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丽局面的形成(教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1218474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丽局面的形成(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丽局面的形成(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丽局面的形成(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丽局面的形成(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丽局面的形成(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丽局面的形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丽局面的形成(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授课人:谢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能力。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以曹操的诗引入三国的历史2、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4、通过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

2、动性对历史的作用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二、教学重点:1、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 2、三国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那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老师乘机修正:同学们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有着许多虚构成分的小说,它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很大区别的。就以曹操为例,历史上的曹操其实并未称帝建国,他是东汉后期的历史人物而非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么曹操与三国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三

3、国故事到底哪些是真?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1页。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子目“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的内容,找出两场战争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过渡:好,大家都看完了吧?同学们,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已经名存实亡,许多军阀割据一方,相互兼并,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生产也受到严重破坏,黎民百姓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的生活。在众多的北方军阀中,最强大的是袁绍、曹操。但是,大家知道最后统一北方的是谁吗?(是曹操)那么曹操又是如何统一北方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子目的内容,“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讲授新课:一

4、、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1、 官渡之战师:我们先来了解下官渡之战的情况。XX同学,你来给大家讲下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以及战争结果。(生答:时间:公元200年;地点:官渡(今河南牟北);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战争结果:曹剩袁败)师:回答的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在书上勾画下来哦。那,从战争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此次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少胜多。那么是不是经过官渡之战后,曹操马上就统一北方了呢?不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两年以后,袁绍病死,他的儿子各怀异心,曹操利用他们的矛盾,各个击破,才基本统一了北方。所以,我们看官渡之战的一个作用便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5、师:好。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思考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81页的小字部分,从中找出,你认为曹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好。同学们看完了吗?XX同学,你来给大家讲下,你找到哪些原因。(生答)诶。回答的非常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看,同学们要做笔记哈: (1)首先,他谋略得当,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2)其次,曹操重视人才。同学们看到旁边的读读,曹操在其求贤令中说到:“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意思是说,只要是人才,我便会重用他。那么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师:对。曹操他非常重视人才。从210年217年,曹操先后三次下令“求贤”。

6、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如于禁和乐进(板书),是曹操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大将;张辽和徐晃(板书),是曹操从亡虏中选拔出来的大将。他们作为名将,立下赫赫战功,辅佐曹操成就了大业。 (3)第三点是,开垦屯田,保证粮食供应。196年,曹操推行屯田制,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又稳定了民心军心,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4)那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书上没有明确提出的,那便是,曹操个人军事才能出众,有勇有谋。官渡之战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师:记好了吗?好。老师想请问同学们,假如你是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你会做什么?(学生或者回答继续南下,统一全国;或者回答占据

7、北方,知足常乐,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先不作评判)师:诶,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那么曹操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诗,龟虽寿,大家一起读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是指老马,枥指马槽,有没有同学来给我们说说这几句诗的意思?(生答)诶,对。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伏在马槽边的老马,志在千里,年迈的将士,壮志不减当年。那么曹操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52岁的高龄。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怎样的情怀呢?(学生回答)师:统一天下,奋斗终生。曹操是这样想的,他也是这样做的。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以汉王朝丞相的身份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攻占南方,统一全国。曹操的这一举动自然会受到南

8、方军阀的抵抗,于是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下,曹操统一北方后,南方的形势。2、赤壁之战师:曹操统一北方后,南方的主要军阀有长江下游的孙权,长江中游的刘表,长江上游的刘璋。刘备只是借居在刘表那里,后来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处境十分困难,而兵力仅有两万多人。面对曹操二十多万大军的南下,刘备与孙权只能联合起来抵抗曹军的进攻,但孙权也只派出了三万军队开赴前线。最后双方在赤壁一带的长江两岸展开激战。有没有同学来给我们讲下赤壁之战的经过啊?(生答)诶。讲得非常好。那么刚没听清楚的同学呢可以自己下来看82页到83页的小字部分。或者去找相关的课外书来阅读。师:同学们看到旁边的

9、记记,赤壁之战的时间是?(208年)交战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它的特点同样是?(以少胜多)那么曹操为什么失败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82页到83页的小字部分,找出你认为导致曹操失败的原因。这位同学,你来给大家将下,你找到的原因。(生答)诶、回答的非常好请坐。师:一共四点。第一点,孙刘联合;第二点,曹军不习水战,组成连环船;第三点,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第四点,曹操轻信黄盖投降。第五点,恰到好处的东南风,有利的地理条件。(同学们知道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吗?其实早在曹操下令将船结成连环船的时候就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却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

