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1169588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

2、,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与初中内容相比,本部分显然在初中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初中教材只是讲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所以,从这节课的内容编排看,还需要重点讲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2、学情调查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

3、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感受到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想让历史贴近自己。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3、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

4、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但是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4、教学方法导学式,先学后教,讲演结合、讲评结合,当堂巩固。5、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

5、施素质教育。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二、课堂系统1、导入设计:导入:投影-李大钊的青春(配背景音乐),让一学生朗读,同时展示李大钊的头像。附:李大钊:青春1916年9月自我之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

6、?吾文至此,已嫌冗赘,请诵漆园之语,以终斯篇。(原载1916年9月1日“新青年”2卷1号)(该生必须语调平缓,发音标准)教师引导:文章矛头指向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的传统礼教,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引出课题。片头:运用动画(强烈的视觉效果,提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前面我们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时并没有对封建的正统思想进行彻底地批判,袁世凯篡权后为复辟帝制大搞尊孔复辟。帝国主义、封建余孽和保皇党也摇旗呐喊,一时中国大地乌云翻滚,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发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展示】袁世凯复古(古装、祭孔、皇帝印等图片,可

7、选用),让学生体会到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另外还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封建余孽和保皇党的摇旗呐喊导致思想混乱。【学生自答】有关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本部分内容初中涉及过。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提问】1时间、地点、2标志(标志是什么,然后展示图片组标志印证)【展示】【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分组要求:以学生的宿舍为单位,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人人发言,最后以宿舍负责人为发言代表,形成自己本组的要点。最后通过全班同学的举手表态,再加上教师的点播,形成最后的答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有关内容并回答,然后展示相关内容,在这里采用谈话法一一讲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辅以图片加以详细讲解。

8、【引导语】:这场伟大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陈独秀2李大钊3鲁迅4、胡适(电影可选用)【猜猜看】屏幕上展示出四个头像后,让学生说出他们是谁?有哪些主要功绩。【点播】可以打乱教材的顺序,总结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高度提炼。即“三提倡三反对”【材料补充】在讲述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时。补充以下材料(屏幕显示)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

9、,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典型发言】白话文和文言文究竟哪一个对社会的发展有益呢?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学习文言文?【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得出本组的看法。(可以借助教材P143和P148的阅读材料分析。)【重点讲解】“打倒孔家店”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全面的思考。【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同位之间讨论。)此问题没有固定

10、完全的答案。教师给出的只是参考。注意:给出的是繁体字,让学生感受。新文化運動之影響1、動搖儒家統治地位,婦女地位得到提高。2、引發五四運動,促進反帝反封建運動。3、白話文與新文學盛行,社會文化繁榮。4、學術史學研究興起,以疑古的精神研究古史,形成深遠的影響。5、馬列主義流傳,對中國政治發展影響很大。三、课后系统1、作业巩固:基础训练和课后题2、课堂效果评估反馈:内 容等 次优良努力以学生为主体;知识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老师对本课程有研究。备课认真;工作负责;注重课堂讨论,听取学生意见;科学性(理论严谨、结构合理、信息准确);适用性(基本内容符合学习要求);先进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教学内容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对本课程运用自如。讲解清楚,容易理解,课堂吸收比较多,注意交流和创新思维。课堂秩序好。总 评3、课后活动:谈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将学生按值日表分成6个小组,每组的组长具体负责。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各组摆出自己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