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1193509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教案主备人:杨华伟 上课时间:10、26一.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2.掌握定理的证明,并能应用定理及推论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论证;3.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三.教学程序:(一).自主探究1.通过展示等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课题.板书课题.(3.1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提问:什么叫等腰三角形? (二)竞比展示1.观察猜想: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观察自制教具回答)(展示自制等腰三角形教具, 通过两腰重合让学生观察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

2、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性质定理的证明:问:你能说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吗?这是个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证明这类命题需要有哪些步骤?(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画出“图形”、写出“己知”、“求证”“证明”)然后让一生口答“己知”、“求证”,教师板书) A己知:ABC中,AB=AC求证:B=C C B (三)通过定理的证明过程,启发学生得出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理解辅助线的叙述及做法,并让学生掌握。(三)答疑解惑例 2 如图, ABC中, AB=AC,点D在AC上,BD=BC=AD求ABC各角

3、的度数 AD(四)巩固达标 B c 练习一:(口答)(屏幕显示).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为36,则它的底角是_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36,则它的顶角是_ 等腰三角形的一内角为40,则它的顶角是_等腰三角形的一内角为100,则它的顶角是_等腰三角形的一外角为100,则它的底角是_在ABC中,ABAC,BAC40,M是BC的中点, 那么AMC ,BAM .练习二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都是锐角. ( )(4)钝角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 ( ) 练习三: 1.等腰三

4、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如图所示,已知点D上,AB=AD=DC. BAD=26 求B 、C的度数。拓展延伸:如图,ABAC,AD是角平分线,E是AB上的一点,AE=AC,EFBC交AC于F,求证:(1)DE=DC;ABCDEF (2)CE平分DEF(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1.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 (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等腰三角形中一般作助线的方法及运用。(六).布置作业:1. P56 6、7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等腰三角形的教具,让学生直观感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通过证明加深印象,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