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118423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型与知识点一、题型:1. 名词解释(没题2分,共计14分)2. 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4分)3. 简答题(4个,共24分)4. 论述题(1个,共12分)5. 综合分析题(3个,共36分),阅读给定材料回答问题(需要根据材料和相关背景知识,活题)二、 知识点:(一) 名词解释:7个2分=14分犯罪心理学P1: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及犯罪对策中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

2、科学。1. 犯罪人格P81: 这种人格通常是由于某些犯罪人长时期从事犯罪活动,或长期在犯罪团伙中与有犯罪恶习的人交往而形成的。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私、冷酷、残暴、缺乏道德和法纪观念、行为冲动等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李玫瑾,2010):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与监所为伍,在接近犯罪化而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2. 武器效应:P267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

3、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3. 犯罪情境:P64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认识到的、对发生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4. 犯罪心理画像:P368 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及心理特点等分析,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五大属性:

4、生理 社会 地域 心理 既往犯罪属性的描述过程。 5. 准绳问题(来自于百度)准绳问题测试法的基本假设是:无辜者对准绳问题反应强于相关问题,因为他(或她)知道自己是清白的,所以会更注意准绳问题。反之,有罪者由于知道自己的罪行正在被调查,所以更关注的是相关问题而非准绳问题。同时,有罪者会对相关问题撒谎,并会因担心谎言被揭穿而恐惧,这就导致他/她在相关问题上的心理反应比在准绳问题上的强。准绳问题测试(CQT)或称比较问题测试,是一类心理测试题目编排方法的总称,其传统基本思想,是用被测人对准绳问题(比较问题)和相关问题的心理反应差异,来判断被测人对相关问题是否存在异常心理压力,以此来推断被测人是否通

5、过测试的编题方法。6. 测试法P47所谓测量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研究者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测量被评者的智力水平和个性方面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7. 犯罪决意P75指犯罪动机由决定阶段向执行阶段的转换和过渡。指行为人已就在实施犯罪行为作出了最后的决定,即将付诸实施。8. 犯罪动机P122:就是激发、推动并维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达成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 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9. 犯罪目的 指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希望实施犯罪行为后希望达到的结果。10. 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

6、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去个性化现象,在群体破坏性行为中表现的最为典型。(二)简答4个6分=24分、论述1个12分=12分、综合分析题知识点素材3个12分=36分1.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和有利条件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1.犯罪心理的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有利条件:??2.社会学习理论(P28)关于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调节机制。P274社会学习论认为,个体行为得以保持,是由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1) 外部强化是指攻击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有利的结果,强化了个体的攻击行为使其保存下来,例如实物报

7、酬,社会赞许、排除痛苦、被害人的痛苦表现都是外部强化物。(2) 替代强化是指他人实施攻击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后果对观察者的影响。(3) 自我强化是指个体根据自己设立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励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个体内在的行为标准,是通过接受各种教育而内化了的行为规范,这种标准不仅与文化有关,也与个人有关。攻击行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机制获得、启动保持下来的,个体的自我调节在攻击行为的学习过程和诱发过程起着重要作用。3.犯罪人常用的防御机制P74-75(模糊) 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或犯罪行

8、为结束后常用来消除自己的惊慌、不安、紧张、恐惧等情绪。人们面临困难、冲突、挫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不至于引起太大的痛苦和不安,这种摆脱烦恼、恢复心理安宁与稳定的反应刑事是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合理化、投射、比拟、认同、补偿、反向、歪曲作用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面对紧张情绪时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每个人的性格与经历的不同,所选用的防御措施也大不一样。挫折指的是欲望与现实的矛盾。挫折是一种内心体验,表现出来是一种情感反应。欲望越高,与现实的矛盾越突出,挫折的体验就越严重。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人遇到了挫折,在生

9、理和心理上会出现本能的反应。心理上的反应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应激状态。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同时出现,相互作用使反应加重或减轻。有利于人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为良性心理防御机制,反之就是不良心理防御机制。挫折的防御机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 压抑 一个人的欲望很高,一心想办成某一件事情,结果几经努力,没成,内心很苦闷,用时髦的话说,叫郁闷。一个人坐在那儿,不愿与他人说话,情感低落,甚至还蔫蔫地掉眼泪。这种自我压抑是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若用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康来评价压抑的好坏,它应属于中性的,可变的。之所以中性可变,是因为压抑的程度决定了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康。自我压抑程度大,不利于身心

