鼓藏节、水族端节、布依族查白歌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仡佬族毛龙节、水书。国务院同时并规定,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

6、07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有12名民间艺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苗族古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台江县的王安江、刘永洪,黄平县的龙通珍、王明芝;苗族刻道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施秉县的石光明、吴治光;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为雷山县的莫厌学;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为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刘泽松、姚茂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为雷山县的杨光宾;皮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为贵阳市的罗守全和贞丰县的刘世阳。贵州省非常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早在2002年7月,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

7、第一节 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安龙各族人民口头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诗歌等,主要叙述本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史实、人物、风物和习俗,总结生产生活经验,颂扬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格和聪明才智,鞭挞统治阶级的罪恶。民间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分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类。散文体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和寓言。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传说有力戛撑天、洪水朝天、芒耶寻谷种、捉旱精、锁孽龙、岩竹夺宝、仙鹤坪的传说、毛杉树歌节的来历、神仙田歌会、吴山桂杀父葬宝地、三姐妹、红脸与黑脸将军等。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为人喜闻乐道的民间故事是甲金的故事(布依族民间故事)。寓言、童话有老虎和水牛多大歌、老变婆等。苗族的

8、散文体代表作品有开天辟地、姜央斗雷公、兄妹结婚、仰阿莎等。韵文体作品有古歌、叙事诗、风俗礼仪歌、酒歌、盘花歌、情歌、童谣等。布依族古歌有胡赛细妹造烟、十二个太阳、造千种万物等。叙事诗有王仙姑、杉郎和树妹、布卡和兰莎等。风俗礼仪歌有酒歌、接亲歌、迎亲歌、丧事诗、开路歌、造房歌、上梁歌、进寨歌等。所谓盘花歌,是指就有关事项以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相互问答。情歌是男女青年相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的山歌。童歌、童谣是对自然界的鸟兽鱼虫、山川草木等作拟人化的描述,启迪儿童智力,培养优良品德的作品,如小板凳、碗豆芽、胡豆花、月亮光光、大月亮、筛子筛等。苗族古歌是苗族的文化宝典。古歌分为四组(故也称四首古歌),

9、第一组:开天劈地(包括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第二组:枫木歌(包括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妹榜妹笛、十二个蛋);第三组:洪水滔天歌(包括洪水滔天、兄妹结婚);第四组:跋山涉水歌。古歌记录了远古苗族的历史、习俗、传说,反映了苗族先民的世界观。苗族叙事诗以爱情长诗仰阿莎为代表。酒礼歌是走亲访友、建新房、婚礼、祝寿等酒宴上宾主互相唱和的颂歌(谦词)。 流传较广的情歌主要有相见歌、青春歌、赞美歌、求爱歌、相恋歌、结婚歌、逃婚歌、分别歌等。解放后,安龙县有关单位曾先后对民间文学进行了整理。1959年,县文化馆搜集整理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民歌、新民谣,汇集成册。1984年,

10、搜集整理出苗族民歌170首、布依族民歌210余首。1988年,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又对县境内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工作,编印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安龙县卷。思考与练习1你熟悉县境内的哪些民间神话、传说、童话、寓言?你认为它们有什么意义?2收集整理一至两则民间故事。3收集整理二至三首有代表性的民歌。第二节 民间音乐与舞蹈安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除汉族外,主要是布依族和苗族等。在安龙,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既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又保留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显示了各自独具魅力的特色,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各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一、音乐清代,逢孔子诞辰,文

11、庙有古典器乐演奏及诗歌朗诵活动,天主教堂举行宗教仪式时,有风琴伴奏的唱诗活动。民国初年,有外出求学者带回小提琴、口琴等乐器,并开始在学校进行音乐教学,还创作了县歌和不少校歌,以及一些地方性祭祀歌曲,如祭张公(瑛)歌、十八先生纪念歌、吊万人坟歌等。布依族、苗族人民善用歌曲表达思想感情,布依族民歌曲调有小调、大调、散花调等。苗族民歌有古歌、酒歌、情歌、丧葬祭祀歌等。常用乐器有葫芦琴、月琴、牛骨胡、箫笛、芦笙、唢呐、勒朗(下文称“勒浪”?应为“勒浪” )、木叶、铜鼓、牛皮鼓、木鼓、锣、钹、铙等。(一)三大歌节毛杉树歌节(布依族)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四乡八寨成千上万的各族青年男女云集安龙县德卧镇田坝村

