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废弃物开发利用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120242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芦笋废弃物开发利用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芦笋废弃物开发利用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芦笋废弃物开发利用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芦笋废弃物开发利用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芦笋废弃物开发利用研究综述.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芦笋废弃物开发利用研究综述目前杭州市芦笋种植面积在1.4 万亩左右,并有逐年增加趋势。产品主要是作为蔬菜食用、加工成芦笋罐头或速冻出口。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学名石刁柏,为百合科天门冬属宿根性多年生植物。20 世纪70 年代初,美国一位牙医通过食用大量的芦笋治好了自己的眼癌和恶性淋巴癌。1974 年生化学家卢茨得出芦笋可以治癌的结论。据有关研究验证,芦笋富含天门冬酰胺、芸香甙、叶酸等药用成分,对高血压、心脏病、疲劳、水肿、膀胱炎等症有一定疗效,其抗癌功能在国内外得到高度的评价。因此,芦笋以其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而著称于世,被列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欧洲有

2、“蔬菜大王”的美称。潘裕添等1研究发现,供人类食用的芦笋嫩茎仅占总生产量(NP)的23.5,其余76.5的茎杆被当作废弃物任其腐烂,或就地焚烧。这不仅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带来火灾隐患,而且大大增加芦笋茎枯病的发生率。同时,芦笋在加工、鲜销过程中,均要产生10%-30%的下脚料,而这些下脚料中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大多未得到利用,导致了极大的浪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芦笋废弃物的研究报道较多,主要为针对茎杆的开发和加工下脚料的再利用,研究试验主要有茎叶动物喂饲、食用产品开发、活性成分提取和栽培食用菌等。现对有关研究情况做一综述。1 茎叶饲喂动物1.1 茎叶青贮处理和利用1.1.1 饲喂羔羊

3、 马玉胜等2对芦笋茎叶青贮料饲喂绵羔羊增重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将割下铡切的芦笋植株装窖踏实,塑料布封顶,培土压实,发酵2个月制成青贮料。在同等试验条件下,试验组绵羔羊每晚补喂芦笋茎叶青贮料34kg,对照组补喂青干草1.52kg,饲料计量不限量,自由采食,试验期80d。结果表明,试验组绵羔羊每只平均增重8.4kg,对照组每只平均增重6.6kg。芦笋茎叶青贮料较青干草的饲喂效果更好。1.1.2 饲喂奶牛 韩光亮等3对芦笋茎叶青贮料饲喂奶牛对提高泌乳量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日产标准奶为20.54kg,对照组(喂饲青贮玉米秸) 为18.65kg,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产乳量10。分析认为,青贮后

4、的芦笋茎叶不仅各种营养成分高,适口性好,能满足泌乳奶牛产乳营养需要,而且与等量青贮玉米相比,增奶效果更明显。1.2 茎叶粉碎处理和利用1.2.1 饲喂蛋鸡 马玉胜等4将芦笋地上植株自然风干后用粉碎机磨成草粉状,喂饲34 周龄产蛋母鸡30d。结果表明,由于芦笋茎叶中含蛋白质明显高于玉米、麸皮,且营养物质齐全,适口性好,喂饲蛋鸡后可提高产蛋率和饲料转化利用率。1.2.2 饲喂育肥猪 张照喜等5将芦笋茎叶粉部分取代麸皮、全部取代玉米秸粉,饲喂70 日龄三元杂交猪90d。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日增重和料重比虽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头均毛利增加7.6%。1.3 下脚料饲喂奶羊马玉胜等6进行了芦笋下脚料饲

5、喂泌乳奶山羊的试验。以2-2.5y 的20 只泌乳山羊为对象,以添加芦笋下脚料为试验组,不添加组为对照,喂饲30d。结果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日增重高10.7,产乳量高13.1,经济效益高30.6。2 食用产品开发2.1 下脚料的开发利用刘娜丽等7利用芦笋罐头加工后的新鲜下脚料为原料,进行了芦笋醋、芦笋茶、芦笋酒的研制。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配方及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当芦笋汁与残糖液配比为13 时,通过调整糖含量至14、pH4.3,接种酵母菌、酒精发酵、醋酸发酵、过滤、调配等工艺,芦笋醋的出品率较高。pH3.0条件下湿法杀青、70干制温度、8h 干制时间组合,制得的芦笋茶品质最好。添加黑米和糯

6、米制得的米香型芦笋酒,出品率最高。王德福等8利用等级外芦笋和芦笋罐头、速冻芦笋生产中的下脚料,加工生产有机芦笋清汁饮料,经过中港合资济南利达食品有限公司的实际生产验证,达到日产3-5(800-1000t/y)的中试规模下,产品质量稳定。鲍彤华等9将芦笋下脚料加热软化、榨汁后,用-环状糊精掩盖苦味,研制成芦笋浊汁饮料。以25%芦笋原汁、0.15%-环状糊精、7%蔗糖、0.15%柠檬酸及0.1%羧甲基纤维素钠加水至100%,制成的饮料具有芦笋的清香味,甜酸适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等保健功效。2.2 茎皮的开发利用左春旭等10以芦笋茎皮为原料,经干燥、浸出、提纯等工艺,