10、健康;压抑程度小,可能就有利于身心健康。 2 否认 否认就是不承认心里痛苦。女朋友跟别人走了,他心里很痛苦,这个时候别人来劝他:哎,失恋了一定很痛苦。没有,没有,我没事儿!早就不想跟她了,走了更好!否认不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这样很难争取到周围人的支持、社会的支持。 3 文饰 文饰是指遇到挫折后,杜撰一些理由摆脱困境或内心的痛苦。考试没考好,真实原因是那天睡懒觉,耽误了考试,却编了一个瞎话,比如说是在路边勇斗歹徒,结果误了考试。如果是通过一个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排解,也未尝不可,也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这种文饰的方式一定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 4 升华

11、指的是遇到挫折以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通过艺术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红楼梦应该说是作者挫折体验的升华。平时坐在一块儿,谁也看不出谁有什么本事。一旦遇到特殊问题了,个人的能力就全显示出来了。遇到挫折时最能反映出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往往体现为升华。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5 推诿 指的是遇到挫折后强调客观理由。如考试没考好,强调是老师题出得不好。推诿不是一个很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因为推诿之后的结果,是不能从失败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6 补偿 遇到挫折以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一直到行为一一补偿过来。补偿应该是一个好的

12、心理防御机制。比如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及时吸取教训,调整了学习方法,争取期末把分考高一点,补回来。或者呢,反正算总分,我这边丢一点分没关系,把那边的分提高。 7 抵消 抵消指的是发生问题时,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来缓解矛盾。比如,最常见的道歉就是一种抵消挫折的方法。抵消也是一个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 8 幽默 幽默是一种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别人的默,一定要幽自己的默,要学会自嘲。一个人要是会自嘲了,那他的心理就成熟了。说明他认识了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强了。幽默很容易缩短你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你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即使你这次没做好,别人也能容忍你。 9 隔离 隔离不是一个

13、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遇到一些问题之后,隔离自己的情感,不与人交流了。别理我,烦着呢!一个人坐在那儿,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俩从小一块儿长大,手拉手进了北大,她怎么就看上清华那小子了呢?那小子哪点儿比我好啊?人家就比你好。你得这么想才行。你这时候就得冷静地想你们俩不合适的地方有哪些,然后再幽自己一默:真愚蠢,怎么爱上这样的人呢?北大比她好的有的是,那么多人可以挑呢,这下子可给我机会了!这也就没事儿了,心里也就平静下来了 4.墨菲特关于青少年犯罪所依循的两条路径的观点:(PPT拍照总结)墨菲特总结的两种路径:终身持续路径、青春期路径。(1) 青春期犯罪人。大多数青少年犯依循的路径;犯罪行为大约在青

14、少年早起开始,并持续整个青春期,但在成立早期就会停止;犯罪受环境影响较大;具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和社会技能。(2) 终身持续犯罪人。少部分的青少年犯依循该路径,男性。LCP指儿童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会持续到成年期,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境的稳定性。5.精神分析学派的犯罪观P22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佛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它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又是一种潜意识心理学体系。精神分析学法解释犯罪,强调了非理性、无意识动机在犯罪行为中的重要性。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将其注意力转向了犯罪,将犯罪看成无意识的病态加工过程的一种可能表现。一、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915年他在论文“由于罪恶感而

15、犯罪的人”一文中,初次应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释犯罪问题,为犯罪学中精神分析学派形成奠定了基础。弗洛伊德关于犯罪行为的原因涉及本能、人格和罪恶感,对于犯罪行为的矫治则涉及法律的威慑作用以及运用个体的认同作用和升华作用防止犯罪。关于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佛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从本能、人格和罪恶感等方面做出了解释。(一) 本能与犯罪本能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本能与犯罪也有一定关系,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会严重的冲击文明社会为限制它而制定的各种禁律。儿童恋母(父)情节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很早就有这种反对文明的乱伦倾向。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儿童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只是他们没有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他们的暴力破坏,攻击行为才不被认为是犯罪。一旦长大成人,他们的行为就会被社会视为犯罪。(二) 人格与犯罪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他认为,虽然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但在一定情况下,人们不会去犯罪,是因为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的两个重要的控制系统,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和控制自己。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突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压到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