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爱莲说》串讲及练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115915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爱莲说》串讲及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爱莲说》串讲及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爱莲说》串讲及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爱莲说》串讲及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爱莲说》串讲及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爱莲说》串讲及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爱莲说》串讲及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莲说宋周敦颐y 1班级姓名“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 道理。这篇“说”,是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 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 。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 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爱莲说是一篇状物抒情、寓哲理于暗喻之中的名文。作者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 自况,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历久传育不衰。 文章很短,只有两段。第一段:描述莲花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独爱莲的原因。水 陆 草 木 之 花, 可 爱 者 甚 蕃。水里、

2、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之:结构助词,的。者:指前面说的各种花。蕃:本义是茂盛的意思,引申为多。蕃f印文章从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统领全篇,以下便分说人们对花的各种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晋:指司马炎所建立的晋朝。陶渊明:一名陶潜,字元亮,晋代浔阳人,著名的诗人和隐士。曾经做过江州祭酒(原指同辈中年高望重的人。古代大宴会或大祭祀时,推一年高宾 客举酒祭祀地神,称祭酒。这里是学官名)、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为不满政治黑暗和官场虚伪, 弃官归隐。以后便以酒遣怀,以菊为伴,再没有出仕。独:副词,只。这一句先举出菊花,从正面衬托下面要写的的莲花,并举出陶渊明来衬托自己。自

3、李 唐 来, 世 人 甚 爱 牡 丹。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自:从,自从。李唐:指唐代。唐代开国的皇帝是李渊,所以称“李唐” 。来:以来,表示 时间的经过,某一时间以后。这一句再举出牡丹从反面衬托下面要写的莲花;并举出“世人”,一面和上文的“独”字对照,一面来衬托自己。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予:第一人称,我。爱,是全句谓语,以下七个短语都是它的宾语。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词组化,作“爱”的宾语。出淤泥而不染:介词“于”省略。淤泥:指水中沉淀积存的污泥。染:这里是被沾染的意思。淤

4、y u濯 清 涟 而 不 妖, 中 通 外 直,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濯(于)清涟而不妖:介词“于”省略。濯:洗涤。清:澄澈,与“独”相对。涟: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清涟:水清澈而带有波纹的意思,这里指清水。妖:妖艳,妖媚,妖冶,美丽而不庄重。中通:指荷梗中空,贯通而没有阻隔。外直:外部挺直面不弯曲。濯zhu 6涟i an不 蔓 不 枝,香 远 益 清,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不蔓不枝:不生藤蔓,不牵牵连连的;不生旁连,不枝枝节节的。香远:香气散得很远。益:副词,更,越发。清:单纯不杂。这里形容莲花香气纯净和清淡。蔓mm亭亭净植

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动词,原义为栽种,这里引申为树立。远观:从远处看。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亵xi e这句话里包括七个短语,细致传神地描绘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实际上是借莲喻己,托 莲言志。以上为第一段,开头两句是文章的总起。文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 芳香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馨;从风度方面, 写她“亭亭玉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寥寥数笔,既活现了莲的外形,又刻画了她 的神态。这样,品格高洁的莲

6、花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这 难道写的是只是莲花,这不正是那不随时俗,洁身自好,豁达正直,决不阿附,志洁行廉, 德声远播,端庄严肃,受人敬重的“君子”的形象写照吗?作者托莲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 寓了自己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进步思想与情操。第二段:对菊花、牡丹、莲花作出评论,表明爱憎。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谓:以为,认为。隐逸者:隐居的人。隐,归隐。隐、逸同义复用。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莲 花, 是 花 中 的 君 子。者也: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菊花深秋开花,独抗寒霜,散发

7、幽香。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而他又“独爱菊”所以此处以菊花比喻隐士。牡丹花艳丽华贵,唐代达官贵人酷爱牡丹,所以此处比喻富贵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品质高洁,所以比喻君子。逸yi这三个排比句直承上文,依次点明菊花、牡丹、莲花的比喻意义,褒贬分明。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 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噫知叹词,相当于“唉” 之,结构助词,不译。鲜:少。闻:听到。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花的人,像我一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宜乎:宜,副词;乎,副词词尾。“宜”和“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当然众:很多人。矣: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这里表示已然或必

8、然的语气,相当于“了”。 噫y I鱼羊xi出这三句转入议论,点明题旨。以上是第二段,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将三种花的性格 作了比较描写,起到了评菊花、抑牡丹、赞莲花的作用,从而使莲花的形象更为丰满,更加 突出。第二层,用一个“噫”字表示感慨,进而对爱花人进行品评,点明题旨。第一句“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与“陶渊明独爱菊”相应,说明爱菊的人太少,真正的隐逸之士太少。 第二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与“予独爱莲”相应,感叹爱莲的人更少,洁身自好的人更 少。第三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世人甚爱牡丹”相应,以嘲讽的口气慨叹爱牡丹的 人太多,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太多。爱莲说练习题班级:姓名:阅读下列语段,

9、完成练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跪而拾之以归 E、学而不思则罔 C、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D、面山而居2、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菊之爱”相同的一项()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E、孔子云:“何陋之有?”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0、3、按要求填空。(1)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写莲花表现自己高洁的语句是: ,表现自己正直的语句是: 0(2) 本文主要写莲,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菊与牡丹?(3)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一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水陆早木之化,可爱者甚蕃菊之爱,陶后鲜有闻5、文章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多次提到菊花、牡丹,其用意是()A、菊花、牡丹、莲花,各有不凡之处,均是作者大力赞颂的爱物。E、莲虽美,可是菊花和牡丹更加雍容华贵。C、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D、写牡丹来讥讽贪图荣华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写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 活的向

11、往之情。6、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话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 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E、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了它们各自的德性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 效果。7、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A、E、C、D、8、作者将莲与牡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品行的追求,对世风的厌恶。9、人们以“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某人的高贵品质。在当今社会人们又以“入 淤泥而不染”来评价某人的高洁,可谓精妙传神。试谈谈你的理解。10、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收集咏荷(莲)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