7、制成芦笋茎皮浸膏。经接种肿瘤细胞的小鼠试验,表明其具有稳定而明显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LD50),解剖观察主要脏器未发现肉眼可见的病理改变,证明该产品毒性较低,为开发为人体所用提供了基础。3 活性成分提取3.1 芦丁的提取芦丁及其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即可作为心脑血管及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药物,又可用作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也可在化妆品中应用。刘树兴等11以芦笋老茎为原料,针对不同浸提介质、不同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水提取处理以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5h 的条件下提取效果最好,乙醇水溶液(70体积分数)处理以料液比125(gm

8、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3h 的条件下效果最优。3.2 多糖的提取黄晓德等12以多糖得率和多糖纯度为指标,对芦笋鲜茎叶粗多糖的提取(温度、时间和料液比的影响)、分离(乙醇浓度和沉淀时间的影响)、纯化(除蛋白和多次醇沉) 工艺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最终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2h,沉淀乙醇浓度为80,沉淀时间8h。同时指出,直接水提醇沉所得粗多糖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利用sevag 法脱除粗多糖中的蛋白质,2/3 体积用量下,脱除3 次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3.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孙春艳等13探索了不同溶剂、颗粒大小以及提取技术对芦笋茎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效果

9、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就热回流提取及微波法提取技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过12 目筛的芦笋茎叶颗粒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与20 目的差异不大,而随着材料粒度目数的增加,提取率迅速上升,但从60目开始,提取率增加趋势变缓。提取溶剂以80乙醇最佳。热回流法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80、55乙醇、每次提取1h、料液比115;微波法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80%,pH10,提取时间为5min,料液比125。超声波回流提取法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3.4 游离氨基酸的提取黄晓德等14对芦笋茎叶游离氨基酸提取工艺进行了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芦笋茎叶游离氨基酸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7.5%乙酸溶液为浸

10、提剂,料液比135,于60下提取2.5h。通过对芦笋茎叶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该工艺提取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为76.54mg/100g。4 栽培食用菌潘裕添15在测定芦笋茎叶和稻草主要营养成分后,开展了利用芦笋茎叶代替稻草布满虫草菌丝后,将温度提高到20-23,持续15d,菌丝就可吃透培养料,完成营养生长。菌丝体成熟后,需要适当光照,施以1000LX,14/10h 的光照,同时进行昼夜温差刺激,将白天温度设为20,晚上设至10,继续培养7d 左右,菌丝体由白色逐渐转为桔黄色,此时,应打开培养架上的日光灯,增加光照,促使菌丝体转色和刺激原基形成。5 出草管理待培养基表面有突起,并形成小米粒状原基时

11、,适当通风,补充新鲜空气,保持室温在18-22,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至80-85。在出草阶段,严格做好湿度管理工作。如湿度太大,容易诱发气生菌丝,对子实体生长不利。湿度太小,容易使培养基提早失水而影响产量。当培养室里的湿度较小时,要打开加湿器,增加室内的湿度。当湿度太大时,要加强通气,用铁丝在封口膜上穿5-8 个孔,减少瓶内湿度。由于蛹虫草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在子实体形成后,应根据生长情况,调整培养瓶与光源的相对方向,或调整室内光源方向,以保证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形态,提高产量。6采收待子实体不再生长,在顶端出现许多小刺时,表明已成熟,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无菌镊子从培养瓶中小心钳出子实体,然后再加少许营

12、养液,重新包扎好瓶口,继续培养,20d 左右,又可长出第二批子座。采收下的子实体晾干或低温烘干后,就可作为商品出售。暂不出售的,应密封好放在低温干燥处贮存。7 注意事项蛹虫草菌种不宜长期保存,也不宜多次转管扩繁,否则菌种很容易退化、变异。因此需要经常栽培留种,更新原来保存的菌种。为了保证蛹虫草菌种的种性、纯度和活力,没有条件进行组织分离留种者,应该购买优质菌种,以便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栽培平菇的试验。将晒干的芦笋茎叶切成35cm 小段,置于2石灰水中浸泡48h,捞出后用清水冲洗至pH7.78,沥水至含水量65作培养料。结果显示,芦笋茎叶培养料的菌丝生长满料时间较对照(稻草)提前3d,三潮菇的总产量是对照稻草的1.75 倍。此外,潘裕添1还研究发现,利用芦笋茎杆栽培糙皮侧耳的生物学效率可达145,较稻草增加63;在栽培双孢蘑菇时,较稻草增产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