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1217002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课堂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二、教材分析现代社会要求我们要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认识社会,高中化学安排乙醇的学习是因为乙醇在社会生活和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决定的,从酒类的各种饮料到乙醇汽油的广泛使用充分说明了乙醇的社会价值,从学科方面看,乙醇是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根据其性质指导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学习科学的根本目的。“乙醇”这部分内容在必修和选修中同时出现,但承载的功能不同,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兼顾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必修2中的“乙醇”是我们

2、江苏绝大部分只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因此在这节课设计时,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感性知识,淡化理性思考,设计力求符合“源于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知道、认识和了解性学习”的课标要求,具体的教学思路是:源于生活、注重感性,在平淡、简单的知识认识中挖掘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这部分知识,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符号,渗透了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同时兼顾发展性,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认识到学无止境。三、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

3、中,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与钠反应的对比,乙醇的氧化反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乙醇和钠反应产生气体的验证由教师通过改进实验完成,使学生认识到创新之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难点突破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分步解决。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1)学生通过回忆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利用物理性质解释一些现象或推导其用途。(2)通过观察钠的保存、乙醇分子结构模型的搭建和与钠反应的分组实验,推测乙醇分子的结构。(3)教师演示改进实验,检验气体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乙醇的分子结构。学生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清

4、晰反应的原理;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概念;(4)用常见用品(粉笔和蚊香底座)再现乙醇的燃烧淡蓝色火焰。学生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通过改进分组实验,明确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原理,并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6)通过介绍、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五、教学过程:知识线 生活线 物理性质 日常生活应用 和金属钠反应 药物 燃烧反应 乙醇汽油 催化氧化反应 乙醇在人体内氧化 和强氧化剂反应 曾用于检验酒后驾车美国教育学家苏娜戴克说:“

5、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有机结合,较好的实现了化学实验的功能。教学第一环节学生回忆、交流所知道的乙醇从身边熟悉的酒类物质引入新课,简单、直观,学生回忆、交流所知道的乙醇,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教师设计酒精挥发和清理油性记号笔书写的字迹演示实验,有趣而又实用,增强学生对乙醇挥发性和可做有机溶剂的理解。教学第二环节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化学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已知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进行思考、动手搭建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模型,体会微观分子结构之美,强化对乙醇分子空间结构认识。从钠的保存、回忆钠和水的反应、分组实验探究乙醇和钠的反应,通过对比

6、分析得出乙醇分子的结构。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真的生成的是氢气吗?验证气体的组成可用什么方法?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后得出用点燃气体看生成物质的成分来确定。产生的气体中如果有氢元素则燃烧后会生成水,若有碳元素燃烧后会有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烧杯内是否有水雾生成,然后迅速倒转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是否会出现浑浊。教师演示改进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该实验不需要对产生的气体进行验纯,因滴管体积较小(比试管小很多),产生的气体迅速排净空气,可以直接点燃,次次成功,现象明显。演示实验的改进彰显了创新意识,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为了高质量的发挥课

7、堂演示实验的功能,大胆创新,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让学生具体、直观、清晰的体会到了实验之美。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落实化学用语学习。教学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乙醇氧化反应演示实验再现无水乙醇的完全燃烧,淡蓝色的火焰和酒精灯的黄色火焰作对比,粉笔并没有影响乙醇燃烧的火焰颜色。用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用具来实验,让学生感觉化学实验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落实化学用语的教学。根据此性质了解乙醇属于易燃物,为了安全不能随意携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此反应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乙醇汽油(E),了解乙醇的能源价值。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推测该反应中乙醇的还原性,从而引出乙醇是否可以还原氧化铜的问题,并通过分

8、组实验探究,为乙醇的催化氧化的知识建构搭建支架。该实验大部分小组可以完成,看到明显的黑色转变成红色,并且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个别组没有成功,和学生一起分析可能的原因,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进而从微观的视角分析该反应的原理,介绍有机化学上去氢的氧化反应原理。学生书写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落实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教学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乙醇催化氧化反应实验探究:取约4mL乙醇于大试管中,闻一下乙醇的气味,把螺旋状的细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然后迅速插到盛有乙醇的试管,观察反应现象,闻试管内液体气味,重复操作3次。学生均可以成功完成实验,看到铜丝颜色的变化,闻到试管内的刺激性气味。学

9、生通过观察铜丝颜色的变化和试管内气味的变化感受反应的发生,师生共同分析,铜丝由红变黑是由于铜和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由黑变红呢?学生立即想到是由于乙醇还原了氧化铜导致。通过分析,氧化铜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明显是中间产物,而铜是反应的催化剂。通过对反应的处理可以得到总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知识建构水到渠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对方程式的书写落实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接着介绍此反应的应用,铜银焊接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只要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学生自然推测银也可以作为此反应的催化剂。接着介绍有机上另一种氧化反应:加氧的氧化反应。并启示学生:乙醇-乙醛-

10、乙酸之间的转化在有机合成上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乙醇在人体内的氧化过程,学生加深了对乙醇-乙醛-乙酸之间转化关系的理解,并且了解酗酒的危害性。酒后驾车的检测曾用方法引出乙醇可以被强氧化剂氧化,演示实验现象明显。但考虑到必修课程的阶段性,不宜更深层次的介绍。因为重铬酸钾溶液和乙醇反应的现象会随着重铬酸钾溶液浓度的不同、硫酸的量不同产生不同的现象。学生推测乙醇也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酒驾测试中的应用,用真实的交通警察使用的酒精检测仪向学生传达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相关法律知识的介绍正确引导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且行且珍惜,增强学

11、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实现了乙醇的学科价值拓展。教学第五环节学生根据乙醇性质总结乙醇的用途学生总结:乙醇可以做饮料、燃料、溶剂、医药、有机化工原料。再次强调乙醇汽油和医药、溶剂方面的用途。使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化学学科的真实、实用之美教学第六环节概括整合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强化学科思想的渗透教学第七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化学知识的真实性、实用性1.学案练习下列语言或应用体现了乙醇的哪些性质1.酒香不怕巷子深2.勾兑不种浓度的酒3.久置的黄酒变酸4.电工师傅焊接铜漆包线时常把线头放在火上烧一下除去漆层,并立即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5.汽车、飞机要“喝酒”6.交警曾用三氧化铬试剂测定酒后驾车

12、司机体内酒精的含量7.泡制药酒8.用酒精给高烧病人退烧2.调查酗酒的危害性,对此提出你的建议或看法。3.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乙醇的制法。教学反思:学科思想的渗透还可以更加明确,乙醇分子结构的搭建过程体验同分异构现象;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钠和乙醇反应、钠和水反应的不同现象对比也可以渗透结构不同性质不同的化学学科思想。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其他现象:如气泡的产生,铜丝第二次插入试管发生的爆鸣声,铜丝移出试管立即变黑等现象没有做深入探讨,可以让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再探究,打开学生的思维,体现观察和思维的深刻性。“真水无香”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如何在朴实、本真的课堂教学常态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落实三维目标的达成,这种追求永远在路上!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