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的来历与邓州的古代水利.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1182089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官”的来历与邓州的古代水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父母官”的来历与邓州的古代水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父母官”的来历与邓州的古代水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父母官”的来历与邓州的古代水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父母官”的来历与邓州的古代水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父母官”的来历与邓州的古代水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官”的来历与邓州的古代水利.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父母官”的来历与邓州的古代水利.张德敬.“父母官”是历史上老百姓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爱民的地方官的尊称,但你知道这一称谓源于何时、出自何地、缘于何故、与邓州的古代水利有何关联?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勤政爱民,“好为民兴利”,实施富民政策。亲自深入田间,指导农耕,住宿寻常百姓家,了解人民疾苦,难得闲暇。巡视河流,探究水源,主持开通沟渠,建水门堤闸数十处,可灌溉农田“多至三万倾”。还为百姓定立用水规则,“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移风易俗,大兴节俭,禁止婚丧嫁娶奢侈浪费。约束官吏及其子弟,发现下属官吏有放任其子弟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者,轻则批评,重则罢官,甚至绳之以法。于是,“百姓归

2、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吏民亲爱信臣”,尊称他为“召父”。东汉光武帝七年,南阳郡百姓又幸得杜诗为太守。杜诗少有才能,爱民如子,处处为民作主,以卓越政绩而赢得百姓爱戴。他“诛暴立威”,“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减民劳役,造水排,铸造农具,提升生产力水平。并开沟渎筑池塘,广垦农田,百姓粮丰衣足。人们将他与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从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召父杜母”便也成为官吏的楷模。据汉书记载: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今安徽寿县)。汉宣帝时(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间),凭借明经甲科的身份,步入仕途。从补任的谷阳县长官,考绩列为优等,升任上蔡

3、长官。其政绩品行常被评为第一,越级提拔为零陵太守、南阳太守,又升为河南太守,公元前33年升为位列九卿的少府。皇帝对他数次增加官价赏赐黄金,有一次竟奖赏黄金四十斤。晚年仍疾心为民,老死任上,死后皇帝下诏,让他家乡的郡守,率领官员属吏一起前去行礼,在他坟墓前供奉祭祀。他一生的重要功绩还是任南阳太守时,重视农业,发展水利事业上。公元前40年至36年汉元帝时,召信臣在泌阳修建马仁陂,在邓县修建六门碣和钳卢陂蓄水灌溉工程。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河南汲县,今卫辉)。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任南阳太守时,造作水排,这是一种利用水力做原动力的冶炼鼓风机械,水排的发明和应用,要比欧洲早1000多年。他

4、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杜诗一生清廉,没有土地住宅等产业,死后没有办丧事和埋葬的地方,皇上下令在郡邸办丧事,并赏赐一千匹绢。南阳人们感念两位太守的政绩,尤其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功绩,才有“召父杜母”的美誉。秦汉时期的河南水利,以北部治理黄河除害兴利和以中南部发展灌溉水利为重点,取得了防洪、兴利的重要成就,是河南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秦汉至北宋时期河南水利史)。“南阳的陂堰多在邓州,邓州的水利修筑事迹也最多”。“公元前38年,西汉元帝刘奭建昭元年,召信臣在南阳邓县(今邓州市)广修陂堰,开渠灌田,较他郡邑为盛。首筑六门堤,以障湍水之决,继开六门堰,引水灌田。六门堰之外,修陂堰三

5、十有一处,堰以三郎堰为最大,陂以钳卢陂最大,并各订立了灌溉用水制度,镌刻在石碑上。这项用水管理制度的确立,召信臣被现代史学家冀朝鼎誉为“中国用水管理之父”。汉六门堰,是邓州市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汉书沟洫志载“岂久历宣、元之世,故能成其功也”。工程虽早已湮废,遗址尚在邓州市西城区湍河右岸,岔股路与韩洼之间,为县级保护单位,竖有文物保护碑。据现场查勘,当年工程之宏伟至今犹可显见。在韩洼村南,岔股路村后,仍有600米宽的引水口,即堰口。引水渠居高临下,南向流经三岔院;引水口东、西有长堤,即“召堤”,西堤长500米,东堤长180米。虽经一千八百多年的耕耘剥蚀,雨淋风刷,顶宽犹有41米,底宽64米

6、,垂直高度6至10米。召信臣开始修此工程时,先修堤,原是为障防湍水泛滥,而号称“六门堤”;以其后为碣(碣者,以土或石障水也),壅碣湍水,而号称“六门陂”或“六门碣”,或称“穰西石碣”;又以其引水灌田而称之为“六门堰”(骆立群邓州古代史考)。六门堰下结二十九陂,是以“长藤结瓜”形式的引湍灌溉工程。六门堰为渠首,邓州至新野“汉运粮河”则是他的引水渠。公元208年,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会猎”东吴,军至新野,曾开六门堰引水渠将穰县(今邓州市)粮草由运粮河经白河而汉江漕运,以进军江陵之所需。六门堰向二十九个陂堰灌区供水灌田,在新野县境内最大的是樊氏陂(故址在新野县之西南,原东西长十里,南北宽五里),邓

7、州境内最大的陂是钳卢陂。汉张衡南都赋“陂泽有钳卢”,就位于今邓州市刘集乡王堤村西南,北起王堤村,南至构林镇岗岔楼一带,南北堤长八里,东西堤三里,总水面积九十三倾八十六亩。志书称又名迪陂。王堤村南陂旁有迪陂寺,寺毁于解放前国民党时期,今邓州市文化馆仅存有半截庙碑拓片。在两千年前,建成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事情。中国水利史考称其堪与战国时期秦之都江堰,魏之引漳灌邺工程媲美。由于水利的兴修,使当时以穰县为主的邓境以及南阳盆地,和郑国渠所在的关中,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平原,并称为全国三大水利区,成为全国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蓄洩时矣,旱涝备矣,多黍多稌,无年不丰矣!”郡内比室殷足,户

