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蜜》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1199469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荔枝蜜》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荔枝蜜》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荔枝蜜》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荔枝蜜》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荔枝蜜》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荔枝蜜》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荔枝蜜》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荔枝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从而表现和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过程,以及作者对蜜蜂倾注深情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劳动人民的认识和感情,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表现、努力,面对困难不畏艰辛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作者是怎样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2.作者要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

2、为什么要花大量文字描写荔枝林、荔枝蜜?3.作者是怎样逐渐从描写荔枝林过渡到赞美劳动人民的?教学方法:生字词讲解的方法:演示法,归纳法,实物法,讲解课文的方法:朗读,复述,讲授,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老师问:同学们,这间教室是大家平时上课的地点,每一个物件都应该很了解了,那你们具体深入的思考过它们吗?对它们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对。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物品,只要我们时时深入思考,你就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看到教室的多媒体、空调、桌凳、我想起了我父母那一代的学习条件是多么艰苦。看到现在的教

3、室,宽敞明亮,我想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播放幻灯片:一只蜜蜂)你们看这只蜜蜂,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朔在看到普通的蜜蜂时想到了什么?二 作者介绍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三生字词的讲解掐 蜇 黝 啖 嘤 蠕 褐 酿 颤 环抱 幻景 蠕蠕 倚着 糟塌 黑黝黝 嘤嘤嗡嗡 疙疙瘩瘩 沸沸扬扬1.翻到生字

4、词那一页,老师先教读,学生跟着读,然后抽学生认读,最后学生齐读。2.讲解词义:掐:(动作演示)蜇:(造句)蜜蜂蜇了我一下。黝:黑。啖:吃。嘤:拟声词,嘤嘤嗡嗡,(造句)苍蝇发出的嘤嘤嗡嗡的声音很讨厌。蠕:(造句)毛毛虫在蠕动着。动作很慢的样子。褐:颜色词。(幻灯片展示颜色)酿:(图片展示酿酒的动作)颤:抖环抱:(动作演示)幻景:原本不存在的景物,只是产生了幻觉看到的。(举例)在沙漠中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就是幻景。蠕蠕:慢慢地爬。倚着:(演示)倚着墙壁,倚着讲桌糟蹋:损坏。黑黝黝:非常黑,叠音词加强效果。嘤嘤嗡嗡:同嘤嘤。疙疙瘩瘩:比喻心里不舒服。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四学

5、习课文:生字词就讲到这里,有什么疑问或者不懂的地方,下课之后问老师,问同学,或者在我讲课文的时候提出来,我们一起巩固。1.提问Q: 之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学生回答)教师:总共是21个自然段。没有标好的或者标错的同学先标好段落。2.老师朗读课文,要求:老师朗读的时候, 学生认真听,并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设想:第五段是过渡段,学生可能不知道分在前面还是分在后面,所以要让学生注意该处,看与上文联系紧密还是与下文联系紧密。第一段(1):回忆自己被蜇而不大喜欢蜜蜂。第二段(25):荔枝树的茂盛,荔枝的鲜美,荔枝蜜的香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段(617):参观蜂场,赞美蜜蜂

6、。第四段(1819):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3.学生默读课文,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并思考问题: Q:课文中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经历了哪些阶段?教学设想:学生回答,首先是不大喜欢,之后想要去看看,最后赞美蜜蜂。(学生往往忽略最后一段: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其实最后一段才是作者感情的一种升华。)得出答案: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美梦见变成蜜蜂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5分钟)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Q:文中的“往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说“往往”?得出答案:“往往”的意思是常常,通常。“往往”说明了不是全部人都喜欢的,仍然有人不喜欢。去掉“往往”就不符合客观现实。

7、五布置作业,准备下课:(2分钟)复习生字词和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Q:为什么作者被蜇之后不是讨厌,只是不大喜欢?Q:为什么作者不大喜欢蜜蜂?Q:原谅蜜蜂后,作者对蜜蜂又是怎样的感觉?附:板书设计第一段(1):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段(25):想去看看蜜蜂。 荔枝蜜 第三段(617):赞美蜜蜂。第四段(1819):赞美劳动人民第二课时一导入课堂组织教学,听写生字词,二回答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Q:为什么作者不大喜欢蜜蜂?教学设想:学生回答,因为小时候作者被蜇过。得出答案:(原文)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Q:为什么作者被蜇之后不是讨厌,只是不大喜欢?教学设想

