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本以读促悟——《颐和园》教学案例黄明丽.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116986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读文本以读促悟——《颐和园》教学案例黄明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品读文本以读促悟——《颐和园》教学案例黄明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品读文本以读促悟——《颐和园》教学案例黄明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品读文本以读促悟——《颐和园》教学案例黄明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品读文本以读促悟——《颐和园》教学案例黄明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读文本以读促悟——《颐和园》教学案例黄明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读文本以读促悟——《颐和园》教学案例黄明丽.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品 读 文 本,以 读 促 悟 颐和园教学案例 房县实验小学语文 黄明丽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美丽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氛围;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体味语文的审美意味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增强民族自豪感。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

2、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片段一:感受长廊美丽的景色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哪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2、交流讨论(1)体会“长”指名谈、读。谁来说一说,你发现

3、了长廊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看,句子中还有哪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谁能读出这种感觉啊?指名读。一眼望不到头啊!谁再读?(2)感悟“美”画美指名,出示句子:你还从哪些句子中发现了长廊的特点?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生答:人物、花草、风景 画的内容很丰富补充:五彩 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随学生回答板书:几千幅 两幅指名读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些画呢?按四大名著、神话传说、成语故事依次展示图片还想看吗?(想

4、)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画是相同的,据说,漫步长廊一秒钟看一幅画,要看两个多小时呢!而且一画一典故,一画一风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触摸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再指名读。背诵。花美同学们,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画美,而且还有什么也很美?谁发现了?指名读(花美)还有吗?(神清气爽)吸一口气,读出这份神清气爽。小结1、理顺序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整体看 看廊内 看廊外投影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片段二: 欣赏昆明湖的美“正前面,昆明湖

5、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

6、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案例反思:这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

7、,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把事物写具体的,并自己去体会颐和园各处景物的特点。整堂课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如介绍完一处景物后引导他们用一句介绍方位的话转到对另一处景物的介绍。学生介绍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时,重点让他们明白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来写的等。总之,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种的果子甜。一、体现语文课堂的审美意味语文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无不深深打动每一位读者。课文介绍的景物多而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感受其魅

8、力 。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批文入情,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情感美。如:抓住首尾“美丽”统揽全文,从“美”切入;通过图片展示、丰富想象再现语言文字的意象美,品味“长廊”的“画美”;通过想象、介绍了解“颐和园 ”、“佛香阁”、“排云殿”名字的渊源,领悟颐和园的内涵美;通过比较“滑”与“划”, 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将感官上的浅层美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和情境美;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共同感受中国园林艺术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带来的情境美和情感美又相得益彰让学生浸润在美的享受中。二、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本文编排在 “世界

9、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局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如:解读“颐和园”园名,了解其历史背景;欣赏“画美”拓展到四大名著、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三、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本课教学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回归语文的本味。“读写结合”实现语文味:在学习“十七孔桥”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狮子都有哪些形态,说说并写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在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中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遣词造句的匠心。例如:在学习“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翡翠”时,先让学生反复品读,在读中领悟连环喻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语,完成填空,掌握连环喻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法可循。“授之以渔”体现语文味,扶着学生品“长廊”,领着学生游“万寿山”,学生独立探“昆明湖”,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品读文本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