8、口倍增。“实京师之粟,省江南之赋,减漕卒之半。”六门堰,钳卢陂水利工程除防洪灌溉效益外,“舟车会通”的航运和利用水利鼓风冶铁的水排,提高了运输能力和冶铁生产力,使南阳成为农业、冶铁业、交通运输业发达,人口倍增,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大都市,史称“南都”。“自召信臣后,言水利者,民未曾不被其泽.而陂堰灌溉民之本业”(邓州志卷三十四,山川、水利)。自汉以来,代有修废。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杜预复修,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刁河),利加于民,邓人亦称其为“杜父”。“南朝宋时修复汉六门堰(在今河南邓县南),灌田三万亩”。(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公元963年,北宋太祖乾德元年,武胜

9、军节度使张永德在邓州东北三里处,修建黑龙堰,承湍河水灌田一百八十余倾,效及新野县境。张永德在邓州南三十里专筑塘堵堰引刁河水入钳卢陂灌田五十余倾,灌区出现“玉液滔滔,泽润深长,五谷丰登,千仓万箱”的景象。宋仁宗宝元年间,谢绛出知邓州,上书复修钳卢陂,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跻,距城三里壅水灌注钳卢陂,溉田至三万倾,百姓安其利。明朝建国后,更加重视水利兴修。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派金吾右卫镇抚孔显知邓州事,邓州诸志称“孔显复邓”。率军民辟四野、披荆棘,寻求召、杜陂堰遗迹,为之疏导修复,并创修马龙堰于下高粱(今夏集乡)。吕公堰于砖滩河(砖滩河即排子河,在今都司乡)。孔显还仿召信臣的办法,在所有修复之水

10、利工程上,明确专人,以领其事,渠设渠子,堰设堰长,并订立了相关制度,以加强管理。西汉召信臣所创立的用水制度,在明朝得到了真正的继承。清乾隆邓州志载明朝一代邓州知州共有六十六人,其中载入名宦卷者有二十一人,其治绩大多有修陂堰一条。形成明代为邓州兴修水利史上继两汉与北宋第一、二次高潮后的第三次高潮。“召杜继守南阳,水利在邓最著,明代良牧有复兴者,今则故迹湮灭六门、钳卢之间”(蒋光祖著乾隆邓州志序)。从西汉宣、元时创修,至清乾隆年间,时兴时废,历经一千七百年之久。不在六门堰灌区者有二,其一为三郎堰,另一为小默河堰(在今内乡境内)。在邓州境内三郎堰以严陵河为水源,经历代兴修,至今仍发挥效益,灌区范围以

11、今之赵集、裴营、夏集、张楼四乡的各一部分耕地。召信臣、杜诗,热爱百姓,为民兴利,务在富之,民获其利,纯朴的南阳人民尊称“召父杜母”,使“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的封建地方官开始有了“父母官”的美称。召信臣大修水利,创立灌溉管理制度,既誉为“中国用水管理之父”,更是邓州、南阳兴修水利第一人。南阳为他专门立了祠堂,现在市区一条街道命名为“信臣路”。在邓州,他创修的六门堤为“召堤”,迪陂(钳卢陂)旁盖有迪陂寺以纪念。南阳府志,邓州诸志,南阳诸多县志都有他的传记,2007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州古代史考中,提及“召父”及其功绩达41处之多。东汉的杜诗继及遗业,人称“杜母”;杜预继之,民复号为“杜父”

12、;北宋张永德“为政宽尚,治水利民,州民戴之如父母”;邓州诸志有“孔显复邓”之美谈;王道行大力修复陂堰,又称其“王母”。 可见,历朝历代为民兴利造福的地方官同“召父杜母”一样,无不受到百姓的称颂和爱戴,均都名垂千秋、流芳百代。南阳、邓州的水利事业,在新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遵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20世纪50年代群众性的水利化运动如火如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亚洲第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于60年代建成,绝大库面和移民都在南阳市淅川县境内,而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则是邓州人民70年代自力更生建成的。南阳还建成鸭河、赵湾、刘山等二十多座大中型水库,小型水库及坑、塘、堰、坝更是星罗棋布。党中

13、央十分重视“三农”,注重水利事业,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国家拨付上百亿资金,开展“水库除险加固”、“灌区配套”、“河道治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平原井灌”、“病区改水”、“人畜饮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诸多项目,建成上千万亩“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高效益农田,农业现代化正逐步成为现实。“父母官”源于南阳,是百姓对西汉和东汉两位南阳太守的赞誉和颂扬,把太守关爱百姓与百姓爱戴太守的关系喻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但今天,“父母官”这一称谓更多的是老百姓对地方干部的一种鼓励和期盼,而不是“封建家长”的代名词。我们必须明白

14、:干部不是人民的父母,人民才是干部的父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共产党,也没有人民的国家,更没有大大小小的官员,做人民的好儿女和好公仆,是共产党干部的优秀品德。因此,为官者更应当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进对待群众的态度里,以爱民之心鞠躬尽瘁,以利民之事死而后已。党的十八大制定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干部只要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公仆之责,以焦裕禄为榜样,弘扬“召父杜母”美德,勤政爱民,廉洁从政,同心同德,真抓实干,把惠及老百姓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及早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