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119156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2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水灌溉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节水灌溉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节水灌溉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节水灌溉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节水灌溉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节水灌溉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水灌溉实施方案(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村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1、综述1.1 项目背景本项目为*地村节水工程实施方案。*地村位于*。总土地面积14000亩,种植面积7000 亩。人均纯收入5000元/人。本次设计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建设形式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由于该区处于半干旱地带,降雨量少,干旱成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 要制约因素。农业灌溉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东地村基础设施薄弱,井的出 水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灌水方式粗放,灌水定额大,成本费用高,水资 源浪费严重,对当地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改善灌溉条 件,建设适宜当地生产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是当务之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 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用水

2、的利用率,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 用,为东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有利条件。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村现有井因建设年限较 长,井深不足,不同程度的存在出水量严重不足。机泵露天放置无任何防护措 施,风吹雨淋致使机泵老化严重,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灌水方式粗放,灌水定 额大,成本费用高,据调查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6,水资源浪费严重。随 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生产生活用水也将加大,水资源的供 需矛盾也将进一步尖锐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现实。合理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高效连片节 水工程,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

3、利用率,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才能保 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及水资源现状,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可以改善当 地灌溉条件,减少地下水开采,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产品成本,是 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多年来,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农村经济 发展缓慢、落后的灌溉技术与当今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极不相称。发展节水 灌溉,使先进科学的灌水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 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就项目区农田灌溉现状而言,即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浪费有限的 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劳

4、动力转向其他行业,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总之,发展节水灌溉是党和政府倡导的共建和谐社会和节水型社会的需 要,是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 要。因此,高效连片节水灌溉工程的兴建是非常必要的。1.2 项目概述1.2.1 建设内容及规模*村节水工程实施方案,设计在东地村新建节水灌溉面积 1000 亩, 工程措施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单井平均控制面积143 亩。铺设输水管道8385 米;利用现有机电井3眼,更新机电井4眼;配套200QJ63-36/3型功率llkw 潜水泵7套;新建下卧式井房7座;

5、开挖土方12074立方米,回填土方12074 立方米。工程总投资67.99万元。施工工期为2个月。1.2.2 技术措施鉴于项目区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节水灌溉项目区进行了实 地勘测,总结当地以往节水灌溉工程经验,及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选择了较 优的设计方案:即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形式。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当地大田种植较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可以 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使水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减少 输水渠道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且管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大水漫灌造成的水 肥流失、土地板结、地力下降、水源浪费等弊端。1.2.3 工程量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措施

6、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铺设140mm 输水管道8385米,更新机电井4眼;配套200QJ63-36/3型功率11kw潜水泵 7套;新建下卧式井房7座;开挖土方12074立方米,回填土方12074立方米。1.2.4 投资估算和工程效益指标节水工程实施方案,设计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措施为低压管 道输水灌溉。工程总投资67.99 万元,其投资构成为:第一部分建筑工程投资 17.5万元,第二部分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14.62万元,第三部分金属结构 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30.92万元,第五部分独立费用4.95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节水约8万m3,节水效益5.6万元;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 万公斤;增

7、产效益 9.0万元;工程建成后,总增产效益为14.6 万元,受益 农户 460 户,受益人口 1710 人,人均增收 85.4 元/人。改善灌溉面积 1000 亩。经济评价结果表明,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81,经济净现值76.53万元 0,经济内部收益率20%8%,投资回收年限为7年,回收期较短,故该项目 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综上所述,该项目实施后,使现有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 并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2.5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该工程由科尔沁区水务局组建工程管理机构,此机构为项目专管机构, 立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管理机构负责工程立项、建设、验收,资金管理等

8、 项工作。并负责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有关事宜,同时负责制定落实项目区的 各项管理措施。工程建成后,移交给村委会,由村委会对水源工程、灌溉工程进行管理, 并开展常规观测,对土壤墒情、灌水量、管道运行状况、运行成本及主要气象 参数进行观测,建立技术档案。确定收费标准。并按种植作物的需水量及灌溉 制度进行科学灌水、计量灌水,实行定额灌水、计价收费,超出定额部分要加 价收费。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响应党和政府倡导的共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以达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增产增收的目的。2、项目区基本情况2.1 项目区自然、地理情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项目区位于*。总土地面积14000亩,种植面积7000

