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119054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意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了一个诗意的情节;孤帆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这首诗,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热爱之情。学情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

2、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1.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教法和学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的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

3、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设计理念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读词”“ 读句”“ 读段”的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2 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送别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背景轻音乐泪花。学生准备: 回忆或搜集写送别之情或其他真情的古诗,选自己最喜欢的几首背下来。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相关内容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揭示主题1.播放歌曲送别。2.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

4、受。3.师:这首伤感惆怅的音乐能不能激起你情感的浪花,让你想起送别的诗来?4.学生在说时,教师用“你觉得他们的情谊深厚吗?诗中的哪几句可以表现出来?”这样的话来引导学生说出诗中表达情谊深厚的诗句。5.师: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一旦分离,再见非常不易,甚至可能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因此,在分别的时候,往往以送诗相赠,这已成为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古人流传下来的送别诗非常多,那么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一篇传世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观察教师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情景,并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用

5、手写。5.师:你们读一读课题,看看它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能不能从中看出这是首送别诗?学生回答,互相补充,教师适时指导,归纳并板书如下信息:时间:阳春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和孟浩然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6.师:黄鹤楼位于武汉的长江边上,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广陵,它在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它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由此可见,孟浩然是选择从此处起程去广陵的,也使我们更加明白孟浩然此次起程去广陵的路线是自西向东,沿长江而下,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黄鹤楼的样貌吧!(播放课件)7.师:了解了黄鹤楼和广陵这两

6、个地方,我们再来看看李白和孟浩然这两个人,对于他们的关系,有谁知道?同学们分别说出他们所了解的资料和信息,老师再加以补充。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和老师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注意字音。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五、品读诗句,进入诗境1.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他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学生自由读诗。2.指名一学生:老师看你读的很有滋味,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学生读3.师:真不错,你第一次就能读的这样好。大家快给这位同学鼓鼓掌。谁还想试着读读?

7、多名学生朗读。4.师:大家读的真是太精彩了,只是诗句中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同学们对照着课文注释来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也可以查阅资料,和同学一起讨论。点名几个学生来说说古诗的大意。5.师:大家真的太聪明了,没有老师的指导就能大致理解了诗的意思。对于诗中的诗句和他所描绘的景象,你们有没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归纳或通过体温的方式点出重点的字和词,如“故人”,“西辞”,“烟花”,“下”,“尽”,“唯”等。6.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字词的意思和妙处。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故人”时,可讲述李白和孟浩然相识相知的故事,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配合图示来解释“西辞”和“下”的含义;让学生展开想

8、象,去描绘和感受烟花三月的繁华似锦,想象江水流入蓝天,一只小船慢慢消失在远方的画面,品味“孤帆”,“远影”,“尽”和“天际流”的准确与生动等。7.师:大家凭借着我们的经验去估计一下,在没有阻挡物的情况下,帆船从离去直到消失在天尽头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呢?学生估计出时间8.师:李白一个人站在江边,目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边。你从中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目送朋友时间之长,体会情谊之深。板书:目送远。9.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船是尽了,可在诗人的心中,他与友人的情谊永远不会尽的,请大家谈论:滚滚东去的难道只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10.师

9、: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深厚的友谊。 说明: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自读自悟或其他学生交流来疏通诗意,教师再作启发,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六、感受诗境,朗读背诵1.换位思考,切身感受师:假如你现在就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学生1:难受学生2:舍不得朋友离开。师:如果你是李白离别之前,你会对你的好朋友孟浩然说些什么话?师: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长江边上,看着我们最好的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了这首送别诗。先请女生来朗读一下 播放音乐,女生读2.师:这是一种柔情的送别诗。男生来读读看。播放音乐,男生读。3.师:这又是一

10、首豪壮的送别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吧!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诵。说明: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男生和女生分读,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七、课外拓展山中送别 别董大二首(其一)王维 高适 山中相送罢, 千里黄云白日曛,日暮掩柴扉。 北风吹雁雪纷纷。春草年年绿, 莫愁前路无知己,王孙归不归 天下谁人不识君?八、教学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2句叙事:西辞黄鹤楼 三月下扬州春景送别感情深厚3.4句写景: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流情景交融依依惜别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为送别诗,教学伊始,便导入送别的话题,创造一种离情别绪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进入诗境,体会感情。具体

11、来看,本首诗教学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疏通诗意,体会感情;二是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融入诗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同时,拓展了各方面的能力。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

12、学中注重让学生体会: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 “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