12、毛杉树,纪念传说中东汉时期为民除害而牺牲的两名武将(关于毛杉树歌节的来历传说之不一,这里取其一种)。各族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吹着木叶、洞箫、勒尤、口弦等,到这里赶歌会。通过对歌,表达对英雄的怀念,同时借此“浪哨”找情侣。歌节共3天,节日期间毛杉树附近人群如海如潮,到处欢歌笑语,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1982年,县文化馆在德卧镇举办“毛杉树少数民族民歌赛歌会”,盛况空前,有来自广西、云南及邻近各县、市的青年参加,有67名男女歌手登台赛歌,观众达3万余人。赶毛杉树歌节是毛杉树附近村民的一个隆重活动,除对歌外,大家还聚在一起宰猪杀鸡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外出打工人

13、员越来越多,赶毛杉树歌节的人越来越少,由过去的上万人减少到千余人。为保护好“毛杉树歌节”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安龙县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收集、整理资料并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赶毛杉树”现在已被收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神仙田歌会(布依族) 安龙县幺塘有一个叫“洞洒”的布依寨,这是领导南笼(应与前文统一?)(前文已改,此处用字符合史实)布依族农民起义的女首领王囊仙的出生地。寨后半坡上,有一块大石板,石板表面凸起一条条暗红色的线条,纵横相交的线条组成的图案,酷似一块块阡陌交错的田坝,当地称之为“神仙田”。传说当年王囊仙看到寨里很多贫穷人家无田耕种,每天就到寨后石板上画田,手指画过

14、的地方渗出暗红色浆液,见风凝固。她在石块画完一块田,寨前小河边草坪上就出现相似的一块田,几天功夫,她画出了一坝田,分给寨子的乡亲耕种。当时由于统治阶级残酷盘剥农民,农民的仇恨也越积越深,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初五,王囊仙率布依族农民揭竿起义,邻近省、州、县的几万布依族农民纷纷响应。嘉庆皇帝慌忙调集两广、云贵、四川、湖南的清军前来围剿,八月十五日,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洞洒寨被攻破,王囊仙受伤昏迷后被俘,被押往北京斩首,年仅18岁。为纪念王囊仙这位布依族巾帼英杰,每年正月初五到初七这三天,南盘江边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布依族,个个盛装打扮,互相邀约,成群结队,以木叶、姊妹箫、月琴声引路,从四

15、面八方汇集到洞洒寨旁的“神仙田”举行歌会。一面纪念王囊仙,一面“浪哨”、“游方”,选择情侣。底西苗族采花节歌会(苗族) 由安龙到兴义的公路边上的新桥镇境内,有个苗族聚居的山寨叫“底西”。这里流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底西寨苗族姐妹杨阿伊和杨阿娜分别与科香苗寨青年侯安相、四轮碑苗族青年吴希文相恋。当时的镇边大将军安新镇的三儿子安得烈趁杨阿伊母亲去世之机,企图强占杨阿伊为妻,侯安相与吴希文奋起反抗,打死安得烈和教师爷(疑为“师爷”,于理方通?)(谢谢修改!)。后来安将军带领大队人马围住底西寨,为了保全全寨老少的安全,杨氏姊妹毅然承担责任,任府兵押走。在经过一个深不可测的山洞时,阿伊、阿娜突然纵身跳进洞里。瞬间,洞中刮出大风,吹得地动山摇,安将军只好垂头丧气地带着人马回府。现在人们经过那里,洞里有时会吹出一阵阵凉风,所以人们称之为“风洞”。阿伊姊妹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保住了全寨人的生命财产,寨里人为她们修了一座双人坟,以示纪念。几天后,墓上长出一棵大松树,周围有许多奇花异草,引来成双成对的蝴蝶和成群的蜜蜂,蜂围蝶阵,异彩纷呈。第二年正月十三日中午,花丛中突然传出悦耳动听的乐曲声,松树枝上缥缥缈缈立着两个仙姑在对唱山歌,还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应和的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