8、:学生回答,因为作者觉得蜜蜂蜇人,自己也要死,所以觉得蜜蜂可怜就原谅了它。得出答案:(原文)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Q:原谅蜜蜂后,作者对蜜蜂又是怎样的感觉?教学设想:学生回答,不舒服的感觉,疙疙瘩瘩的感情。得出答案:(原文)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三分段学习(1)指定学生朗读第二大段。思考问题: Q:为什么第一段作者还“不大喜欢”蜜蜂,到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就“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教学设想:由于这部分文字较多,学生如果没有理清思路,

9、答案就会五花八门,很杂乱。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一个自然段地学习。得出答案: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想蜂,动了情,因而想去看看。默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Q:作者是如何写荔枝林的?为什么会这样?教学设想:学生可能找不到,因为没有直接写荔枝林,而是写自己看到的幻景。得出答案:作者把荔枝林写成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因为到达的时间是在晚上而且是阴天。这样写更能突出荔枝林的茂密。浏览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Q:作者是怎样描写荔枝的鲜美的?教学设想: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全面)得出答案:作者先叙述自己对荔枝的看法,用也许,是可能而不肯定,语气婉转,避免主

10、观武断。其次引述苏东坡的词句作证明。最后写自己吃不上荔枝的惋惜心情。其中偏偏等不及等词语精妙地表达了这种惋惜心情。快速阅读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Q:文章用哪些方法来介结荔枝蜜?教学设想:先说它的稀罕物儿,再写蜜蜂多,且忙着酿蜜,然后写吃荔枝蜜的好处,最后写荔枝蜜的味儿美。得出答案:文章先写蜜蜂采花粉的繁忙,次写荔枝蜜的特点,最后从闻到、吃到、想到等各个方面写蜜好香甜。总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荔枝树的茂盛,荔枝的鲜美,荔枝蜜的香甜。思考问题:Q:作者写蜜蜂,为什么要写荔枝树,荔枝,荔枝蜜?教学设想:学生回答,因为荔枝蜜是由蜜蜂酿制的。得出答案: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

11、;写荔枝的鲜美,是为写荔枝蜜的香甜作渲染,为吃荔枝蜜铺垫。写荔枝蜜的甜香,才联想到蜜蜂,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着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引出了下文。(2)分角色朗读第三大段,要求划出描写蜜蜂的词语和句子,以所见、所闻、所想体会作者的思路。词语和句子: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蜜蜂是很懂事的,活

12、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思考问题:Q:这些句子描写了蜜蜂的哪些特点?教学设想:多,寿命短,高尚。得出答案:写了蜜蜂的多,热闹。写了蜂王的外形:颜色是黑褐色,身量细长。写蜜蜂忙碌,吃得少。写了蜜蜂不惜辛苦的劳作,却不计较。写蜜蜂寿命很短。写蜜蜂懂事。蜜蜂很高尚。Q:在作者和老梁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蜜蜂什么样的品质?教学设想:(原文)不争,不计较,不辞辛苦,高尚。得出答案:(总结)通过三问三答,突出蜜蜂勤奋不息的习性和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设计意图:虽然蜜蜂寿命十分短暂,但是它仍然用它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成果。这既是蜜蜂生命的奇迹,也是蜜

13、蜂精神只所在。Q:作者和老梁对话之后,作者想到了什么?得出答案: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Q:“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句话怎么理解?得出答案:渺小是从蜜蜂的体形而言的,高尚是从它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品德而言的,因而,它们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在反差强烈的对比中,赞美了蜜蜂的美德。熟练并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七自然段,读出作者对密封的赞美之情,课后背诵。 (3)齐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问题:Q:作者是如何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的?这种联想合理吗

14、?得出答案: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作者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他又把视线望向远方,看到了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这种联想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和蜂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为自己,为别人,酿造生活的蜜,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崇高美好的品德。设计意图:以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突出表现他们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Q:第十八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可不可以删掉?得出答案:作者主要是赞美劳动人民的伟大。不可以删掉,因为:如果将第18自然段去掉,从语意上看,前后可以连贯,但文章意境大不一样。因为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人,

15、感情也由赞美蜜蜂到赞扬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的劳动人民。这样画龙点睛,意境开阔升华,深化了主题。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意图已很明显。如无第18自然段,则仅仅为赞扬蜜蜂的一般散文了。设计意图:作者从赞美蜜蜂到赞美劳动人民,是将蜜蜂人格化。原来作者写蜜蜂,其实也是在写劳动人民。劳动人民的品质在蜜蜂身上得到表现,蜜蜂的形象就是劳动人民的化身。,歌颂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Q:这一段包含着什么深刻的含义?得出答案:作者的梦境,是作者心中强烈愿望的表现。它的含意很深:不仅在赞颂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而且要加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中来。设计意图: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是在间接说明自己变成了一个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想加入劳动人民的行列的强烈愿望。借此,教会学生要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并且积极加入到劳动人民的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