10、?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周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同学们要注意,这东风并不是诸葛亮借来的,只是因为诸葛亮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知道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东南风偶尔还是会出现的。当时,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已准确地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但为唬弄周瑜,他却设

11、坛祭神“借东风”。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很大 。) 师:同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在赤壁之战中却一败涂地。同学们从他一胜一败的原因中能够得出什么启示吗?(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同学们都说的不错,大家看到86页自我测评的第二题,老师来总结一下:(1) 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2) 骄兵必败(3) 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4) 重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最后,我们来看赤壁之战它的一个影响:赤壁之战以后,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惨败的曹操短时间内无力南下,势力局限在北方;孙权巩固了他在江南的地位;刘备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后来又进入益州(今四川地区)

12、。但三方的经济基础和力量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刘、孙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同学们把83页“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这句话画下来,然后再旁边写上,根本原因: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二、魏、蜀、吴的建立同学们,我们前面说到,曹、孙、刘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那三国又是如何建立的呢?请同学们看到地图册28页的三国鼎立形势图,请根据这幅形势图以及形势图下的人物解说,制作一张三国鼎立的历史图表。图标内容包括政权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政权名称 时间 建立者 都城魏 220年 曹丕 洛阳蜀 221年 刘备 成都吴 229年 孙权 建业师:同学们做完了吗?诶,好,我

13、们找位同学来给大家说下他做的表格的内容。(生答。学生回答魏国的建立者时,向学生阐明:曹操并未建立魏国,他在之前便去世了,因此他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而魏武帝的称号,是其子曹丕在建立魏国后追封的。)诶非常好。请坐。师:我们看随着吴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也最终形成。那么,这三个政权的关系如何呢?三、魏、蜀、吴的关系(若时间不够,可不讲)师:三个政权的关系,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错综复杂。赤壁之战后,因争夺荆州,刘备与孙权的矛盾激化,为对付刘备,孙权与曹魏的关系密切起来,蜀国建立后,刘备大军伐吴,蜀军打败,刘备也病逝。诸葛亮担任治蜀重任后,主动改善与蜀国的关系。蜀吴重新结盟。魏国虽然强大,但既要对付蜀国

14、,又要防范吴国,力量分散。诸葛亮利用这种关系,多次出兵北伐,与魏军战于今陕西、甘肃一带。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三国鼎立局面维持下去。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下三国之间的关系:1、 蜀吴关系赤壁之战前结盟赤壁之战后破裂诸葛亮治蜀后重新结盟2、 蜀、吴与魏的关系:赤壁之战前敌对赤壁之战后吴魏靠拢、蜀被孤立诸葛亮治蜀后敌对3、 诸葛亮在处理三国关系时用的外交政策我们用一句话概况便是:联吴制魏保蜀四、评价历史人物:好了,新课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了,老师想请问同学们,曹操与诸葛亮你更喜欢谁,为什么?(特别引导学生说明不喜欢曹操的原因。)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老师发现,大家大多喜欢诸葛亮不喜欢曹操,喜欢诸葛

15、亮是因为他足智多谋,潇洒英俊,且忠心耿耿,大家熟悉的关于他的典故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巧借东风”等等很多很多。而不喜欢曹操则主要是因为他是“奸臣”,曹操怎么成“奸臣”的呢?师:长期以来,人们都以汉王朝为正统。刘备系皇族宗室之后,又打出“匡扶正室”的旗号;反观曹操,挟持汉献帝,“以下犯上”;后来其子曹丕又取而代之,这种欺君篡国的行为时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痛恨的,也是传统的道德观所不允许的,因此子啊文学作品中,刘备成为忠臣,而曹操则以“白脸奸臣”的形象留存在人们的印象里。在北方形势大乱,民不聊生的背景下,曹操下令求贤,又统一了北方,使人民生活安定下来,推动了社会会进步,后来又南下统一全国,虽未能完成,但此举同样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曹操实行屯田,增加了粮食产量,发展了农业生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曹操与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学们不可盲目相信影视中讲述的三国历史。小结:好。最后,我们以一首诗歌来对本课学过的内容坐下小结。同学们一起读一下。2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2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