9、亩。项目区内 交通便利,通讯快捷。2.1.2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干旱、半干旱性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为6.2C, 最高气温39.1C,最低气温为-30.9C,境内光能资源充足,年日照总时数为 2967小时,大于等于10C的积温为3141.1C,湿润指数为0.4-0.6,最大冻 土层深度1 . 79米(1984年实测),无霜期为150天左右。根据气象站降雨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94.43mm,降雨量年内分 配很不均匀,春季45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13%,夏季降雨集中在68月份, 占全年的69%。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

10、17mm (20型蒸发皿),多年平均风速为3.9m/s,春 季风大,最大瞬时风速达29m/s。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份,并间有沙尘暴 天气现象出现。2.1.3 地形、地貌、土壤及水文地质1)地形、地貌、土壤项目区位于西辽河冲积平原中部,地势较平坦,地面平均比降0.40.6%。之间。土壤类型以灰色草甸土和风沙土为主,土质以沙壤土和中壤土为主,土 壤容重1.401.50g/cm3,田间持水量2134%,有机质含量1.2%。2)水文地质区属西辽河供水区,地下水主要贮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层砂类介质中,松 散层厚度 60200 余米,补给来源充沛,贮存了丰富的地下水,含水量水层累 计厚度136m。整个第四系

11、含水层,主要由砂砾石、中细砂及粉细砂组成,期 间常夹有数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的透镜体。因此,第四系地下水是具有统 一连续水位的潜水。由于含水层岩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将第四系含水体 分为三个主要含水体,下部砂砾石含水量水层,厚达 2060 米;中部中细砂含 水层最达90120 米;上部粉细砂含水层,中部细中砂含水层在090米的范围 内渗透系数为7米/昼夜,单井涌水量30130m3/小时。地下水化学类型ClNa和CIca,矿化度0.20.8g/L, pH值7.09.0,硬度 大于9.62,辽河自西向东横贯科尔沁区全境,多年平均径流量5.26亿m3,地 下水补给量1.47亿m3。2.2 项目区

12、社会经济状况东地村现有农户460户,总人口1710人,劳动力1050人。村总土地面积 14000 亩,种植面积 7000 亩,其余为村屯占地、坨沼地等。 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水平一般。2009年度科区地方财政收入近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2.3 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项目区种植面积1000亩,共有机井7眼。由于机电井建设年限较长,单 井出水量及井深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井群布局不合理;机泵露天放置无任何防 护措施,风吹雨淋致使机泵老化严重,使用寿命大大降低,部分机泵损坏严重, 不能正常运行,重新配套潜水泵;并且需要新建井房以保护机电井和水泵。大 部分地块由于未实行系统科学的

13、节水灌溉措施,基本采用畦灌和垅灌,水资源 浪费较大,亩灌溉定额为220 m3/亩。项目区土地大都承包个人,以分散经营 管理为主。经调查项目区共有机电井7眼,可利用机电井3眼, 4眼井因井深及出水 量不足需要更新,水泵出水量不足,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要更换7台潜水泵。 封闭机电井4眼。2.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村距通辽市区30公里。总土地面积14000亩,种植面积7000亩,总人口 1710人。1、农田灌溉用水量 2009年村灌溉面积为7000亩(均为地下水灌溉),全部为畦灌和垅灌,灌溉定额为220 m3/亩,灌溉用水量为154万m3。1000亩节水工程实施后,灌 溉定额为140 m3/亩,灌溉用

14、水量为146万m3。2、人畜用水量2009年东地村共有人口 1710人,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55升/人天,经 计算人饮水量为3.43万m3。经计算,东地村现状总用水量为157.43万m3,工程实施后总用水量为 149.43 万 m3。根据该区地下水综合补给模数13.86万立米/km2,可开采模数为11.15万 m3 /km2,项目区东地村总土地面积为9.34km2,则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4.14 万m3。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东地村现状用水量为156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 为104.14万m3,缺水51.86万m3,属超采。节水工程实施后总用水量为146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104.14万m3,余

15、41.86万m3,地下水属超采。3、技术方案3.1 编制依据1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07 年新修订);2.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3.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4. 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5.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井灌区部分)GB/T20203-2006;6.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90-98;7.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8. 1978年吉林省水文地质局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9. 西辽河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模式研究成果汇编;3.2 方案选择、建设内容3.2.1 方案选择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村是优质玉米生产区,土地较平整,集中连片。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当地大田种植较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大大 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使水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减少输水 渠道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且管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肥流 失、土地板结、地力下降、水源浪费等弊端。这种灌溉形式经当地生产实践证 明非常成功,即增产增收,又节能节地。为更好地推广发展高效节水事业,保 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次设计在东地村建设实施的节水形式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工程及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