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教学祥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181515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碧螺春教学祥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碧螺春教学祥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碧螺春教学祥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碧螺春教学祥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碧螺春教学祥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碧螺春教学祥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碧螺春教学祥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碧螺春教学祥案教材理解: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

2、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碧螺春的制作的,又概括出下面要写的内容是关于品茶的,过渡非常自然。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针对碧螺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在“

3、涵咏文本”、“静心体会”、“有感而发”。教师只是起到激励、点拨、指引作用。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领略茶乡人的生活,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积累精彩语言,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学情简介:六年级的学生对茶并不陌生,家里的长辈也有喝茶的,对于一些名茶如龙井、毛尖等略有所闻,但对于茶文化却知之甚少。不过,六年级的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读读体会的感悟方法。而且本班学生的朗读整体水平不错,相信能够自己读通、读懂课文,教师只要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品悟,透过语言文字,领略祖国传统

4、文化的魅力。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篓、煞”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霞、弥”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4、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5、、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课教学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参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迸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活力;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读书,多种形式地读,如自由读、默读、诵读、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等方式,读通、读熟课文,边读边思考,感悟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把所描述的实物与自己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与网络时代相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茶文化资料、朗读的背景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师: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我们连云港的云雾茶亦是美名远

6、扬。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苏州吴县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板书课题:碧螺春)2、设疑: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同学们,就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朗读全文,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3)想想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汇报交流,质疑答疑。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

7、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3、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4、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什么?5、学生讨论分段情况,概括课文内容。产地由来采茶制茶品茶6、再读课文,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精读课文第一段(1) 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碧螺春产地与名字由来,要用上“久负盛名”、“颇为雅致”,可以怎么说?(2) 指名发言,鼓励与众不同的说法。(相机理解“久负盛名”、“颇为雅致”,板书:久负盛名)五、总结课文今天,我们了解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它的采摘、它的制

8、作更有着一道道工艺,要是能亲自品尝一下碧螺春,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课文同样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些过程,请大家课后细细品读课文语言,体会其中的乐趣。六、专项训练。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碧螺春的产地和它的名字的由来。在读书中我们知道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连一位外国诗人在品尝后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句子: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指名读2、同学们,从一杯茶中居然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天,看到了春天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真的是这样吗?你从书中能找出这些画面吗?(清晨采茶图 入夜炒茶图 月夜品茶图)

9、二、自读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中为我们展示了三副生动的画面,这三副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那些描写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作下记号。(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三、探究答疑,深化主题。(一)走进采茶图,赏“明媚春光”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起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走进清晨采茶图。1、截取课文录音范读第四自然段,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听课文第四自然段录音朗读师:多美的文字!多美的朗读!我深深地陶醉了,你们呢?生:我们也是。师:苏轼评王维的诗与画,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读这段文字,也有这种感觉,不但看到美丽的画面,还听到美妙的声音。请同学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

10、好好地读这段话,结合欣赏课文中的插图,说说你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从“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湖山的早晨醒来了”等语句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交流后指导朗读。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等语句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灵巧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练读。师:你的语言清新如诗,为我们勾勒出了美丽的茶园清晨图。师:不用眼睛看,就凭鼻子闻、耳朵听,茶园的景色也是那么怡人,你的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谢谢你!师:你丰富的想象力真叫人惊叹,细腻传神的描述与本文作者不相上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的眼睛看到的、你们的耳朵听到的,要比老师一个人想象出来的丰富得多、精彩得多!能把这段

11、话读好吗?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一幅幅茶园美景展示在我们眼前吗?自己练练吧!2、小结:湖山的茶园风景美,采茶的姑娘神态美、动作美,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光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爱)让我们捧起书本,怀着喜悦的心情美美地读这一段。 (二)走进焙茶图,看“明媚春光”1、师: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飘荡着他们银铃般的欢笑声,入夜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入夜焙茶图”!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五自然段,看看焙茶手的劳动,这一副景象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仔细地品读)生(交流):繁忙2、师:那你们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并用曲线画出有关焙

12、茶动作的语句(媒体出示句子:焙茶手短衣紧袄煞是好看。)谁再来把句话读好。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出具体的动词吗?(揉 搓 捺 抓)谁来演示一下这四个动作? 3、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引读:此时的茶叶(媒体出示)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4、为什么称它“工艺茶”?(这是工艺品,不仅外观美,而且是焙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师:真是所有的一切都拿捏到好处,它已经不是普通的碧螺春茶叶了,在我们焙茶手的精心制作下,已经诞生了真正的艺术

13、品,它不仅可供冲饮,更可供欣赏,仅仅是看着,那都是一种享受。5、那让我们再来欣赏真正的焙茶手制茶的情景吧!(媒体出示)大家看,焙茶手正在炒茶,他们的动作那么利索,手在滚烫的大锅中不住地翻拌,揉搓捺抓整套动作融为一体。6、看了之后又想说些什么?(板书:敬佩)师:碧螺春是美的,她的美来源于采茶、焙茶人辛勤的劳动,所以说“劳动就是美,劳动创造了美”。(出示这一句话,让学生高声朗读。)7、齐读(三)走进品茶图,品“明媚春光”1、师:正因为有了心灵手巧的采茶姑娘、技术娴熟的焙茶手的辛勤劳动,才能使我们品尝到如此清香扑鼻的碧螺春茶,此时此刻,我们仿佛闻到了那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赶快走进月夜品茶图,这一幅

14、图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学生静静地读)2、师:这一幅图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齐说:陶醉)3、师:同学们,还记得村居这首诗吗,一个“醉”字让我们看到无限春光,真是“问言与谁醉,却道春光明媚”。那就让我们再醉一回,这一次我们又醉在什么里?(学生投入地读)生(交流):我醉在“夕阳西下,明月初升”的意境中;我醉在碧绿清澈的汤色中;我醉在那份真诚的情谊中;4、师:多么富有诗意,多么令人陶醉,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碧螺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茶”啊! 四、综合练习。如果你是江南碧螺春有限公司的广告策划人员为碧螺春进行广告宣传,你

15、的广告语将怎样设计?(在老师准备好的卡片上设计广告语)五、拓展延伸。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碧螺春的世界,一起领略了祖国的茶文化,相信大家对它的兴趣依然浓厚,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些新的探究课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作更深一步的研究。 1、我看茶的发展。2、现代茶艺为何盛行?3、茶与现代饮料,你更喜欢谁? 4、沏茶的艺术。 板书设计 采茶乐 26 碧螺春 制茶忙 江南明媚的春光 (色 香 味 形) 品茶香碧螺春教学反思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浅显生动的语言,细致传神的刻画,向读者展现了三幅充满情趣的画面,妙趣横生,描写幽雅,情感浓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精辟概括,说明了“读”的重要。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